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蓑衣客的头像

蓑衣客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1/05
分享
《故乡》连载

第八章 节日

俗话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农历七月中下旬,三伏天基本上已经结束,天气开始由热转凉,农民也度过了最忙的一段时间。经过六月的大丰收,很多村庄都要组织唱社戏。一是为了庆祝丰收,二是为了祭祀神灵,保佑大地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社戏的一切筹备事宜都由会长来组织完成,会长由村里相邻的两家男人每年轮流担任。他们的职责包括收取社戏费、搭建戏台、安排人员等等。

社戏都是由本村自己组织喜欢唱戏且会唱戏的社员来唱,每家每户按人头收取一些费用和粮食,用来支付社戏的所有开销。每个村里面都有那么几个热爱秦腔的男女老少,吹拉弹唱的艺人也是本村或者邻村邀请过来的。

正式唱社戏之前还有两件事要做:第一是“迎神”,第二是“奠台”。

社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祭祀神灵,所以唱戏之前必得先把神灵慎重邀请一下以示隆重。迎神是严肃而又神圣的事情,村里的青壮年都会争先恐后去抢着抬神像。大家先到庙里去烧香跪拜,然后几十个人用装饰好的轿子把神像从庙里请出来,神像头上身上全都盖上黄绸或者红绸布,众人抬着神像沿戏楼走一圈,最后再抬回庙里。

奠台顾名思义就是祭奠戏台,唱戏之前,会长连同村里其他人都会先举行奠台仪式。大家先到戏台下面放几串鞭炮,然后敲锣打鼓吹唢呐,同时开始烧香祭拜。祭拜结束以后,大家会从戏台前方左侧或者右侧端上一些美味可口的饭菜馍馍等吃喝用品。先端到戏台上面祭祀一下神灵,然后端到后台给所有工作人员享用,这里的工作人员包括戏台上面的所有人,演员、吹拉弹唱的艺人、化妆师、筹备组人员等等都是。

在我的印象中,几乎每年端的都是暖锅外加热乎乎的馒头。暖锅既便捷又好吃,还能保暖,暖锅是用白菜、豆腐、豆芽、粉条、土豆、丸子、五花肉片等装起来的。五花肉片是之前先在锅里烤熟的,其他的菜都是生的。最后再浇点调料汤汁,撒点油盐酱醋,用文火慢慢熬煮烧烤,直到最上面一层肉菜沸腾一刻钟就行了。

暖锅有两种常见的装法,第一种装法是一层一层装,豆芽白菜等不易烧焦的菜放在最底下一层,粉条豆腐等放在中间,肉片放在最上面。还有一种装法就是一格一格装,有几种肉菜,就把暖锅的锅槽分几个距离大致相等的格子,把每样菜分别放进去,一样挨着一样摆,这样装成的暖锅五彩缤纷,非常好看,但是火候掌握不好容易烧焦。也有用鸡肉或大虾装暖锅的,不过味道似乎都没有五花肉片香。

薄如蝉翼的五花肉片盖在暖锅最上面一层,远远就能闻到肉菜的香味,揭开锅盖的那一刻,让人直流口水。这种暖锅是地道的碳火暖锅,要比电暖锅做出来的肉菜好吃很多。

社戏隆重而又神圣,戏台一般都搭建在山神庙旁边。戏场里有各种各样的小摊贩,吃喝玩乐一应俱全。

唱戏那几天,大人会给孩子们一点零花钱,钱虽然不多,但也可以买很多东西。孩子们看戏主要是为了凑热闹,而不是为了看戏而看戏。

第一天打台的时候,戏场里面会被挤得水泄不通,戏场外面也是人山人海。他们走动着,闲聊着,一边吃东西一边说话。

以前经常跟着大人去看夜戏,社戏是白天和晚上都要唱。一般唱四天四夜或者六天六夜,早上唱一出,下午唱一出,晚上还有一出,晚上一直要唱到十一点多才散戏。

有一次,我们一起有三个孩子,偷偷地跟着村里的大人去看夜戏。到了戏场,我们就自己去玩了,一直到散戏的时候,才发现找不见大人,原来他们早已回家了。

最后,我们只能硬着头皮、战战兢兢地自己回去。大晚上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走在山路上碰不到一个人,夜静得出奇,连野鸡都不叫一声,实在令人胆战心惊。

走着走着,我的眼前突然没路了,出现了一道万丈深渊。我的意识还很清醒,明明记得前面有一条直直的小路怎么突然之间就不见了,我感觉非常纳闷而且非常诡异。不知道是我们迷路了,还是大脑出现了幻觉,反而在我的左手边隐隐约约出现了一条通向山上的小路。

