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帝刘邦听了娄敬这一席话,感觉这娄敬思虑缜密,分析问题有理有据,全面周详,值得重视,便询问立于一旁的军师张良:“子房,你这几日一直沉默无语,想必也在考虑定都之事,你对此事有何见解?说来给朕和诸位大臣听听。”
一直保持沉默的张良心中早有主张,他听了各位大臣的意见之后,十分赞同娄敬的意见。张良见刘邦垂询,便接着娄敬的话题进一步阐述道:“启禀陛下,在下完全赞同娄敬先生的提议,建都首选长安。洛阳虽然历史悠久,经贸繁荣,颇有帝王之气,却并非适宜用兵之地。而关中平原方圆千里,渭河两岸粮草丰茂,南有秦岭屏护,有道路连接富庶的巴蜀两郡,可源源不断地向关中供应粮草物资;北有高大的北山山脉和高原,敌人难以翻越;东有崤山、函谷关扼守入关要道,南有武关可据险御敌;西有陇山、岷山为天然屏障,可保西方无虞,实乃“四塞之地”。依靠东、西、南、北四面天然险阻屏护,我朝只须集中兵力于函谷关与武关,即可控制天下诸侯,御敌于关中之外,确保国都安全。若四方安定,可利用黄河、渭河运送天下粮食向西供给都城,若是发生叛乱,既可兵出函谷关、武关平定战乱,也可利用汉水运送军队直达楚国腹地。因此,自古以来,人称关中之地乃‘金城千里,天府之国’,这也正是历代秦王与秦皇嬴政立足于关中,最终称霸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下以为娄敬先生的主张经过了深思熟虑,分析透彻,陛下应予以采纳!”
听完张良与娄敬的分析,汉高帝刘邦深以为然,经过反复斟酌,刘邦最终决定采纳娄敬的提议,以关中长安为大汉国都。
通过此事,刘邦对娄敬格外赏识,宠信有加,认为娄敬不但通今博古,有独到见解,而且敢于直言相谏,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当即下旨升任娄敬为郎中,留在自己身边做了侍从顾问。
此时正值春季,汉高帝刘邦确定了定都事宜,心情大好,遂加封娄敬为“奉春君”,以褒奖娄敬春来之时献策有功。少顷,意犹未尽的刘邦皱起眉看着娄敬,抚着颌下胡须沉吟道:“娄敬,娄敬,你这姓氏甚是拗口,改为‘刘敬’如何?”
娄敬听了慌忙下跪施礼说道:“启奏圣上,刘姓乃国姓,何等荣耀,微臣岂堪承受?”
汉高帝刘邦对娄敬说道:“今日朕心大悦,念你献策有功,特赐你刘姓,你以后便叫刘敬罢!”
娄敬见皇上不但为自己升职封号还赐刘姓,不禁惊喜万分,连连叩首,高呼“感谢圣上,吾皇万岁”,谢恩领赏。自此娄敬便更名为刘敬,由此足见刘邦对娄敬的格外赏识和喜爱。
刘邦称帝之后重视建章立制,体恤民情,为消除秦时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宽松政策治理国家。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六月,刘邦下诏大赦天下,实行轻徭薄赋,十五税一,即农民按照收成的十五分之一上缴朝廷实物田税。为减少各地经济负担,诏令还规定了各诸侯国对朝廷进贡的次数和数量,只准许每年的十月(即岁首)向朝廷进献贡品。
与此同时,刘邦下诏鼓励地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废除秦朝的酷刑厉法,死刑犯取消诛灭三族。通过以上举措,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经济逐步恢复,国力日渐增强。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九月,刘邦颁旨昭告天下,将关中长安确定为汉朝国都,汉朝都城自洛阳迁往西面八百里的长安城,所以史称“西汉”。
事实证明,汉高帝刘邦决定迁都关中是十分正确的战略抉择,经受了历史的反复检验,出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军事考量,自西周至唐朝,古都长安先后作为十余个朝代的都城,延续一千余年(151),实属罕见。
却说大汉定都于长安之后,太上皇刘太公也随着大队人马迁徙至关中居住在皇宫内。然而,刘太公在沛县生活了大半辈子,早就习惯了那里的农村生活,鸡鸣而起,日落而归,耕田务农,苦中有乐,如今虽然做了太上皇,住进了豪华的皇室,有众多仆人小心侍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凡事不用亲力亲为,操心受累,太上皇却整日闷闷不乐,独自发呆,伤感不已。
管家审视其请来医师为太上皇诊视,医师为刘太公把了脉,悄悄对审视其说道:“太上皇无恙,大概是有心病,宜多多宽慰,让老人家开心,自然会好起来。”
但是,审视其虽然一再劝解,刘太公却还是连连摇头摆手,唉声叹气,就是不见好转,无奈之下,审视其只好将这一情况禀报给汉高帝刘邦。
刘邦听了这事感觉十分奇怪,担心父亲身体欠安,急忙带着御医前来看望太上皇。
刘邦见了父亲,上前施礼询问道:“儿子听说老爷子做了太上皇却依然不开心,成天长吁短叹,郁郁不乐,是身体不适还是那些下人笨手笨脚,伺候不周,惹得老爷子不快?尽管说与儿子,好好教训他们一番,可千万别闷在心里,憋出什么病来。”
刘太公听了,迟疑片刻委屈地说道:“你老爹我在沛县的时候,家里养着鸡鸭猪羊和看门狗,有老友、屠夫、儿童作伴,天天可以饮酒聊天,斗鸡蹴鞠,多么逍遥自在,没成想如今做了太上皇,这些却什么都没有了,只有老夫一人困在这皇宫里无处可去,甚是无聊憋屈,不如让我回沛县老家算了,在那里住的虽是土墙茅屋,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麻布衣,却格外舒坦踏实,每天都有人陪着玩,多么热闹!”
