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山野微风的头像

山野微风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3/22
分享
《汉初风云录》连载

第九十章 汉高帝尊刘太公为太上皇 为尊严田横自尽舍生取义(上)

刘邦没读过几年书,文化不高,却极重孝道,他虽然已经登基称帝贵为天子,崇高无比,却时刻不忘孝敬老父亲。做了皇帝之后,刘邦依然按照民间礼节,每五日必登门拜见父亲一次,向刘老太公行跪拜之礼,从不耽搁。

刘老太公见自己的三儿刘季称帝后仍然如此孝顺,按时拜见问安,很是满意,欣然接受刘邦叩拜,认为儿子拜见老子,自古以来天经地义合乎礼仪。

然而不久之后,颇知礼仪的管家审视其(141)感觉刘太公接受皇上行跪拜之礼似乎不妥,便提醒刘太公道:“老爷子,常言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皇上虽然是您的儿子,但他是当今天子,至高无上,您虽然贵为天子的父亲,按照礼法也是臣子,哪有让皇上跪拜臣子的道理呢?”

刘太公听了审视其这话,先是一愣,继而恍然大悟,忙对审视其说道:“对,对,审管家你提醒得对,如此行礼是不太合乎礼数,可是老三每隔五日便必来拜见与我,这委实不合适,如之奈何?”

审视其也不知该如何处理皇帝与刘老太公的关系,便支吾道:“这个......在下未曾听说过,史书上也无记载,不知如何是好,不如到时候老爷子避而不见?”

刘太公想想别无他法,也便说道:“唉,好罢,看来也只能这么办了。”

于是,刘太公吩咐下去,若是皇上再来拜见自己,赶紧通报一声,也好有个准备。

这天,汉高帝刘邦照例按时来拜见父亲,家仆见了忙说:“皇上,小人这就去告知老爷子。”

刘邦听了抬手说道:“不必了,朕知道怎么走。”说着,刘邦便径直走向后院刘太公的住所,仆人不敢违背,只好低头立在原地不动。

其时,刘太公正在院里扫地,见刘邦大步走了进来,来不及躲避,忙拿着扫帚,恭谨地垂手而立,口中低声嚅嚅地说道:“老夫......老夫见过皇上。”

刘邦见父亲行为怪异,手持扫把吞吞吐吐,就是不肯回房入座接受自己叩拜,便问刘太公道:“父亲大人为何见刘季到来,却要拿着扫帚立于一边动也不动,这是哪家的规矩?您老人家手持扫帚立于此处,儿子如何向父亲行叩拜之礼?”

刘太公如实答道:“皇上虽是吾儿,却是天下之主,万民之上,老夫与众人皆是皇帝的臣民,无一例外。我若受你跪拜,岂不是乱了天子法度,遭人指责?皇上今后不可再来拜见老夫,否则老夫承受不起矣!”

刘邦听父亲这么一说,顿时怔在当场,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他还从未曾想到过这一问题,认为自己虽然做了皇帝,但刘老太公是自己的父亲,有养育之恩,必须讲孝心,尽孝道,守礼节,如今父亲因为感觉不合礼法,拒绝接受自己叩拜问安,也确实不无道理,这该如何是好?

刘邦一时没了主意,无奈只好向刘太公躬身一揖,告辞说道:“老爷子说得有理,容我回宫再想想办法。”

刘邦回到宫中,马上召见张良、萧何、陈平等人商议此事,萧何等大臣不曾遇见过此事,一时也想不出合适的办法,只在一边搓着手唉声叹气,摇着头说道:“这......这事稀罕,圣上拜见父亲天经地义,却又不合礼法,为臣也不知如何是好。”

刘邦见张良沉默不语,若有所思,便问张良道:“子房,你书读得最多,见多识广,对这事有何主意?”

张良抚着胡须略加思索,对刘邦说道:“启禀陛下,秦代倒是有太上皇一说,位尊于皇上。”

“噢?这太上皇是何来头?快说来听听!”

刘邦一听张良似乎有了办法,立刻精神一振,忙问张良。

张良答道:“当年秦始皇嬴政登基称帝之后,追尊其去世的父亲庄襄王嬴楚为“太上皇”,年年备以三牲祭祀,上香,率众臣行跪拜大礼,由此开了“太上皇”这一称谓的先河。不过,这嬴楚曾做过三年秦王,其“太上皇”的尊号是其百年之后由他的儿子嬴政为父亲所加的谥号,以作为祭奠和入史之用,自古以来,未曾听说有人尊称健在的君王之父为太上皇,这......”

不等张良说完,刘邦便拍案大喜道:“哈哈,子房你提醒得甚好!太上皇不就是皇帝的父亲吗,哪管他是死是活,做没做过君王?那就这么定了。萧何,你即刻代朕拟旨,昭告天下,尊奉老爷子为太上皇,位尊于朕,召集群臣拜贺。如此一来,朕不就可以按照礼法拜见老爷子了吗?”

张良、萧何、陈平等大臣皆熟悉刘邦的秉性,知道刘邦一向率性而为,不拘小节,不喜因循守旧,听了刘邦的这个主意,皆施礼赞同道:“陛下圣明,如此便合乎礼仪了!”

