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有善良的百姓景仰虞姬的美丽、忠贞和坚强,陆续来到安葬虞姬的地方,在虞姬墓旁建房居住,陪伴虞姬的亡灵,数年之后这里竟渐渐成为一个村庄,人们因之起名曰“虞姬村”(即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虞姬村)。村民们在虞姬陵墓旁边建起虞姬庙,庙内供奉有项羽与虞姬的雕像,常年香烟缭绕,以作祭奠。
宋代诗人范成大曾立于虞姬墓前,联想起汉高帝刘邦的爱妃戚夫人的悲惨遭遇,在其诗《虞姬墓》中这样写道:
“刘项家人总可怜,英雄无策庇婵娟。
戚姬葬处君知否,不及虞兮有墓田!”
刘邦决定将项羽葬于谷城,经过了深思熟虑,一是项羽在楚地享有崇高威望,若是将项羽安葬于楚地核心地带,必然引来大量楚人前来聚集祭奠,这对战后稳定局势极为不利;二是项羽曾被义帝熊心封为“鲁公”,将项羽葬于其封地鲁城(今山东省曲阜市)西北二百里的谷城,既远离了楚地中心,又可抚慰鲁城一带的民心,可谓是恰如其分,两全其美。
据记载,当年项羽的墓冢坐北朝南,三面环山,北依铧山,面对汶水(今山东境内大汶河),坟冢宽达三十余丈,高三丈余,墓前建有神道,道两边栽有汉柏数十棵,景色秀丽幽静。然而,后来几经损毁,项羽墓已经荡然无存,令人唏嘘。而虞姬墓却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修葺,美丽温柔而勇敢的虞姬倘若九泉之下有知,亦当感到欣慰罢!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叱咤风云,神勇无敌,威震天下,千古无二的古今第一大英雄,西楚霸王项羽终于结束了他短暂而大气磅礴的一生,时年三十一岁,项羽创建的楚国随之灭亡。
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写诗赞叹楚霸王项羽道: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唐代大诗人胡曾在他的《咏史.乌江》一诗中感叹: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诗中饱含着诗人对这位独一无二的大英雄的赞美以及对其悲壮结局的遗憾与感慨。
虽无人能杀掉楚霸王项羽,项羽是自刎而死,但是能夺得项羽的遗体也是立下了显赫大功。汉王刘邦兑现承诺,结合往日战功,封赏争得项羽遗体的诸位将领,将千斤黄金和一万户食邑分别赏赐与杨喜等五人,并各赐予封号——
赐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地在今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食邑七百户,位于大汉功臣榜第九十四位;
赐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地在今河北省沧州市献县),食邑一千五百户,位于大汉功臣榜第一百O一位;
赐封王翳为杜衍侯(汉置杜衍县,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食邑一千七百户,位于大汉功臣榜第一百O二位;
赐封杨喜为赤泉侯(封地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食邑一千九百户,位于大汉功臣榜第一百O三位;
赐封吕胜为涅阳侯(封地在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食邑一千五百户,位于大汉功臣榜第一百O四位;
因夺得项羽遗体而封侯的这五名骑兵将领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赤泉侯”杨喜,他可谓是杨氏家族的一颗福星。封侯之后,本来并无多大名气的杨家却人丁兴旺,延绵不绝,名人高官辈出。
杨喜的曾孙杨敞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女婿,历任大司农,御史大夫,汉昭帝(刘弗陵)执政时期,任杨敞为丞相;
杨喜第八代孙杨震人称“关西孔子”,博学多才,为官清廉,直言敢谏,官至东汉司徒,太尉之职;
杨喜的第九、第十、第十一代孙杨秉、杨赐、杨彪分别任东汉太尉,司徒,司空;
杨喜的第十二代孙即大名鼎鼎的东汉文学家杨修,学识渊博,聪慧睿智,曾做过曹操的重要官员郎中、主簿,后因参与夺嫡之争,拥护曹植继位,犯了宫廷大忌被曹操所杀;
杨喜的第十九代孙杨忠任南北朝大将军,战功卓著,封隋国公,成为隋朝鼻祖。
七百八十余年之后,杨喜的第二十代孙杨坚,于公元五百八十一年登基称帝建立隋朝,史称“隋文帝”,公元五百九十年,隋文帝杨坚继秦汉之后再次统一天下,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三百年群雄割据混战的动荡局面。
