搜索
山野微风的头像

山野微风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1/05
分享
《汉初风云录》连载

第七十九章 韩信如愿封齐王感恩刘邦 拒说客三分天下背汉归楚

潍水之战韩信以少胜多,壅潍水水淹齐楚联军,以极小的代价歼灭楚军二十万人马,斩杀楚军大将龙且,进而平定齐国,名扬天下。

楚霸王项羽收到这一战报极为震惊,心情沉重,面对出乎预料,突如其来的残酷现实,项羽不由得陷入苦思。

曾经傲视群雄,天下无敌的楚霸王项羽不得不承认,这个昔日在自己手下担任持戟郎中的韩信绝非常人可比,他目前所处的战略地位十分微妙而且至关重要,已经对自己构成了巨大威胁,然而,项羽此时尚且自顾不暇,对远在齐国手握重兵的韩信更是无能为力。

荥阳楚军大营里,楚霸王项羽正召集属下将领谋臣商议今后的军事行动。看着案上的大幅军事地图,项羽浓眉紧锁,沉默不语,他虽然从不知“害怕”二字,却还是第一次对楚军面临的极其不利的局面感到紧张焦虑。

许久,项羽将目光从地图上移开,不无忧虑地对众人说道:“韩信此次攻占齐国,实力显著增强,兵力已达数十万之众,直接关系到我楚都彭城和楚军大后方的安危,成为我军的一个极大隐患。万一韩信与淮南的英布相勾结,率大军南下攻楚,不但彭城不保,且整个江北也将成为韩信的囊中之物。假若韩信率军从东方向我背后包抄过来,则我全军必将陷入极大的危险之中,必须提前采取应对之策,防止最坏的情况发生!”

此时摆在项羽面前的形势是,龙且的二十万兵力被韩信消灭之后,楚军兵力已经严重不足,士气不振,战斗力大为削弱,且楚军远离大后方作战,在成皋与刘邦相持不下,英布、彭越不断袭扰楚军粮道,部队粮草物资供应愈来愈困难,眼下不但是无力分兵进攻韩信,而且眼前的成皋防线也已经难以继续发动攻势,形势对楚军极为不利。

然而面对这种局面,项羽无计可施。

项羽双手按在几案的帛质地图上,不易察觉地微微摇摇头,良久,项羽似是自言自语道:“韩信若此时率重兵南下,恐怕无人能当,有何良策可扭转战局?”

军营内一阵沉默,令人窒息——显然,无人能回答项羽的这一问题。

片刻之后,盱眙人士(今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武涉上前施礼说道:“启禀大王,在下倒有一策,不知当讲不当讲?”

“讲来无妨!”项羽见有人献计,当即应允道。

武渉说道:“恕在下直言。看当前形势,单靠军事手段怕是难以扭转我军的不利局面,需另谋他策。”

项羽问道:“武先生所说的他策是何策略?”

武涉答道:“在下看来,韩信深谙韬略,在齐国手握几十万重兵,如今却按兵不动,既不回援成皋的刘邦,也不南下攻略楚国的城邑土地,想必是此人另有个人打算,正在观望局势,尚未决定下一步如何行动。鉴于这种情况,在下愿前往齐国面见韩信,向他陈说利害,设法说服其背汉归楚,若是做到这一点,则东方就不用担忧了,我军即可集中兵力再次向成皋发动攻势,力争速战速决,消灭刘邦的势力!”

项羽听了微微颔首,他虽然心中依然瞧不起这个执戟郎中韩信,却也深知韩信的军事才华和实力已不容小觑,只可惜自己兵力不足,无法亲自与韩信一较高下。

面对困境别无他法,项羽遂采纳了武涉的提议,他对武涉说道:“好罢,那你就去齐国面见韩信,劝他归顺本王,你告诉韩信,本王对他十分赏识,他若是为我所用,我可以给他最高规格的待遇,令尹或者大司马任他挑选。不过,这个韩信很是迂腐固执,他若是不答应也不必勉强,你即刻返回便是!”

