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被收回兵权,改封楚王,迁到下邳(今江苏省徐州邳州市)之后,不得不对自己眼下的处境和自身利益进行冷静的思考,他逐渐意识到,汉王刘邦的疏远和猜疑态度对自己十分不利,韩信欲改变这种状况,缓和与刘邦渐渐冷淡的关系。
韩信已经看出,当前天下初定,归于一统,但是尚无一位各方共同拥戴的贤德君主出面主持大局,这不利于天下长治久安,必须尽快推举一位德高望重,四海咸服之人治理天下,发号施令,以安定社稷,维护来之不易的统一局面,而这位未来的君主自然是非汉王刘邦莫属。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所以各方势力皆认为刘邦称帝是理所当然,水到渠成之事,因此,无人率先出面提出建言,尊请刘邦登基称帝。
韩信看到这一情况,便提笔书写一封呈给汉王刘邦的请愿书,派人分头急送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韩王韩信,长沙王吴芮,赵王张耳等各位非刘姓诸侯王,请诸侯王在请愿书上签名同意,共同敦请刘邦登基称帝。
韩信这一举动可说是极有远见,正逢其时,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起到了引领作用,这样,不但可以顺应天意民心,让刘邦登基称帝,又可借此机会向刘邦表达自己的忠诚和敬畏之意,消除刘邦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异姓诸侯王的猜忌。
其实除此以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使得韩信率先发起拥戴刘邦称帝的请愿。
韩信抱有周朝时期实行分封制的治国理念,认为由诸侯王掌握各自封国的实权,共同拥戴天子,服从其号令,有利于天下安定,所以,韩信当年拒绝谋臣蒯通提出的“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提议,并且迟迟不愿出兵驰援固陵战败的汉王刘邦,与项羽展开决战,其根本原因也便昭然若揭——韩信联名非刘姓诸侯王上书敦请刘邦登基称帝,正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稳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同时,这也再次证明韩信并无政治野心。
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韩信虽有“战神”之称,但是他的政治判断却是错误的,刘邦站在帝王的高度,他与韩信的政治理念完全不同。经历过战国时期连年烽火的时代,目睹了秦始皇嬴政执政时期的辉煌景象,又指挥了残酷的楚汉战争的刘邦,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推行分封制。
对于今后的治国方略,刘邦已经进行了长时间深刻的考虑,早就决定在采纳秦始皇嬴政实施郡县制的大前提之下,维持当下的异姓诸侯分封制,以安定刚经历战乱的社稷。
刘邦收到韩信等人请自己登基称帝的联名上书,忙展开观看。
只见联名信中写道:“启奏汉王:当年,大王亲率起义军于砀山出兵,反抗暴秦,历尽千难万险,攻入关中,推翻秦朝,挽救社稷危亡,继而击败西楚霸王项羽,统一天下。当前,民生安定,社稷有序,汉王功德盛厚,万民拥戴,四海之内无不景仰赞颂汉王仁德贤明,功比尧舜。大王赏赐我等为诸侯王,臣等皆感恩戴德,无以为报。然而,现如今大王若是再称王者,则位号不公,过于谦卑。大王功德昭著,足以睥睨天下,傲视群雄,我等诸侯竭诚恭请大王早日接受皇帝尊号,以顺应天命,福泽万民,使刘氏江山千秋永固,万代相传!楚王韩信,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燕王臧荼,韩王韩信,长沙王吴芮顿首拜呈。”
刘邦看了韩信率诸侯王呈上的请愿书,心中大悦,但是他心里清楚,开朝立代乃极为重大之事,对韩信等人请自己登基称帝的请求不可一口应承,还要观察其余大臣的态度。
于是,刘邦对群臣推辞道:“众位诸侯王联名拥戴寡人称帝,然寡人何德何能,敢受皇帝尊号?统一天下皆众位大臣之功,若论运筹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论处理国务,安抚百姓,供给军饷,征集兵员,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论统领百万之军,攻城略地,妙计叠出,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秦朝覆灭,项羽败亡,如此功业岂是我一人而为?寡人偿闻:帝者,乃贤德圣明之人也,若虚有其名而无贤德,不应称帝。今诸侯王皆认为寡人可以称帝,这委实让寡人不知如何是好矣,容我再仔细斟酌!”
韩信见汉王刘邦推辞,心里明白是刘邦谦辞,遂再联合萧何等文武大臣上书敦请刘邦早日登基称帝。
众臣上奏曰:“启禀汉王:当年,大王自沛县揭竿举义,起初何等弱小,但汉王英明睿智,审时度势,无惧无畏,知难而进,百折不挠,手持三尺宝剑,指挥千军万马,率领我等历尽艰辛,由弱变强,灭除暴秦,偏安汉中,韬光养晦,养精蓄锐,行威德,壮国力,画宏图,兵出陈仓,还定三秦,逐鹿中原,征服诸侯,再于垓下击败项羽,平定海内,威震天下,德施四海,功德无量,万民景仰,大王的恩德功绩如昭昭日月,灿若星汉,臣等无法用言语表达。大王登基称帝,开朝立代,号令天下,正当其时,愿大王勿再谦辞,早日称帝,以顺应天意民心,巩固江山,传承万世,则社稷幸甚,万民幸甚矣!”