在位期间,杨坚建立了进步的选官制度,发展了经济,开创了繁荣辉煌的“开皇盛世”,被少数民族尊为“圣人可汗”。
国外史学家将隋文帝杨坚、孔子、蔡伦、秦始皇嬴政、老子、孟子等七人列入“影响人类进程100人”名单,名垂世界历史史册。
公元六百O四年,隋文帝杨坚的儿子杨广继位称帝,史称“隋炀帝”,杨广在位十四年,执政期间,杨广开创科举制度,增设进士科,发展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科举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对中国古代教育做出了极大贡献。
同时,杨广下令扩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全长达五千四百里。
然而,由于杨广晚年贪图享乐,屡屡发动战争,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与反抗。公元六百一十八年四月,隋炀帝杨广在兵变中被杀,开国三十八年,仅传二代的隋朝灭亡,兴旺了八百余年的杨喜家族的名声才渐渐衰弱下去。隋朝由兴盛至迅速灭亡的经历与秦朝的兴亡史如出一辙,发人深思,在此不做细述。
令人感慨的是,争得项羽遗体的这五名汉军将领,竟全部是当年归降汉军的秦军骑兵将官,这不能不佩服汉王刘邦的宽容大度和善于用人,当年降汉的秦军骑兵将领竟成为大汉开国功臣。
楚霸王项羽战死之后,汉王刘邦命樊哙、周勃、灌婴、夏侯婴等汉军大将率领汉军继续向南进军,东渡长江追歼当地楚军的留守部队,夺取了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之后,招降会稽等各地的楚国官兵,楚国最后的抵抗势力很快遭到瓦解,汉军终于平定了楚国全境。
平定楚国之后,刘邦正欲班师,忽然得到情报:地处楚国西南的临江王共尉不愿归顺刘邦,欲拥兵自重,称王独立。刘邦念及其父临江王共敖生前曾是农民起义军首领,率先响应项梁起义,举兵反秦,战功显赫,且楚汉战争期间,共敖一直保持中立,未协助项羽参与楚汉之争,因而刘邦对共敖父子抱有好感,为避免再起战端,刘邦便派使者至临江国都城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劝临江王共尉归顺汉国。
不料,共尉不自量力,竟打出“为楚霸王项羽复仇”的旗号,聚集力量,意图与汉军抗衡。汉王刘邦见天下即将统一之际,临江王共尉拒不接受劝降,负隅顽抗,十分愤怒,决定以武力征服临江国。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刘邦任太尉卢绾为主将,刘贾为副将,率一支汉军部队进攻临江国都城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试图一举摧垮临江国的军队。但是共尉自恃自己的军队足够强大,占据有利地形,在江陵一带构筑防线,抗击汉军。卢绾、刘贾屡次组织汉军进攻江陵均告失利,不得已向汉王刘邦请求支援,刘邦见卢绾、刘贾不能取胜,于是再派大将靳歙率援军向江陵发起进攻。
靳歙不愧为汉军名将,智勇双全,善用谋略,他到达临江前线之后,没有急于下令向江陵城发起强攻,而是首先采用分化瓦解的策略,对临江王共尉身边的丞相、大司马等多位重要大臣晓以利害,成功劝其脱离临江王共尉,归降汉王,使共尉不知不觉间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不久之后,靳歙见时机成熟,率汉军向江陵发起猛攻,在临江军归汉将领黄极中(136)的协助下,汉军最终攻克江陵,活捉了临江王共尉,将其押往洛阳。
临江之战既是垓下之战的延续,也是汉王刘邦统一天下,登基称帝前夕的最后一场重要战役,此战前后历时达数月之久,刘邦深恨共尉追随项羽,拒不降汉,使汉军遭受不小的损失,遂下令将共尉斩首示众,临江国遂灭。
至此,楚霸王项羽的楚国和他分封的其余十七路诸侯国或灭国,或归顺汉国,历时近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以汉王刘邦的全面胜利宣告结束。
垓下之战,是楚汉战争中最后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它既是楚汉战争的终点,也是汉朝崛起逐步走向安定繁荣的起点。楚汉战争的胜利,宣告了秦末战乱动荡局面的结束,汉王刘邦继秦始皇嬴政之后再一次统一了中国,并且为大汉王朝延续四百年奠定了基业。
然而,俗话说:创业艰难,守业更难,刘邦此后的道路并不平坦,处处充满了坎坷、风波和险恶。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136)黄极中,临江国将军,归汉后曾参加平定英布反叛之战立下战功,列西汉开国功臣榜第113名,受封“邔侯”,封地“邔侯国”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县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