武涉说道:“喏,微臣定当尽力而为!”说罢武涉便立刻启程前往齐国。

韩信接连平定代、魏、赵、燕、齐五国之后,预见到天下大势已经基本确定,项羽气数将尽,已经没有多大作为,楚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现如今自己位居汉国大将军、左丞相之职,韩信感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已经实现,开始为自己今后的利益盘算。

韩信看到齐国战略位置优越,物产丰富,农业发达,人口众多,便产生了在齐国称王常驻的打算。于是,韩信犯下了一个重大错误,提笔向汉王刘邦修书一封,派人送往成皋。

此时,汉王刘邦与军师张良,谋士陈平正在宫中议事,自潍水大捷,项羽遭到重创,损失二十万兵力之后,楚军再未发动攻势,成皋前线的压力骤减,出现少有的沉寂,这让刘邦颇感欣慰。

正在这时,韩信的使者辗转来到成皋,呈上韩信的信函。刘邦收到来信有些诧异,他对张良、陈平说道:“哼,这位韩大将军平时除了战报,很少主动联络本王以示亲近,最近齐国并无战事,这次竟主动派使者送来信函,不知有何事宜?”刘邦说着,便展开信件观看。

只见韩信在信中说道:“韩信拜见汉王。在下奉大王之命,先后平定代、魏、赵、燕、齐五国,北方、东方皆为汉国所有,战略形势大好。但是,我军自攻占齐国以来,局势一直未稳,齐人反复无常,多有不服,暗中拥护田氏家族,伺机反叛,难以治理,且齐地与楚国相邻,距楚都彭城仅四百里,在齐国出兵,向南可威胁楚都彭城,向北可威慑北方诸侯,向西则可进攻楚军后侧,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若不设立一个假王来管辖齐地,则局势短期内恐难安定,这对于汉军在成皋正面战场作战势必产生不利影响。大王如赏赐在下以假王之名暂管齐国,在下定当全力以赴,确保东方无虞,如此,必将有利于今后战局发展。望大王明鉴,韩信拜呈。”

汉王刘邦看了韩信上书的内容,不由得怒从心起,勃然色变,当即大发雷霆,骂不绝口,他把韩信的来信交给军师张良,说道:“子房你看看,韩信这个呆子危急时刻不知主动回师救援荥阳,此刻反倒想让寡人封他为齐国假王,他以为立了些许战功就可以张口索要封赏,可以要挟本王了?休想!你马上代寡人写封信送给韩信,替我狠狠训斥他不知天高地厚,企图称王的狂妄举动,让他从此彻底打消在齐国当假王的念头!”

这时,陈平见刘邦发怒,口无遮拦,忙抬脚轻轻踩了一下刘邦的脚面,以下巴向站在宫中垂头不语的使者指了指,示意刘邦:使者还未走,勿大声责骂,以免伤了君臣和气。

刘邦会意,闭口不再大骂韩信,命人将信使带往住所,好生款待。

张良看了韩信的来信,略一思索,在旁劝说道:“大王请息怒,当下斥责韩信有所不妥。”

刘邦怒气未消,瞪起眼对张良说道:“有何不妥?寡人单枪匹马闯他韩信兵营,夺他帅印,削他兵权,何曾惧他?”

张良说道:“大王无所畏惧,自然不怕韩信,但是,彼一时此一时也。请大王冷静地想一想,现在局势刚有所好转,但是项羽仍具有一定的实力,正面作战我军仍然没有必胜把握。目前汉军正是用人之际,韩信手握重兵,远在东方,所处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且韩信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平定魏、代、赵、燕、齐诸国确有大功。尤其是潍水之战,一举歼灭项羽二十万人马,彻底扭转了战局,其战功显赫,无人能比,应当给予赏赐。”

刘邦皱起眉问张良道:“子房之意,本王该如何赏他韩信?”

张良答道:“依在下之见,为稳定军心,不如借此机会,顺水推舟,随了韩信的心愿,干脆封他为正式齐王,让韩信镇守东方,牵制项羽,与成皋战场遥相呼应,以安其心,防止生变。然后,大王再命韩信起兵南下攻楚,以巩固扩大战果,威胁彭城,令项羽首尾不能相顾,方为上策!”

