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这个年纪,就开始写回忆录,大概别人都会觉得为时尚早,有矫揉造作之嫌。因为人生的旅途不过才走了十之三四,还只刚刚走到半山腰,或许只有到达顶峰,才能俯瞰最美的风景,才能看到身后渐行渐远而又清晰可辨的脚印,从而可以更加完整准确地回味沿途所遇的景致。
在大多数人的价值体系里,写回忆录或者自传,只和那些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有关。他们的人生即将圆满,生命的圆圈就要添上最后一笔,有着非常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经验。他们的脸上刻满了时间的年轮,让人一看就觉得他们已经饱经沧桑,洗尽浮华。他们低沉沙哑的嗓音和那瘦弱佝偻的身躯证明,他们已经走过千山万水,经历人情冷暖;已经看淡世态炎凉,尝尽人生百味。不管是把这些经验记录下来,鞭策后人;还是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大家,流芳百世,他们都有足够的自信和资本。
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幼儿有他们的天真可爱,即便是无知也成了一种优点;少年人充满激情和热血;中年人老成持重;老年人经历过大起大落以及大悲大喜之后的从容淡定,和可以洞悉一切的睿智,是年轻人永远无法企及的财富。所以,年轻人不应该讥笑老年人年迈体衰、丢三落四,而老年人也不应该责备年轻人热情似火、调皮冲动。老年人曾经也年轻过,而年轻人最终也将老去!所有人只是在不同的阶段显出自己的本相而已,无所谓对与错、好与坏、高与低。有时候,对错好坏往往在一念之间,一念对则涅槃重生,一念错则万劫不复。
我其实并不想这么早就写回忆录,因为我的人生阅历还远远不够。我的生活还太过单调平庸,没有多少可以值得写出来的东西。我没有万贯家财,可以到处炫耀;也没有高官厚禄,可以光耀门楣;更没有俏皮潇洒的气质,可以做到偷香窃玉,俘获许多年轻漂亮而又魅力十足的美人心。
至于饮食起居,我所摄取的不过是粗茶淡饭,聊以果腹,珍馐佳肴,玉液琼浆,更是无从说起,穿的也只是粗缯大布,遮羞素衣,仅此而已。
我虽然去过一些地方,欣赏过一些风景,但还不能说已经阅尽天下春色,自然也没有值得一提的必要。所述之事不过杯盏碟盘、闲话家常,文中内容不免寂寥乏味,难以引人入胜。但是内心潜藏的那种对童年以及故乡的眷恋之情,一直都在我的灵魂深处萦绕不散,执着而又悠远,就像雨点打在荷叶上,响起密密麻麻的滴答声。
故乡,对于每个人来说,永远都是最好的避风港。不管身在何方,不管遭遇多少困难,不管身价亿万还是一贫如洗,想起故乡,想起农村的十万大山,想起那些熟悉而又亲切的面孔,想起曾经天真无邪的童年,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燃起无限温情。土灶台上的大铁锅,斑驳腐朽的老瓷碗,灰暗发黄的旧年画,高大冷清的土坯房,还有母亲喋喋不休的碎碎念,都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变老。
我姑且写一点东西去应付这种虚无而又真实的意识呼唤吧。让我去编造一些空洞虚假而不切实际的故事,我感觉很困难,这对我来说几乎没有任何意义。我只能努力去回忆一些真实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是所有普通人一生都会碰到并且经历的,并没有什么十分特别之处。或许,恰恰是因为平凡和普通,才会让他们的形象显得更加真实和丰满;亦或因为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活灵活现的存在,因而变得可爱起来也未可知。这些只是发生在我人生当中熟悉而又久远的往事,写着写着,自然越来越像回忆录。所以说这是回忆录不是完全没有根据,而又不敢确切地说这就是回忆录的真正原因。
我想缄口不言,保持沉默,就像两百年前的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在其长篇小说《傲慢与偏见》里写的:“留下一口气,能把粥吹凉。”言下之意就是少说话,多做事,或者说少管闲事。然而,既然上天偏偏让我多识了几个字,若想让我闭口不言,这确实让我很为难。就像一个三岁的孩子,得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新玩具而急于想和其他孩子分享一样。
这里首先要申明,请千万不要误解我的用意,我要表达的主旨,完全没有高人一等或者故作姿态的意思。我从没想过用文字去取悦他人或者献媚于人,因为我知道,就我而言,对于文字的驾驭和掌控还差得很远,只能说我读过两本书,些许认得几个字。
我不是应运而生的大仁大义之辈,亦非应劫而生的大奸大恶之徒,不过是碌碌红尘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凡夫俗子罢了。很多时候,文字可以轻松而准确地击败我,我却无法站到文字的顶端去傲视它们,去征服它们。我只能无时无刻不去揣摩它们,对它们俯首称臣,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字是我的心灵导师,而我不过是文字的奴隶而已。我是一个感性而又真实的人,敢于直面惨淡的现实,敢于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不想欺骗自己,更不想贬低别人,只想把自己对人生、对生活最真实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
