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春,楚汉战争结束,社稷逐渐安定,刘邦开始考虑大汉定都的问题。
其实,刘邦早就属意于洛阳。他认为洛阳交通发达,商贸繁荣,有帝王之气,身居洛阳,可东望故乡沛县,西看秦都咸阳,这三地恰好东西连成一条直线,实乃天下之中。且刘邦在此居住多年,感到起居出巡十分方便,便下诏将战时设在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的汉国都城迁到洛阳,有意将洛阳设为汉朝国都。
但是,在最终确定以何处为汉朝都城这件事关汉室万年基业的重大议题上,大臣们却看法不一,各执一词,起了争执。因为事关重大,汉高帝刘邦没有轻易颁旨决定,于是,召集群臣商议定都之事,以倾听大臣们的意见。
刘邦与多数大臣意见一致,认为定都洛阳理由充分,洛阳土地肥沃,繁华富庶,交通发达,此地北倚邙山,南望龙门山,四周群山环抱,洛水穿城而过,风水极佳,自周公起便因其居于天下之中而建都于此,因而以洛阳为汉朝国都最为适宜。
不仅如此,朝中大臣们多数是楚地和中原人士,皆有深厚的故乡情怀,不愿前往遥远的关中定居,自然是踊跃赞成定都于洛阳,他们纷纷向刘邦建言道:“启禀陛下,周朝便建都于洛阳,前后延续三十二代,享国近八百年之久,可谓国祚绵长,而秦朝开国之后定都于关中咸阳,不过仅传二世计十五年便遭灭亡,且洛阳东临嵩岳,西有崤关,北靠黄河,南望伏牛山,有王屋山、太行山屏护,足以防御外敌入侵,以洛阳为我大汉国都实乃最佳选择!”
汉高帝刘邦听了大臣们的这些意见深以为然,当年他率领起义军在入关途中攻打洛阳时,便因为洛阳城池高大,防守严密而屡攻不下,不得已放弃攻城,绕道而行,洛阳城的高大坚固给刘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完大臣们的分析议论,更加认为洛阳是汉朝建都的不二之选。
于是,刘邦对大臣们说道:“既然诸位皆赞同建都洛阳,甚合朕意,那就这样定了,不日下旨昭告天下,以洛阳为我大汉国都!”
众臣刚待齐声道贺,有人站出来高声说道:“启禀陛下,微臣有不同见解,不知当讲不当讲?”
众位大臣不约而同地循声望去,原来此人正是齐地卢邑(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人,谋士娄敬。
娄敬原是齐国一布衣平民,虽家境贫寒却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这年初春,娄敬依律被朝廷征为戍卒,正随军发往陇西(今甘肃省定西市一带)戍边,正当娄敬所在的戍边队伍路过洛阳时,一位在汉军中做将军的虞姓同乡认出了他。这位虞将军知道自己的这位老乡娄敬深谙韬略,通晓古今,非寻常人可比,他向娄敬问明情况之后,立刻带着娄敬进宫去见汉高帝刘邦。
虞将军见娄敬身穿御寒的毛毡缝制的旃衣(148),披着羊裘,脏而不整,便要脱下自己的丝绸衣服给娄敬穿上,被娄敬拒绝。
虞将军对娄敬说道:“你是去见当今天子,这是何等隆重之事,理当沐浴更衣,整齐干净,显得你文雅而知礼,皇上见了你一定会留下好印象。”
娄敬婉拒道:“不必了,其实一个人的穿戴并不那么重要,我既然穿着旃衣来到洛阳,那便穿着旃衣去见圣上,若是我本来就穿着丝衣来到洛阳,便穿着丝衣去见圣上,不会因为面见圣上便临时改变服装。我若是穿着虞将军的丝衣去见圣上,做出一副光鲜亮丽的样子,这不仅十分虚伪,也是对圣上的欺瞒,再说,圣上是贤明君主,看重的是一个人的才华,绝不会以貌取人!”
虞将军听了娄敬说得有道理,便说道:“好罢,我说不过你,你随意罢!”