刘邦看罢群臣的上奏,还欲再次推辞,张良私下劝谏道:“大王可以了。诸侯王及大臣屡次上书敦请大王称帝,已足见其诚意。大王自沛县举义,不畏艰险,亲历七十余战,终于一统天下,四海归附,然而,当下形势尚未稳定,国不可一日无君,大王现在称帝,威慑天下,实乃众望所归,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有利于江山社稷稳固,请勿再推辞!”
汉王刘邦听了张良所言,沉吟片刻,这才颔首答应道:“好罢,既然子房与各位诸侯王及文武大臣皆认为寡人称帝有利于天下社稷,寡人答应便是了。”
对于即将建立的新王朝名称,刘邦与大臣们颇费了一番脑筋,想了几个名号皆不甚满意,最后还是萧何脑筋灵活,他向刘邦建议道:“启禀大王,您当初被项羽封于汉中之地称为汉王,汉水又发源于汉中,浩浩东去,大王正是自汉中迈出了还定三秦,逐鹿中原,鏖战项羽,称霸天下的第一步。而自古以来,人称天穹曰“天汉”,星辰曰“星汉”,皆是对于浩瀚天空的极美称谓,依在下之意,新建立的王朝便叫做“汉”,既寓意我朝崛起于汉中,又昭示我大汉王朝如星汉灿烂,宽广无垠,光照千秋之意!”
刘邦听了,边抚着颌下胡须细细琢磨,边沉吟道:“嗯,汉中,汉水,星汉,天汉,大汉......”
刘邦念叨到这里,眼睛一亮,兴奋地一拍大腿,大声说道:“妙,妙啊,好你个萧何出得好主意。此名称甚妙,一个“汉”字,内容包罗万象,吉祥厚重,极有意义,那开创的新王朝便叫做‘汉朝’罢!”
众臣听了,齐声说道:“喏,此名称寓意深厚,声音响亮,我朝以‘汉’字称谓,甚好,恭喜大王!”
经过一番商议,刘邦决定择日在定陶氾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并派出一支人马赶往洛阳迎接刘老太公,夫人吕雉和儿女前来参加盛典。
氾水是一条古河道,乃济水的支流,“氾”即是自主河道分流之后再回到主河道的河流。氾水自菏泽曹县决出济水,向东南流经定陶,然后再向东北方向重新汇入济水,因而此河称为“氾水”。东汉时期王景(138)治理水患时,将氾水改造为南济水河道以疏导黄河之水,氾水的名字也便随之消失,然而,氾水之名却因为刘邦在此称帝开创大汉王朝而永载史册。
刘邦选择在定陶称帝,经过了深思熟虑。定陶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经济繁荣,一向被称为“天下之中”,相传此地乃尧舜的故里,曾在此地建立古陶国,周武王曾将这一带封与其弟叔振铎建立曹国,都陶丘(定陶)。春秋时期的大军事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亡吴国之后便急流勇退,辞官来到定陶经商,成为当时的巨富。范蠡慷慨大度,三次散尽家财以接济他人,晚年定居于定陶直至去世,被后人尊称为儒商鼻祖。
刘邦选择在定陶称帝,自然是看到此地不但具有帝王之气,而且繁华富庶,秩序安定,人口众多,更具影响力。
历史就是如此的巧合,刘邦选在定陶称帝,还有一个个人原因,这便是夫人吕雉和爱妃戚儿都是菏泽人。
吕雉的家乡在单父(今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位于定陶东南大约一百四十里,戚妃的家乡在曹州(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位于定陶南面六十里,而单父与曹州东西相距不过一百二十里,或许这也是吕雉后来深为妒恨戚妃的原因之一:一个毫无家族背景的清贫同乡竟然成为夫君刘邦最为宠爱的嫔妃,还生下皇子刘如意与自己争宠。
三年前,刘邦彭城战败后返回洛阳途中,在曹州喜纳戚儿为妃,曾承诺戚妃的父亲让其女儿享受最尊贵的待遇,如今故地重回,作为菏泽人的女婿,在自己的两个最重要的女人的家乡举办登基称帝大典,刘邦也是想告诉夫人吕雉和自己宠爱的戚妃:我刘邦业已大功告成,过去的苦难没有白受,同时也给菏泽百姓带来极大的荣耀和欢乐,作为对菏泽这块宝地的一种报答。
注解:
(138)王景(约公元30年-85年),字仲通,山东即墨县人,东汉时期著名水利专家,主持治理汴渠,黄河,有效遏制了水患,使得肆虐的黄河八百余年没有泛滥成灾,历任河堤谒者,徐州刺史,庐江太守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