无论如何,我不过是信笔涂鸦罢了。大家若对文中某处有所不屑或不满,可一笑置之,若文中稍有一二可愉目之处,我自然喜出望外。
我对生活没有太多渴求,对自己也没有太多苛责,人生不过短短数十载,是非恩怨,爱恨情仇,转眼即逝。谁又能知道人生不是一场梦,那又何必太较真。就像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不知不觉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兜兜转转,最后还是要回到离家较近的地方生活。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很难再回农村,只能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来回辗转,这是我们个人的悲哀,也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悲哀。
曾经多么渴望离开农村,离开大山,离开那贫瘠之地,离开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涩生活。而当真正离开那一片生我养我的热土,思绪又一次次被拉回到过去,拉回到那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
人生短短几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能算是沧海一粟,可在个人的生命历程之中却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永恒的。
后来才发现,离不开的并不是那个大山环绕的农村,而是那些曾经一起长大的熟悉面孔,那片赐予我快乐童年的黄土地,那一句句亲切的乡音。
三十岁,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道重要的分水岭。
都说三十而立,到底什么是“立”,“立”的是什么,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有人说事业有成算是“立”,有人说家庭幸福算是“立”,也有人说二者兼得算是“立”。
不管怎样,人一旦到了三十岁,尤其是男人,这句话最初的含义可能说的就只是男人,因为受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封建思想的影响,女人不过是男人的附属品,女人最大的成功就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家庭主妇。现在不一样了,这句话不只是男人的专属名词,对女人也同样适用。很多女人也和男人一样在工作,在养家糊口,甚至很多女人比男人更为出色,在事业上发展得一帆风顺、如鱼得水,在家里更是呼风唤雨、言出必行。男高女低、重男轻女的思想也在慢慢瓦解。
对于大多数男人而言,结婚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任何一个男人都不敢轻易小瞧一个女人。对于男人来说,家庭可能远比事业要重要得多。没有家庭,何谈事业,事业可以不断选择,家庭却有一定的时效性,俗话说“过了这个村,没了这个店。”在正当结婚的年龄,如果错失良人,恐怕这种机会以后就很少了,甚至这种机会对于有些人来说一生也就一次。现在的“立”大概很大程度上说的都是家庭吧!
看着身边的朋友一个个都结婚生子,孩子越来越大,而有些亲戚朋友熟人同学至今还孑然一身,反差何其之大,让人不免生出一丝悲凉之感。
三十岁,感觉一切都慢了下来,不管是时间还是空间,好像都放慢了脚步。和熟人朋友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生活圈子也越来越小。慢慢地才发现,很多事都已经变得无能为力,或者说已经命中注定无法改变。自己的人生可能会沿着三十岁所形成的轨迹而稳步前进,就像列车一样,永远都在设定好的轨道里面咣当咣当飞驰。
以前每个人都有很多朋友,很多熟人,很多同学。三十岁以后才发现,他们已经渐行渐远,全部都变得陌生而遥远,凄凉时常涌上心头。然而,朋友之间的隔膜并不是让人感到最悲凉的,最让人伤感的是突然就听到有朋友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五彩缤纷的花花世界。
昨天晚上,从一个朋友那里得知我小学的一个同学兼好友去世了,只听说是抑郁自杀,具体原因谁也说不清楚。这个朋友还是从另外一个同学那里偶然得到的消息。
他不过才刚刚三十出头,正是意气风发、大展宏图的年纪,不想竟与这个世界永别了,不禁让人扼腕叹息。“黄泉路上无老少”,这句话一点不假。
想到这里,我又想起我的另外一个已经去世近十年的好友红彦。他是我在高中应届班的插班复读生,虽然他内向、沉默寡言,但我们俩却意气相投、一见如故,后来自然而然成了不可多得的好朋友。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他告诉我他得了白血病,并且已经是晚期。三个月以后他就去世了,只恨我当时没有去见他最后一面,可惜可叹!当时我还特意为他写了一篇小祭文,但那又怎能弥补阴阳两隔的缺憾呢?