于是,娄敬脱掉身上披着的羊裘,只穿着旃衣去见汉高帝刘邦——“不易旃衣”也便从此成为一个典故流传下来,赞扬娄敬尊重君主,拒绝弄虚作假,诚实坦然的可贵品格。
刘邦见了娄敬果然并不在意其穿着打扮,经过简单询问,刘邦认为娄敬只是一名发往边关的戍卒,既无名气,也未曾做过官,更没有从军立过战功,能有多少真才实学?而自己身边谋臣众多,博览群书者不在少数,所以起初对娄敬并没有引起关注,因为虞将军的大力推荐,刘邦便将娄敬留在宫中做了一名谋士。
未曾想,那位虞将军果然很有眼光,他向刘邦推荐的这位娄敬不久之后即脱颖而出,大放光彩。
汉高帝刘邦见有人站出来有话要说,认出眼前这人正是虞将军不久前推荐的谋士娄敬,不觉稍感意外,但是依然对娄敬说道:“有话但讲无妨!”
娄敬施礼说道:“谢陛下。微臣以为,国家定都是千年大计,应当考虑周密长远,以洛阳为大汉都城并不适宜。”
“噢?那么,你认为应当建都于何地?”刘邦问娄敬道。
娄敬答道:“启禀陛下,微臣以为,我朝应当建都于关中长安!”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一片哗然,众臣议论纷纷,大感意外。
刘邦听娄敬说不赞成建都洛阳,而应建都于关中,颇感惊讶,他没有想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的谋士居然当场反对满朝文武大臣们达成的共同见解。
刘邦再问娄敬:“你认为我朝应当建都于长安,有何理由?说来听听!”
娄敬向刘邦深深一礼,说道:“恕微臣斗胆,敢问陛下:陛下欲定都洛阳,可是要重现周朝定都于此地的繁华昌盛吗?”
刘邦听娄敬有此一问,自信地肃然答道:“然也,朕正有此意。当年周武王能做到的,朕自然也能做得到!”
娄敬说道:“陛下,您可曾想过,在不同的历史情况下做一件相同的事,定会有不同的结果?”
刘邦不明白娄敬所指,便问道:“此话怎讲?”
娄敬答道:“启禀陛下,微臣就以建立国都为例向您讲解。相传远古时期,尧帝将关中邰地(今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封与周朝的先祖后稷为领地,后稷和他的后人在邰地推行德政十数代,深得民心。后稷去世之后,他的曾孙公刘为躲避夏桀的暴政带领族人迁徙至豳地(bīn,今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和陕西省咸阳市彬县一带),公刘与族人在豳地耕田,种谷,放牧,打猎。再往后,公刘的后裔周太王为避开狄族(149)侵袭,又带领族人离开豳地,驱赶着牛羊马匹向南迁徙至岐山(今陕西省宝鸡市)一带繁衍生息。豳地周围的百姓看到周太王仁厚宽和,善待百姓,便争相跟着他移居至岐山。周太王将岐山一带治理得井然有序,百姓安居乐业,孟子曾赞誉这一时期为‘内无怨女,外无旷夫’(150)!”
“那么,后来又如何?”汉高帝刘邦没有想到这个娄敬果然学识渊博,通今博古,听得津津有味,忍不住插话问道。
娄敬稍停,见汉高帝听得十分专注,便接着说道:“到了周文王执政时期,各地贤能之士纷纷前来投奔,一致拥戴周文王成为统治天下的君主。再后来,周文王之子武王伐纣,各地诸侯皆归附于武王与商王帝辛(商纣王)作战。牧野之战,周武王的军队大败商王帝辛,帝辛逃进朝歌王宫(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武王的大军团团围住帝辛的宫殿,帝辛见大势已去,便自焚于朝歌王宫,殷商遂灭,天下归一,周武王亲自确定在天下之中洛邑建都。周成王继位后,为实现武王的遗愿,在其叔父摄政王周公(姬旦)辅佐下,开始在洛邑建造周城,由此开始,洛阳才成为治理天下的中心。这段历史前后经历数千年,如今沧桑变化,情势已经大不相同,古时候,四方安宁,没有战乱,周王建都之后以德政来感化百姓,社稷安定稳固,无须依靠关隘险阻抵御入侵。例如周成王和周康王执政时期,国家强盛,天下安定,四夷归服,年年纳贡,百姓安居乐业,奉公守法,竟四十载不动用刑罚,洛阳呈现一派繁华祥和盛况,史记官赞誉这一时期为‘成康之治’。但是,到了周朝衰弱时,各路诸侯不但不来洛阳朝拜,反而相互攻伐,争夺地盘,周朝再也无力制衡各国诸侯,这并非周王丧失贤德,而是形势发展变化使然矣!”