刘邦听了,顿时明白,自己认为父亲只要吃好穿好伺候好就万事大吉,尽了孝心,却忽视了老人家的内心感受,不觉暗暗惭愧,忙安慰父亲说道:“老爷子您这是说气话,您若是回了沛县,谁来照顾您?谁保护太上皇的安全?这岂不是让天下人看咱老刘家的笑话?您放心,儿子自有办法!”
回宫后,刘邦立刻召见丞相萧何,将太上皇的情况对萧何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让萧何会同几位同乡大臣,赶紧商议出个主意,如何才能让太上皇开心自在起来。
过了几天,萧何进宫向汉高帝刘邦禀报道:“启禀陛下,大臣们经过一番讨论,最终想出一个办法,定能让太上皇开心快活起来!”
刘邦听萧何说有了主意,高兴地问道:“是何好办法?快说来听听!”
萧何说道:“陛下可记得,在长安东北大约五十余里的临潼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有一座秦时修建骊山秦始皇陵寝时,专为工匠和技师建造的城邑叫作骊邑,目前保护完好,设施齐全,只须略加改造,将丰县故居的景物,街道,房舍依原样建在骊邑,再将太上皇在沛县的老友,玩伴和左右熟识的邻居搬来骊邑陪伴太上皇,如此,定可让他老人家心情好起来!”
刘邦听了萧何的这一提议,思索片刻,感觉这确实是个好办法,拍案说道:“萧何你这办法妙啊!骊邑距长安不算太远,又不用花费多少钱财便可让太上皇开心,可谓是两全其美。萧丞相,朕便命你负责策划和监工,将丰县的景物照原样搬进骊邑,让老爷子快快活活,安度晚年!”
萧何施礼说道:“遵命,请陛下放心,在下一定办妥此事,让太上皇满意!”
骊邑改建完工后,汉高帝刘邦下诏,让刘老太公在沛县的友人和街坊邻居赶着自家的牛羊马匹,带上鸡鸭猪狗,跋涉一千五百里,迁入关中临潼的新居。作为补偿,诏令规定,凡自沛县迁入关中的居民,终生免除徭役税赋。
一切安排妥当,刘邦便陪同父亲乘马车来到骊邑。刘老太公下了马车,顿时怔住,恍如梦中——这里不但有土夯的城墙,有护城壕沟,还有熟悉的村庄街道,住房宅院,酒肆,茶馆,祠堂,作坊一应俱全,甚至牛羊猪圈和斗鸡蹴鞠场所,一如家乡的景物,分外亲切。
更让刘太公意想不到的是,这里竟有家乡的老友,玩伴和街坊邻居,刘太公感到自己仿佛又回到了故乡,不禁又惊又喜,眼里含着老泪乐得合不上嘴,只说:“又见到久别的家乡了,好,好,好啊......”。
从此,刘太公便在骊邑与乡亲们聊天玩乐,饮酒叙谈,十分开心。刘邦见父亲在这里生活得满意,这才放下心来。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下诏,将骊邑置为“新丰县”。
汉高帝刘邦的这一做法得到了朝廷上下一致称颂,大臣们看到皇上孝心可嘉,太上皇安度晚年,皆拍手叫好。
后来,中国古代先后有二十几位皇帝或被逼退位,或禅让帝号,在世时便做起了太上皇,或许正是参考了汉高帝刘邦尊老父亲做太上皇的先例罢。
欲知后来之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151)有多少朝代将长安作为国都有多种观点,如10朝、13朝、17朝说等,属学术研究,莫衷一是,并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