虽然经常听到有人去世,却都不以为然,可当我们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去世的时候,内心深处还是会五味杂陈、难以言表。
人生就像一组列车,中途总有人上车有人下车,能到终点的永远只有自己一人。陪伴自己的只有孤独和沿途的风景,孤独自然是无法摆脱的,那么就只能尽情享受沿途的美景,让人生多一些欢乐的色彩,少一些繁杂的忧伤。
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恐怕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或许有很多人压根就没想过这个问题,或许有人想过但却想不明白,也就不再纠结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是继续懵懵懂懂地活着。
有人说活着是为了享受生活;有人说活着是为了做一番大事业,搏个功成名就、搏个地久天长;有人说活着是为了尽完抚养子女的责任和义务;有人说活着是为了自己;有人说活着是为了他人;有人说活着是为了更好的活着;还有人说活着是为了一步步走向死亡……
“一鲸落而万物生。”
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生死虽在人生的两头,看似非常遥远,实则生死往往在一线之间。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要面对这辈子最不想面对的结局——死亡。人生就像一个蜿蜒曲折的同心圆,出生是起点,死亡是终点,待走完这一圈,人生也就结束了,任何人都无法摆脱这个宿命。
在我们这一生中,身边有多少亲人离开这个世界。细数流年,悲伤不时涌上心头。除了悲伤,还有很多我们本应珍惜而没有好好珍惜的人、很多我们本应做而事实上并没有做或者没有做成功的事情。
浅忆流年,这些人和事会让我们感到非常遗憾非常懊悔,却又无可奈何,这些可以简单的称之为——意难平。
上学第一天,你高高兴兴地牵着父亲的手去学校,而当父亲转身离开的那一刻,虽然已经八岁,但你还是控制不住眼眶里快速打转的泪水,内心深处的无助和恐惧是何其强烈。真想冲上去大声喊一句:“爸爸别走!”可最终还是眼睁睁看着父亲的影子越来越模糊,自己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
“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小学三年级,仅仅因为你的学习成绩比班里其他男生好,所以其他男生联合起来故意疏远你隔离你(当然也不排除你本身就不太合群或者难以和人相处这个客观因素,但当时的你肯定不会产生这种想法,或许现在也不会)。你又不好意思和女生一起玩,所以你的性格日益孤僻,那种被人羡慕被人嫉妒而又形单影只的孤单恐怕只有自己才能够深刻体会。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小学五年级,你突然从一所学校转到另一所学校,离开学校的那天,你居然没有勇气和同班同学说一句告别的话。纵然心里有万语千言,也只能硬生生地埋藏起来。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小学毕业,大家本来要和班主任以及所有的代课老师一起合影留念,但因为个别刺头的故意捣乱,煽动大家的叛逆情绪,坚决不和老师合影,让为大家付出了全部心血的老师伤心不已,尤其是班主任。导致班主任把大家赠送给他们的一些破盆烂杯子全部退了回来,可见老师们是何等伤心,何等失望。
年少无知的你们还不知道自己犯了多么愚蠢而不可原谅的错误,这种错误是一辈子都无法弥补的,自己的内心深处除了谴责就是愧疚。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初一的时候,你刚来到一个新环境,还没有融入这个新的班集体,周围的一切对你来说既新鲜又陌生、既害怕又好奇。
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了一个很有眼缘的同学,用当时的话说那绝对就是铁哥们儿,正好他看你也很顺眼,可以说两个人是一拍即合。你们自以为志同道合,又或者说是臭味相投,你们很快就成了生死之交,几乎是无话不说、形影不离。
突然有一天,你在考试的时候给他偷偷地传递答案(作弊)的时候正好被监考老师发现了,那个监考老师也是个二愣子(很多老师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接把你们俩的考卷没收,在两份考卷上面画了两个大大的零,还备注了一个醒目的“作弊”,另外给你们每人赏了几个响亮的嘴巴子。
从此以后,你们俩再没有说过一句话,一直到初中毕业。那个监考老师不仅给你们的考卷上画了零,同时也给你们之间的友谊画了一个零。
多年以后,就算是两个人重新又有见面的机会,又有多少话可说呢?又怎能恢复从前那种情分?