刘邦听了张良的劝谏,片刻之后渐渐冷静下来,细细一想,觉得张良说得十分中肯,韩信实际上已经控制着齐国,手握几十万大军,与其大敌当前把君臣关系闹僵影响大局,倒不如加以安抚,封韩信为齐王。眼下正是用人之际,更何况韩信是左丞相,汉军大将军,今后与项羽作战还用得着此人。

想到这里,刘邦点点头,极不情愿地说道:“哼,这个韩信发兵突袭齐国,让本王失去一名不可多得的谋臣郦食其,令寡人不胜痛惜,如今韩信又虚情假意地欲做齐国假王,我看他其意恐怕不止于此。好罢,为大局着想,就依子房所言,干脆让韩信做个正式齐王便了,以防止节外生枝,大家都不痛快。那就请子房出使一趟齐国,代寡人封韩信为齐王,授予他齐王印信,你告诉韩信,让他务须安分守己,好自为之,继续为汉国建功立业!”

“喏,在下一定向韩信转达汉王对他的信任与重托,让他不辱使命,再立新功!”张良施礼说道。

汉四年(公元前203年)二月(131),军师张良携带诏书和新镌刻的齐国王印来到临淄,为韩信举行了隆重的封王仪式。张良代表汉王刘邦宣读诏书,封韩信为正式齐王,加王冠,命韩信管辖原齐国、济北国、胶东国等三齐之地。

韩信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齐国之王,十分兴奋,遂满怀感激跪接王印,佩戴王冠,面向成皋方向三叩首以谢汉王刘邦的封赏之恩。

张良返回成皋之前,语重心长地对韩信说道:“大将军是睿智之人,应当明白,您手握重兵,雄居东方,对今后楚汉战局的发展举足轻重,大王对您极为重视。将军此次自请汉王立您为假王,汉王念您领兵北征连克四国,再东征攻取齐国,战功卓著,特意封将军为正式齐王,这足以说明汉王信赖将军。还望大将军领会汉王的一片苦心,心无旁骛,审时度势,辅佐汉王一统天下,成就霸业,将来定可福泽家人后世,尽享荣华富贵。望将军好自为之,慎之又慎,切勿辜负汉王对您的一片信任之情!”

韩信一向心境高傲,在他眼中,几乎没有值得敬服之人,然而,韩信唯独对张良却是尊敬有加,钦佩之至,这不仅是张良深谙文韬武略,而且德行高洁,为人谦逊淡泊,清心寡欲,从不不追名逐利。

听罢张良这一番柔中有刚的嘱咐,韩信向张良深深施礼说道:“多谢先生教诲,韩信谨记于心,我绝不负汉王重托,定尽心竭力辅佐汉王成就大业,还望先生代我向汉王再次谢恩!”

韩信被封为正式齐王,超过了他的预期,遂安下心来,专注于治理齐国,安抚百姓,训练军队,打算长久居住于齐国,经营这一方土地。然而,用兵如神的韩信绝没有料到,他向汉王刘邦自请立为齐王的举动,却为他最终的不幸结局埋下了伏笔。

韩信受封齐王不久,正当踌躇满志之际,楚霸王项羽派来的说客武涉来到齐国都城临淄求见韩信。韩信见是项羽的使者造访,心中已然明白了几分,于是以礼相待,请武涉入座饮酒叙谈。

席间,韩信问武涉道:“我在齐国休整军队,恢复治安,安抚百姓,霸王率大军远在成皋与汉王对峙,与我无干,霸王何以派武大人不远千里来到齐国,不知所为何事?”

武涉听出韩信是明知故问,便浅酌一口杯中美酒,抚着胡须对韩信笑笑说道:“大将军百战百胜,料事如神,在下所为何来,将军岂能不知?”