汉高帝刘邦听娄敬说到这里,问道:“按照你方才的说法,朕若是建都于洛阳,施以仁政,感化民众,我大汉社稷岂不是照样可以达到成康时期的繁华盛况吗?”
娄敬施礼答道:“恕微臣直言,陛下即便是建都于洛阳,一定时期内怕是也无法重现成康盛况!”
“这又是何故?”刘邦听娄敬如此一说,有些不悦地问道。
娄敬说道:“禀陛下,这是因为,陛下如今与当年周王的经历和面临的形势截然不同!”
“有何不同?你说来听听!”刘邦追问娄敬。
娄敬答道:“陛下当年从芒砀山揭竿而起,亲率起义军反抗暴秦,历尽艰辛攻入关中,灭了秦朝,后来驻军巴蜀秣马厉兵,兵出陈仓,还定三秦,逐鹿中原,又与楚霸王项羽交战数载,才得以战胜项羽,夺得天下。这一期间,陛下亲历大小战斗七十次,军民死伤无数,血流成河,家破人亡,尸横遍野,枯骨残骸弃置于荒郊无人掩埋,残垣断壁满目皆是,悲戚的哭号声不绝于耳,伤残的人们得不到救助,饥饿的儿童没有食物,这种悲凉的景象与周朝成康时期不啻为天壤之别!如今,大汉开国不久,局势尚未完全稳定,陛下面对这伤痕累累的山河和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欲建都洛阳重现千年之前周朝的繁华昌盛,虽用心良苦,壮志凌云,但微臣窃以为,短期内委实难以实现矣!”
刘邦听了娄敬这番话,不由得眉头微皱,沉默不语,内心深有感触,他抚着胡须沉思片刻,点点头对娄敬说道:“你说得很有道理,当今之势与周朝成康之年确实大有不同,周朝建都洛阳是处于和平安定时期,四海咸服,没有敌人入侵,我朝则刚结束战乱不久,时局不稳,百废待兴,百姓贫苦,二者不可同日而语。那么,朕再问你,为何要选择建都于长安?”
“陛下说得极是。微臣正要向陛下禀报建都于长安的优势所在。”娄敬施礼说道。
娄敬首先向汉高帝刘邦讲述了汉朝与周朝建都于洛阳的历史条件和面临的局势不同,又从地理方面接着阐述道:“陛下知道,洛阳方圆不过数百里,虽商贸繁荣,道路四通八达,但是多山川丘陵,农业并不发达,需依赖各地运送粮食物资供给,且洛阳周围地势较为平坦,周边无险可守,人称‘四战之地’,一旦遭到敌人封锁,则洛阳危矣!关中则不然,南依秦岭,北接高原,西有陇山,东有崤山古道,不利于敌寇入侵,更有函谷关,武关,萧关,大散关四大险要关隘扼守入关的必经之路,易守难攻。昔日秦国在关中建都数百年,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进可攻退可守,才逐渐由弱变强,兵出关中,兼并六国,终成霸业。若我大汉定都于关内,一旦关外发生战乱,即可据险关防守,御敌于关外。所以,微臣以为,从大汉的长远利益和都城安全考虑,不宜定都洛阳,应以关中长安为最佳选择!”
欲知后来之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148)旃衣(zhān yī),指用毛毡等制成的衣服。
(149)狄族,商周时期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粗犷好战,至战国晚期逐渐融合消失。
(150)意即男女都能找到配偶,成家立业,社稷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