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登基称帝之后,深知江山得来之艰辛,他联想到秦朝和楚霸王项羽迅速败亡的教训,强烈的忧患意识让刘邦始终无法安下心来,而最让刘邦感到寝食难安的,便是手握兵权,各霸一方的非刘姓诸侯王。
因此,汉高帝刘邦对异姓王的戒备心日渐加重,他认为,异姓诸侯王各据一方,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军队,若是图谋不轨,发生兵变,必然会引起社稷动荡,民心慌乱,从而严重威胁刚刚建立的大汉王朝,应该想方设法加以辖制与防范,事实证明,这绝不是刘邦的臆想和猜忌。
果不其然,刘邦的担忧不幸很快便成为冷酷的现实——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七月,北方的燕王臧荼成为第一个起兵反叛朝廷的异姓王。
臧荼乃燕国旧将,曾任起义军将领韩广手下部将,跟随项羽入关后,项羽不信任时任燕王的韩广,便封臧荼为燕王,都蓟城(今北京市西南),改封韩广为辽东王,都无终(今天津市蓟县),韩广对此十分不满,迟迟不愿迁往辽东,臧荼心狠手辣,不认旧主,率军击走韩广仍不罢手,又追至辽东国都城无终杀了辽东王韩广,并趁机兼并了辽东国。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大将军韩信率汉军北征,攻破赵国后,韩信采纳赵军降将李左车的建议,采用攻心策略,兵临燕国都城蓟城,围而不攻,派使者规劝臧荼归顺汉王刘邦。臧荼迫于汉军的强大实力,自知无力抵挡汉军进攻,便开城投降了韩信。
刘邦为了安抚臧荼,平定北方局面,集中力量与项羽作战,仍然封臧荼为燕王,臧荼便将军队部署于幽州(北京市西南部广安门)一带。
汉高帝刘邦登基称帝之初,为了稳定社稷,维护国内治安秩序,下令军队继续剿灭各地的抵抗力量,燕王臧荼看到刘邦仍然命军队四处追剿项羽的残余势力,心中愤懑且惶恐不安。臧荼原本就是慑于汉军的实力被迫降汉,又因为与项羽关系密切,担心迟早有一天刘邦会把矛头对准自己,不由得动了反叛之心,他认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下手为强,以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封国。
然而,臧荼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他自以为燕国经过休整扩军,兵强马壮,足以抗衡朝廷,于是与其子臧衍举兵反叛,宣布脱离朝廷,称王独立。
按照一般的军事常识,臧荼应当首先率军向南进攻富庶且易于防守的赵国,拿下上谷(河北省保定市),东垣(河北省石家庄市)等地,直逼邯郸,以巩固扩大自己的地盘。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臧荼并没有南下攻城略地,而是率领燕军向西攻占了近邻代国(河北西北部与山西东北部一带)的大片土地,似乎是打算将燕代两地连成一片,抵御大汉的军队前来平叛。
本来,燕军战斗力并不强,臧荼的实力不足为惧,且汉军又是久经战阵的精锐部队,击败臧荼的燕军不在话下。但是,对匈奴人早就有所警觉的刘邦意识到,燕代两地的北方与匈奴相邻,一旦臧荼与匈奴人相勾结,开放北部边境,强悍的匈奴骑兵部队将不费吹灰之力穿越长城关隘,发挥其迅速机动的优势,袭击中原地区,对大汉的百姓和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汉高帝刘邦见自己称帝仅五个月,就有异姓王起兵反叛朝廷,极为愤怒,这让他立刻想到,当初楚霸王项羽分封不久,齐王田荣就起兵反楚的往事,为了平定田荣反叛,项羽亲率大军陷入齐地作战长达一年时间也未能取胜,最后为了对付汉军而迫不得已从齐国撤军,刘邦没有想到,大汉开国不久,自己封赏的诸侯王竟也发生了反叛事件。
对于国内首次发生的异姓诸侯王叛乱,汉高帝刘邦极为重视,当即下诏调集十万军队,在樊哙,周勃,灌婴,郦商,虫达等数员大将随同下,亲率汉军征讨臧荼。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夏,刘邦率领汉军自长安出发,出函谷关,渡过黄河,向东北方向长途跋涉近两千里,进攻至易下(今河北省西部易水)一带,此地距离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市)不足三百里,臧荼见汉高帝御驾亲征,已无退路可言,遂亲率燕军与汉军在易水之畔展开大战。
