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山野微风的头像

山野微风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3/14
分享
《汉初风云录》连载

第八十九章 韩信联名诸王请汉王称帝 刘邦氾水登基创大汉王朝(下)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二十八日(139)上午,阳光普照,和风吹拂,天空碧蓝,这年已经五十五岁的刘邦于山东定陶氾水北岸新筑起的高坛上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

是日,但见登基坛四面旌旗招展,鼓乐齐鸣,高坛上香烟缭绕,一面“汉”字大纛在坛上高高飘扬,数十万汉军将士围在高坛四面,排列整齐,甲胄鲜明,威武雄壮。

菏泽老百姓相互邀约着,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赶往大典现场观看刘邦的登基称帝仪式,人们有的翘起脚尖仰首观望,有的男人怕挤了年幼的孩子,便把孩子举起来放在自己肩上,场地周围人山人海,人头攒动,人们屏住呼吸,等着看开国皇帝和皇后的尊贵仪容。

巳时许,刘邦的六驾马车徐徐驶来停于高坛下,头戴皇冠的刘邦和戴着金光灿灿凤冠的吕雉在侍女搀扶下走下马车,二人携手款款登上高坛,坛下顿时鼓号齐鸣,旌旗挥舞,欢声雷动。

丞相萧何、军师张良和战功卓著的汉军大将韩信、樊哙、周勃、曹参、卢綰、夏侯婴、王陵、灌婴、靳歙、郦商、傅宽、柴武、薛欧、王吸、丁复、陈平等人跟随其后。

刘邦与吕雉面南入座,萧何与张良带领文臣武将分立两边,萧何走上前来抬起双臂,手心向下示意鼓号暂停,随即高声说道:“今日是我大汉王朝开国和皇帝登基的大喜日子,万民期待,普天同庆,永载青史。汉王自砀山揭竿起义率领我等反抗暴秦,手持龙渊宝剑鏖战拼杀,生死不惧,前后历经七年,身经数十战,先是推翻秦朝,继而击败项羽,终于一统天下。汉王功盖日月,光照千秋,仁义大度,德行厚重,我等文武大臣和众将士皆一致拥戴汉王登基称帝,成为大汉开国皇帝。现在,请皇上受皇帝玉玺!”

萧何说罢,一名高大军士手托放着皇帝玉玺的金盘走上前来,这枚玉玺正是秦始皇生前最为喜爱、视若珍宝的传国之玺,玉玺乃蓝田玉镌刻而成,上有五龙盘绕,峥嵘多姿,庄重大气,下面刻着秦朝丞相李斯所书八个篆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意境深远。

当年,秦王子婴于咸阳轵道旁投降时,将这枚皇帝玉玺献给了刘邦,刘邦慑于项羽的实力不敢私自保留,项羽入关后便将玉玺献给了项羽,汉军攻入楚都彭城之后,在国库中重新缴获此玺。

秦始皇生前绝没有想到,他的传国玉玺仅传两代共计一十五年便落入他人之手,自己奋斗数十年开创的大秦帝国既未长寿也未昌盛即迅速灭亡,犹如夜空中划过的一颗流星,瞬间绽放出璀璨的光焰,便倏忽而逝。

萧何自军士手中接过金盘,双膝下跪呈给刘邦,口中说道:“请陛下接受皇帝玉玺!”

刘邦抬起手来拿起玉玺,在龙身上抚摸数次,又翻转玉玺端详着上面的文字,念道:“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甚好!”

然后,刘邦拿着玉玺给夫人吕雉看了,重又放回金盘,萧何遂将金盘置于刘邦面前的几案上,起身对刘邦施礼说道:“请皇上与皇后移驾,接受众臣和全体将士拜贺!”

萧何转身面对坛下众人高声说道:“皇上已受玉玺,大汉自即日起开国,我等参拜天子,祝天子万寿无疆,大汉永世长存!”

萧何说罢,遂与张良等一众文武官员跪地向皇帝刘邦、皇后吕雉三叩首,齐声说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坛下数十万汉军将士和当地百姓一起跪下行三叩首之礼,山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声振寰宇,经久不散。

皇帝刘邦眼含热泪,手拉皇后吕雉之手立于坛上向众人挥手致意,接受群臣与汉军将士拜贺。当日,刘邦下旨昭告天下,王后吕雉正式称为皇后,嫡长子刘盈由王太子改称皇太子。

刘邦追封自己的大哥刘伯为“武哀侯”,正式赐封阳翟韩信为韩王(韩王信),封吴芮为长沙王,张耳为赵王,臧荼为燕王。

自此,刘邦便成为大汉王朝开国第一位皇帝,史称“汉太祖高皇帝”(简称汉高帝),吕雉为皇后,史称“汉高后”,吕雉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皇后。