“成谋不说,覆水难收。”
初一末,你在回校外宿舍的路上突然碰到了一个女生,那是一个桃花盛开杏花怒放的美丽季节。
或许是桃花给了你多情的种子,或许是杏花给了你温柔的启迪,让你一下子对那个和桃花杏花一样多情一样美丽的女生一见钟情,只要看到她,心就会怦怦直跳;只要想到她,眼角就会露出微笑。或者只是你自己的一厢情愿,无论如何,这个都不重要。可是后来你发现她同样也对你暗生情愫的时候,你就有点按捺不住澎湃的内心了。
你本是一个放浪不羁、无拘无束的校园浪子,或许你是因为那个女子而决定改邪归正、重新做人。在你们俩互相暗恋两年之后,还是没有向对方说出那句神秘而又多情的话,其实你们之间几乎没有说过什么话。最终你们俩还是渐行渐远,这难道也是“改邪归正”的错?
这样的机缘每个人一生恐怕只有一次,有一次就已经是幸运之神的眷顾。
多年以后,她到底是你心中的那颗朱砂痣还是你床前的那抹白月光呢?你希望她是那颗朱砂痣的时候她偏偏只是那抹白月光,你希望她是那抹白月光的时候或许她在潜意识里已经成了那颗朱砂痣。
有时缘分只有一次,如果把握不住,可能就会永远错失掉。你天真的以为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一直到年华渐渐老去都没有等来这种缘分之后,你才发现原来上天并没有独宠你一人,你只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这样的擦肩而过对你们俩来说就是这一辈子的遗憾,可又能怎么样呢?
人们常说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得到了又不懂得珍惜,不知道这句话对你们是否同样适用,但和相忘于江湖相比较,可能每个人都愿意相濡以沫吧!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十七岁的时候,你考上了县城的高中,终于有了“陈奂生上城”的机会。在班里面,“乡下人”和“城里人”分属两个不同的阵营,两个阵营之间或多或少有一些不为人知的难以言说的针锋相对和勾心斗角。
城里人自然有骄傲的底气和资本,虽然表面上不说什么,但在内心深处总有一种高高在上且自鸣得意的窃喜,那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让很多乡下人望而生畏,不敢与他(她)们交往,更不敢与他(她)们亲近。
而乡下学生大多数时候只有那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那个年龄的你正值青春期,已经懂得了一些男女之情。在某个瞬间,个别女生会因为你某一方面并不明显的优点而对你投来欣赏的目光,你却因为自卑或者乡下人的身份而对她不予理睬,甚至为了彰显自己那点可怜的微不足道的尊严对她冷言冷语甚至恶语相向。你的心里明明不是这样想的,但说出来的话实在很伤人,最可恶的是你不知悔改,三番五次地明知故犯。后来,你每每回忆起如烟往事,就会有一种深深的悔意。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十八岁的时候,有一个女生似乎对你有点若即若离的好感,可是她的脾气很大,因此让你望而却步。直到多年以后,你才发现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脾气,或许脾气大的人心肠并不坏,而看着脾气好的人不一定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十九岁的时候,你变得多愁善感,无意间发现自己的同桌原来也很动人,甚至还有点迷人,所以你有意无意地想方设法去接近她。接近她以后才发现原来她对你也有点暧昧情愫,你无论如何都想不明白一向邋里邋遢不修边幅的自己怎么会招致其他女生的心仪,但事情往往就是这么不可思议,或许是凑巧,或许是机缘吧。
你们俩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欢对方,也不知道这是不是所谓的爱情,因为你们压根不理解什么是爱情,也没有尝过爱情的滋味。就这样,你们俩半推半就的以情侣的方式相处,但在称呼和性质上又不是真正的情侣,或许是你们俩不知道什么是情侣关系,或许你们俩从心底认为目前的相处模式就很好,无所谓情侣不情侣。
在别人看来,你们似乎是名副其实的情侣关系,但在你们的内心,你们却把彼此当作亲人。
即便如此,有一天你们俩必须要分开、必须要明确关系而抱头痛哭的时候,你们的心里还是很难受。她嘴里喊着的是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你的心里想的也是另外一个人,但你们俩还是不愿就这样劳燕分飞各奔前程。
多年以后,回忆起曾经的点点滴滴,不免有遗憾,不免有不舍,但更多的还是惭愧。或许你因为她而失去了更多朋友,或许你因为她而失去了几年最美的青春,又或许是你因为其他人和事而失去了她。
言而总之,你们各自的心里都有一些难以言说的隐忍。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