我吓得再不敢往前走,正打算向左手边那条小路走去,这时另外两个伙伴抓住了我的手。我猛地反应过来,使劲揉了揉眼睛,定睛一看,前面果然有一条小路清晰地出现了,我们就顺着这条路走回家去了。

回去以后,我百思不得其解,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后来再经过那条路的时候,发现左手边确实没有上山的路,只是快到山顶的时候,一块地艮下面有三个大土窑,应该是以前人们挖来避雨的。

那次把我们几个都吓得不轻,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去看夜戏了。

中国主要有六大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

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清明节,周期最长的是端午节,而最开心也最热闹的则是春节。

清明节在农历三月初阳历四月五号前后,清明既是踏青的好时节,也是上坟扫墓的重要日子。

像我们这样的大家族,清明节大家要一起去上坟,我五六岁就开始跟着大人转山上坟。族人各自准备一些纸钱黄裱立香和献菜献饼白酒凉茶之类的祭品,带好这些以后,大家会从村头转到村尾,逐个坟头去祭扫,祖先的坟墓分散在各个田间地头。

农历三月初,万物复苏,大地回春,青草和小麦已经开始吐出新芽,鹅黄色的柳枝也开始翩翩起舞。

很多坟头上都长满了芦苇、青草、艾蒿和杂草,大人到坟头烧纸钱的时候,孩子们就在芦苇或者艾蒿上面挂很多白纸条,我们叫它招魂幡。

烧纸钱的时候要格外小心,芦苇和艾蒿都很干燥,碰到一点火星子就燃烧起来了,一不小心会把坟院烧个精光。很多人都认为坟头上面长芦苇和青草比较好,是富贵吉祥的象征,寓意子孙后代福寿绵长。

祭扫完所有的坟墓后才到祖坟,祖坟是我们上坟的最后一站。

有一次,我们快到祖坟坟茔的时候,前面一片白杨林里突然蹿出一只大白兔,把我们吓了一大跳,我们自然也把它吓坏了。兔子慌不择路,一头冲到人群里面,把我二叔家的堂妹一下子撞倒在地,那只兔子比她的力气还要大,吓得她哇哇大哭起来。她比我小三岁,那年才只有五岁,从此她再也不敢跟着我们去上坟了。

在大家惊魂未定之际,几个堂叔吵嚷着说应该把猎枪带上。以前,很多人都会制造那种专门打野兔的老土枪,里面装一把小颗粒圆钢珠散弹,一枪打出去命中率很高。虽然私自造枪被国家严令禁止,一旦发现,会没收土枪还要罚款拘留,但还是有很多人铤而走险,偷偷地制造这种土枪。

我们家族的好几个堂叔都用这种老土枪打兔子和野鸡。经常会在家里听到枪响声,有时候,猎人虽然一枪打中了猎物,但是距离太远打不死,它们就翻起来一瘸一拐地跑了,漫山遍野都是庄稼地,兔子一旦跑进去,就不容易再找出来。

有一次,我们听到一声枪响,大老远就看见一只淡灰色的兔子被打中,结果它翻了几个跟头起来又跑了。开枪的是我一个堂叔,因为距离太远,他一枪打出去只是打穿了兔子的一条腿,堂叔最后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兔子的踪迹。

等堂叔走了以后,父亲就去找那只兔子,最后终于在一个小洞里面发现了奄奄一息的兔子。那个洞可能是狐狸或者黄鼠狼的窝,大概有两米多深,兔子钻到里面不出来,父亲找了一根长木棍,才把兔子捅了出来。逮到兔子的时候,它已经生命垂危,原来它腿上和肚子上都中枪了。父亲把兔子拿回家来,我们美餐了一顿,那只兔子是我吃过最好吃的兔肉,至今还念念不忘。

上坟结束以后,剩下的祭品特别是炒鸡蛋和花馒头,大家会一窝蜂上去哄抢,小孩子最喜欢吃炒鸡蛋。那时,炒鸡蛋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

清明节虽然有趣,但毕竟是大人带着我们,我们不过是凑凑热闹而已。对于孩子们来说,端午节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

端午节从头到尾都是我们自己在亲自操办,大人几乎很少参与。端午节又叫端阳节、粽子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在南方也叫龙舟节,南方很多地方在这天都会举办龙舟比赛。

端午节本是纪念楚国大夫屈原的节日。相传,屈原因受小人离间而被楚怀王疏远流放,秦国攻破楚国都城郢都之后,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上大夫屈原因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抱着一块大石头投进汨罗江殉国了。

屈原曾经在《渔父》里面说过:“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正是他把这个世道看得太透彻,所以才会彻底绝望,失去了继续战斗的勇气。面对这样一个污浊不堪的世界,怎会有他的立身之地。