于是,刘邦下旨,尊父亲刘太公为太上皇,追奉已经去世的母亲刘氏为昭灵夫人(吕雉颇为孝道知礼,她认为公公爹为太上皇,婆婆只是昭灵夫人,二人尊号不匹配,执政后又下诏追尊自己的婆婆刘氏为昭灵皇太后)。刘老太公做了太上皇,地位尊于皇帝,这样,刘邦便可仍以儿臣的身份跪拜父亲,按时问安,刘太公只须端坐不动接受礼拜,然后说“吾儿平身”即可,不用再向刘邦还礼。

自此,刘老太公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世时当上太上皇的人,也是唯一一位没有做过君王而被尊为太上皇之人。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五月间,称帝后的刘邦暂居于洛阳,为了大汉的长治久安,刘邦再次想起了当年执意不肯归附大汉而自立为齐王的田横。

刘邦认为,田横在齐国素有威望,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如今仍然在民间称王独立,不肯归顺朝廷,他的周围必然会聚集一些对朝廷不满且志同道合的人士,这对汉朝的社稷安定是个重大隐患,因而刘邦对此始终耿耿于怀,放心不下,楚汉战争时期无暇顾及此事,如今天下统一,开朝立代,是时候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了。

思来想去,刘邦认为目前天下归一,局势刚刚稳定,不应再诉诸武力,况且田横仅有五百人,又是在一座孤岛上,完全不必要兴师动众,大动干戈,流血牺牲,最好的办法就是招田横来朝中为官,这样,既是对他的尊重,也便于监管,有利于争取民心,安定社稷。

田横生于狄县(今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是齐国田氏王室后裔,田氏三兄弟中排行第三。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田横的长兄田儋率兵杀了秦庭任命的狄县县令,自立为齐王,举兵反秦。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六月,田儋在与秦军作战中为秦将章邯所杀,田儋的兄弟田荣随即自立为齐王,继续抗秦。秦朝灭亡后,汉二年(公元前205年)正月,田荣因为对项羽分封不满,怒而起兵反抗,项羽派大军镇压田荣反叛,最终田荣战败被杀。

田荣的兄弟田横十分仗义,他没有自立称王,而是按照传统做法,扶立二哥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自己担任丞相,掌握军政大权,继续带领齐国人抗击项羽。

后来,项羽率楚军撤出齐国,集中兵力对付汉王刘邦,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一月,刘邦出兵攻略中原,从侧翼袭击楚军,大将军韩信率汉军突然强渡黄河袭击齐国,齐王田广被汉军所杀,田横遂自立为齐王与汉军抗衡,但终究难敌战神韩信,田横只好向项羽求救。

项羽视齐地为战略后方,认为齐地关系重大,不可失去,便派大将龙且赶来支援田横。不料,龙且大意轻敌被韩信壅潍水水淹楚军,斩杀龙且于潍水之畔,二十余万齐楚联军全军覆灭,田横只好逃往大梁投奔自己的好友彭越。

但这时彭越已经被刘邦封为汉军大将,彭越便规劝田横归顺刘邦,也有个好的归宿,田横不愿降汉,于是离开彭越,带领忠于自己的五百名门客壮士逃往黄海上的一座孤岛,继续称王自立。

所以,田氏三兄弟分别与秦朝、项羽和刘邦皆有深仇大恨,关系错综复杂,但是,齐国田氏家族始终坚持其传统的思想观念,保持独立,不愿依附于任何势力。

汉高帝刘邦召来萧何说道:“田氏三兄弟能先后在齐国称王得到民众拥护,实属少见,此三人皆是贤德有识之士,尤其是田横,当年于危难之际率领齐国军民抵御霸王项羽入侵,始终不屈不挠,吸引了项羽的全部主力,对于汉军休整和侧翼作战争取了时间,减轻了成皋正面战场的压力,最终使汉军由被动转为主动,战胜了项羽,这其中也有田横的一份功劳,只是不知这个田横如今可愿归顺我朝?”

说到此,刘邦话锋一转,看着萧何说道:“朕听闻这田横豪爽仗义,性格刚直,在齐地深得民心,威望极高,齐国的很多贤达人士皆愿投奔田横做他的门客,然而,如今天下一统,大汉已经开国,需要社稷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绝不允许有独立于朝廷之外的势力占据一方,成为大汉长治久安的隐患!”

萧何施礼说道:“陛下说得极是,只是不知这个田横近况如何,是否愿意向陛下俯首称臣?”

刘邦说道:“古人有首诗歌说得好:‘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142)。朕经过再三斟酌,认为田横带着他的五百门客壮士留在岛上继续称王独立极为不妥,朕打算将他召入朝中为官,封为王侯,方保无虞,萧丞相以为如何?”

萧何说道:“陛下为社稷长远安定考虑周全,想必田横知道了陛下的这番心意,定然明白陛下的一片良苦用心,会即刻前来归附,在下这就去查明此事!”

注解:

(141)审食其,沛县人,汉高帝刘邦的同乡,以舍人身份照顾刘太公和吕雉,彭城之战中,刘太公与吕雉被项羽掳走,审食其一直忠心陪伴刘太公与吕雉,因此封为辟阳侯,吕后去世后,审食其被刘邦少子淮南王刘长所杀。

(142)该句出自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大意是:普天之下,没有一处不是国君的土地,四海之内,没有一人不是国君的臣民。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