“先生此话怎讲?请赐教!”韩信淡然说道。

武渉说道:“当今之势,即便在下不说,相信大将军也看得一清二楚。楚汉两国之争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难分伯仲,将军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微妙至极。”

韩信故作不解,问武涉道:“本将军不过奉汉王之命镇守齐地耳,先生何来举足轻重之说?”

武涉说道:“将军不可能不知,您远在东方,实力强大,占据齐国的广大土地,其地位对于楚汉战局的发展和走向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您归楚则楚胜,属汉则汉赢。近日,汉王因将军战功卓著,封您为齐王,自然是可喜可贺,但是,不知将军想过没有?您实力雄厚,精通韬略,手握重兵,雄踞东方,依汉王刘邦的心机,岂能容您任意坐大?楚霸王项羽若一旦被汉王击败,楚国被荡平,恐怕将军此后的处境就不妙了!”

说到这里,武涉停顿了一下,似乎是给韩信一个思考的时间,然后接着说道:“大将军和霸王有旧交,霸王为人大度仗义,赏识英杰,敬重将军这样的帅才,且不似汉王那般心机深重,难以揣度。在下为将军着想,何不趁汉王对您鞭长莫及之际,背汉和楚,首先谋取自立,然后向北联合燕、赵等国,结好诸侯,广施恩德,礼让贤士,以齐国为根本,逐步巩固和扩大地盘,以将军的智慧、实力与威名,天下诸侯必然愿意臣服于您,到那时,将军足以与楚汉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称霸一方,岂不妙哉,何须依附于汉王刘邦俯首称臣,受制于人耶?”

“嗯,先生请说下去,韩信洗耳恭听。”韩信不置可否,对武涉说道。

武涉加重语气,进一步劝说韩信道:“将军乃旷世奇才,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自古以来,为臣者威望功德一旦重于君王,必遭忌惮,下场可悲。将军拥有雄才大略,百战百胜,威名远扬,如欲归附楚国,难以取得楚人的信任,若臣服于汉王,汉王必然视将军为心腹之患而猜忌于您。将军声名如此显赫,若是立于君王之侧,君王则犹如芒刺在背,寝食难安,敢问将军将来归于何处是好呢?在下尝闻,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谋臣文种善于治国,妙计无穷,与上大夫范蠡一起辅佐越王勾践击败吴王夫差,立下赫赫战功,越王因而称霸天下,封范蠡为上将军,文种为丞相。但是范蠡早已看出伴君如伴虎,功成名就之后便向越王提出愿归隐山林以享安逸,得到了越王允准。范蠡临行之前劝文种道:你有功高盖主之嫌,必遭越王猜忌,性命堪忧,应尽快离开越国,以防不测。然而文种自恃功高,越王不会弃之不用,不肯离去。后来,范蠡果然一语成谶,文种最终遭越王勾践疑忌赐死而亡。”

说到这里,武涉端起酒杯饮一口酒,清清喉咙,接着说道:“想那战国时期秦国军事统帅武安君白起,乃国之栋梁,一生斩杀敌军上百万,从无败绩,功名显赫,他率领的‘虎狼之师’令诸侯闻风丧胆,其军事才华无人出其右。然而,却因为功劳与威望过高,而引起秦昭襄王忌惮,最终将白起赐死。如今,以将军的战功,声望和地位,在下委实担心将军今后稍有不慎,将要步越国文种、秦国白起之后尘矣!”

听罢武涉这一番言辞恳切的话语,韩信沉思良久,其实他心中岂能不知,武涉说得句句属实,绝非有意夸张和恐吓。但是,良知告诉他,自己刚刚被汉王刘邦封为正式齐王,足见刘邦对自己的信任与重视,若不是汉王当初从谏纳言,知人善任,委以重任,于汉中拜自己为大将军,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恐怕永远也无法实现,到头来,只能是一个破碎的梦想,或许至今还在颠沛流离,找不到施展才华之地,因此,决不能做出忘恩负义,背汉归楚的小人勾当。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释:

(130)秦时历法十月为岁首,所以此处的二月在之前的十月之后,自汉武帝刘彻起,一月改为岁首。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