汨罗江周围的居民听到这个消息以后,迅速赶到江边,划船到江心打捞屈原的遗体。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啃食屈原的遗体,很多人都带了食物投到江心里去,后来就把这一天定为屈原纪念日。

端午节这天,大家会在家中各个角落洒一点雄黄酒,雄黄是纯阳之物,可以辟邪祟,也可以驱除蛇虫。

还有一个关于雄黄酒的传说也和屈原有关,据说屈原投江自尽后,汨罗江底有一条千年蛟龙要吃掉屈原的遗体。一位老者为了保护遗体,往江里面倒了几坛雄黄酒,把蛟龙迷晕将其斩杀,后来这个传说就一直流传了下来。

在北方,端午节这天,大人会早早地起来,在大门上插几根艾蒿或柳条,孩子们会戴上五颜六色的花荷包,手腕脚腕系上漂亮的红绳子。

在我们农村老家,端午节没有粽子吃,一来大家不会包粽子,除此之外,很多人也不喜欢吃粽子。一直以来都没有吃粽子这个传统,或者说没有这个条件,我们的祖祖辈辈都吃面粉长大,很少吃米饭,我小时候甚至都没见过大米。

端午节,我们主要吃母亲做的花馍馍和甜醅子,烙的花馍馍有青蛙形状的、有小蛇形状的、也有其他小动物形状的,总之形态万千,应有尽有。甜醅有小麦做的,也有莜麦做的,小麦煮的甜醅味道没有莜麦好,我们都喜欢吃莜麦甜醅。

对于孩子们来说,端午节最具诱惑力的事情就是点高高山。

在端午节来临的前半个月,孩子们就开始忙活起来了,每个村都会有一个娃娃头带领其他人去完成高高山的准备工作。他带着一群小孩挨家挨户去征收一点玉米杆或者小麦秸秆,如果有人不给,孩子们就一直在门口等着不走,和他们磨嘴皮。最后大人不厌其烦只能妥协,孩子们这才心满意足地走了。

光靠大家捐献的这点柴火还远远不够,要垒那么大一座高高山,还需要更多的树枝和木头。接下来,大家会从家里拿着斧头锯子等工具,跑到沟里去砍伐一些干枯的树木。

为了垒一座树山,大家都干劲十足、不遗余力,用不了几天,一座小树山就垒起来了。高高山的中间用几根粗壮的椽子支撑起来,在椽子的外围裹上其他的树枝柴火,慢慢围成一个圆锥形的大圈,这就是所谓的高高山。

五月初五那天的凌晨三点左右,娃娃头会带头挨家挨户去敲门,叫村里所有的孩子都去指定的地点集合。凌晨四点左右,就把高高山点着了,有时候火头直冲云霄,烧红半边天。一直要燃烧四五个小时才能烧完,有时候太阳已经升起来了,高高山还在有气无力地吐着烟丝。

这天,孩子们会带一些土豆放进火堆里面去烤,过一会儿就烤熟了,烧土豆简直是人间美味。

天大亮以后,大家才依依不舍地各自回家,为了安全起见,还要留几个大一点的孩子看着,一直等到火星彻底熄灭他们才能回去。

小时候总期盼端午节的到来,因为端午节有好玩的和好吃的,觉得中秋节没意思,现在想想,中秋节或许才是中国人最为期待的节日。

中秋节又叫月饼节、团圆节,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全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的日子。中秋的月亮又大又圆,不知承载了多少家庭的期盼,又让多少人天各一方、暗自神伤。中秋节的意义不仅只是吃吃月饼、赏赏月,而在于它寄予的深切期盼和浓浓的相思之情。

在我们老家,中秋节很少吃月饼,因为农村经济条件有限,交通又不便利,买月饼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代替月饼的是蜂蜜。

每年中秋节,大人会买一半斤蜂蜜给我们解解馋,蜂蜜倒在滚烫的胡麻油锅里不断翻炒,炒热了再蘸着大饼吃,这是每个孩子最快乐的时候。

记得有一年中秋节,家门口来了一个开三轮车卖蜂蜜的人,与其说是卖蜂蜜,还不如说是换蜂蜜更恰当一点。大家手头几乎都没什么钱,家里只有粮食,所以来大门口做生意的大家都是用粮食换东西。

已经下午三点多了,他还没有吃饭,可能是实在太饿了难以忍受,他就问我要点东西吃,他说馍馍面片之类的都可以。

母亲那天正好下地干活去了,家里就我一个人,中午的剩饭刚好还有一碗,我就热了一下,端到大门口给他吃。他觉得很好吃,吃完赞不绝口,我想他对那碗剩饭会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吃完饭他让我回家拿个干净的瓷碗,给我舀了大半碗蜂蜜作为回报。我已经能隐约感觉到出门在外的辛酸,风餐露宿、挨冻受气或许是一种常态。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