自定陶举行了登基大典回到洛阳,刘邦考虑到目前仍然是战争体制,军队庞大,耗资甚巨,不利于发展经济,他根据战后形势,为了巩固大汉王朝政权,稳定社稷,减轻民间负担,决定精简军队,并对复员军人给予经济上的补助,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五月,刘邦下旨颁布了《复故爵田宅令》、《以有功行田宅令》等一系列法令,以保护有军功地主的所有权和各级官员的封建特权。 

同时,刘邦还颁布了《复从军吏卒令》,让大批汉军士兵复员回家,法令规定:凡参加过关中灭秦之战的军人复员回家,免除徭役十二年,其余复员军人免除徭役六年,凡军人回家务农者提高经济待遇,优先给予田地和住宅。为了稳定军队,诏令还规定,现役军中骨干无爵位者皆赐予大夫爵位(140),已是大夫的再提高爵位一等,皆享受食邑。 

为了打击奴隶制残余,刘邦下诏颁布了《释放奴婢令》,规定凡因饥饿贫穷被迫卖身为奴者一律赦为庶民,对于因战乱躲于山林的流民恢复其户籍和爵位,各归其县,返还原有住宅田地。

这些亲民条令充分体现了新建立的汉王朝政权体恤民情,重视农业,鼓励农耕的良好意愿,有利于稳定社稷,维护封建秩序,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进步和开明的举措,深得民心。

这日,汉高帝刘邦在洛阳宫设宴招待全体文武大臣,素有孝心的刘邦特意请来老父亲刘太公参加宴会。刘邦心里高兴,一连豪饮数杯,酒至半酣,遂来到刘太公案前敬酒。 

刘邦带着醉意对父亲说笑道:“老爹还记得否,你老人家当年曾训斥我刘季既不会务农也不会经商,说论干活赚钱我不如兄长,只会耍无赖赊酒喝,父亲大人现在看看,我刘季与兄长谁的买卖更大耶?”

刘老太公听了三儿刘季所言无话可答,有些不好意思,以手指点着刘邦,乐得合不上嘴,只说:“嗨,这小子,看把你能耐的......”。

众臣听了汉高帝与老父亲的戏言,皆开怀大笑,齐呼:“同喜,同喜,恭贺陛下,恭贺刘老太公!”

宴席上其乐融融,充满了亲切的父子之情与乡里之谊。

趁着酒兴,刘邦问众臣道:“诸位大臣谁能回答朕,我当初于芒砀山起兵反秦之时,不过是一个沛县泗水亭长,只有千余人马,占据一座小小丰邑,到后来何以能攻入关中,灭了秦朝,继而兵出陈仓,还定三秦,攻取中原,又击败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最终夺得天下?”

众位大臣听了,便趁着半醉之时,口无遮拦,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皇帝雄才大略,善于用兵,多谋善断,指挥有方;有的说刘邦乃真命天子,有上天佑护,可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甚至还有的大臣说皇上粗鲁爱骂人,众臣皆有所畏惧,所以勤勉努力,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也有的大臣指出,楚霸王项羽刚愎自用,心胸狭隘,猜忌下属,赏罚不明,因而招致败亡,而汉高帝善纳众言,从谏如流,宽容大度,博采众长,因而最终夺得天下。

刘邦听了众臣所言忍不住哈哈大笑,抚着胡须说道:“诸位虽然说得各有道理,但是皆不得要领。朕这些天来经过反复考虑,得出一个重要经验,认为值得朕与诸位大臣深思!”

说到这里,刘邦端起酒杯与众臣干了一杯,然后抹抹胡须,接着说道:“朕之所以能够从弱到强,历经挫折之后最终夺得天下,除了诸位的功劳之外,一是有丞相萧何勤勉持政,镇守后方,事无巨细,井井有条,保证了汉军作战供给和百姓安定;二是有军师张良深谙文韬武略,出谋划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三是有大将军韩信,胸有甲兵百万,用兵如神,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四是朕的麾下拥有英布,彭越,樊哙,周勃,曹参,灌婴等猛将上百员,谋臣众多,人才济济,虽历经艰险坎坷却最终反败为胜,一统天下。反观那西楚霸王项羽,虽然神勇异常,天下无二,强盛于一时,却刚愎自用,独断专行,自以为是,猜忌身边近臣,连他的亚父范增都容纳不下,到头来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焉能不败?”

刘邦说到这里停了一停,环顾两侧,见众位大臣正听得十分专注,便接着说道:“所以,朕能够征服诸侯,击败项羽,夺得天下,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矣!”

在座的众位大臣听了汉高帝刘邦这番话,细细领会,顿觉豁然开朗,恍然大悟,心悦诚服,齐声欢呼道:“陛下圣明,我等受益匪浅,钦佩之至!”

刘邦这一席话,指出了正确的用人之道乃是克敌制胜与治理国家的关键因素,这一理念也正是贯穿于汉高帝刘邦一生的军事生涯与治国安邦的整个过程。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139)汉朝时期,古人以每年10月为首月,所以看起来刘邦二月称帝似是在垓下之战以前,其实是在其后。

(140)汉初的大夫,是一般低层官阶,六品以下。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