燕国本来就是北方的一个小国,军队战斗力不强,而汉军将士听闻此次出征是平定叛乱,皆同仇敌忾,士气高涨,在刘邦率领下奋勇向前,燕军岂是强大汉军的对手,战不多久,燕军即大败溃逃,刘邦下令汉军追杀燕军残余,燕王臧荼最终走投无路被汉军生擒。
汉高帝刘邦痛恨臧荼首先反叛朝廷,开了一个极坏的先例,罪不容诛,遂下令将臧荼斩杀示众。臧荼之子臧衍侥幸逃脱,投靠了北方匈奴,这就不能不让人怀疑,臧荼父子与匈奴人早有勾结,攻占代国正是为匈奴人南下入侵中原而采取的第一步军事行动。
因为仓皇出逃,臧荼的儿子臧衍将自己的亲生女儿(也即臧荼的孙女)臧儿撇在了燕国都城蓟城,幸而此时汉朝已经废除了诛灭三族的刑罚,所以臧儿没有受到臧荼、臧衍父子反叛朝廷大罪的牵连活了下来,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影响历史进程的巧合。
叛臣臧荼的亲孙女臧儿后来出嫁生下了女儿王娡,王娡成人后嫁给了一个金姓小商人并为金家生下一女,日子过得倒还平和。
王娡的母亲也即臧儿或许是继承了王侯的血统,十分精明且颇有政治头脑,女儿王娡出嫁后,臧儿十分后悔,她不甘心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普通人家,永无出头之日,于是与女婿家大闹一场,拉着女儿王娡离开了金家。此时,正赶上汉宫选美貌的女子入后宫做宫女,臧儿看准这一机会,通过熟人关系,设法将王娡和二女儿王儿姁姐妹俩送进后宫,做了皇后窦漪房的侍女。
王娡与妹妹王儿姁不但长相漂亮而且聪慧乖巧,深得皇后窦漪房的喜爱,不久,窦皇后便做主,将王娡姐妹二人嫁给了自己的儿子,皇太子刘启(汉景帝)为妃。
刘启对王娡姐妹俩宠爱有加,几年内王娡为刘启生下三女一男,妹妹王儿姁也不甘示弱,竟一连为刘启生下四个儿子,只可惜王儿姁体弱多病,早早便去世了,令太子刘启痛惜不已。
刘启继位称帝之后,见王娡温柔贤淑,善解人意,又为他诞下了皇子,便下诏废黜了没有生下子嗣的薄皇后,册立王娡为皇后,史称“孝景皇后”。
可怜薄皇后与汉景帝刘启做了二十余年夫妻,却因为没有为皇帝育有子嗣而成为中国历史记载中第一个被废黜的皇后,三年后,薄皇后便忧郁患病而死,其结局令人唏嘘。
王娡为汉景帝刘启生下的皇子也即景帝的第十子,正是后来威震天下,名扬四海,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汉武大帝刘彻。
古人云:造化弄人,一点不假——倘若没有叛臣臧荼,也便没有其孙女臧儿;假如臧荼父子没有举兵反叛,臧荼的孙女臧儿也不会被其父臧衍遗弃在蓟城下嫁给一户普通人家,生下女儿王娡;若非是王娡的母亲臧儿强行退婚,把女儿王娡送入汉宫侍奉皇后窦漪房并深受窦皇后的喜爱,王娡也不会嫁给汉景帝刘启为刘家生儿育女,又安有一代伟大君主汉武大帝乎?
不得不再次提到的是,历史上著名的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这三位创造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的贤明君主,皆是汉高帝刘邦与收纳的魏王魏豹的小妾薄姬所生的儿子、孙子和曾孙,这不得不令人感慨:刘邦当年不经意间纳薄姬为妃,实乃大汉的造化和福气!
平定了臧荼叛乱之后,汉高帝刘邦班师回到洛阳,他顾不得征途疲劳,立刻下诏命各地诸侯前来洛阳觐见,借以观察诸侯们的态度,稳定朝廷秩序。不料就在这时,又传来军情急报:被封为颍川侯的楚国降将利几看到燕王臧荼反叛被诛,担心自己已经受到朝廷猜忌,怀疑皇上这次召见诸侯是个圈套,要借机除掉自己,竟不自量力,铤而走险,在封地颍川起兵造反,欲称霸一方拥兵自重。
汉高帝刘邦得知这一消息,怒气难平,他对张良,萧何,陈平等大臣苦笑道:“又一个叛贼。有人说朕对项羽的部下追杀太甚,诸位看看,这两个带头反叛之人一个与项羽关系密切,另一个是项羽手下将领,这个利几,朕自认待他不薄,降汉后封他为颍川侯,他不但不安分守己,报效朝廷,反而恩将仇报,在朕的眼前起兵作乱,这岂不是以卵击石,自寻死路!”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九月,刘邦再次御驾亲征,率领五万汉军自洛阳出发向东南方向行进二百八十里,来到颍川国都城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颍川侯利几命军队据城抵抗,刘邦下令汉军向阳翟发起进攻。
利几的士兵大多招募于当地的百姓,拥戴朝廷,本来就不知为何造反与朝廷相对抗,毫无斗志可言,远远看见皇上坐着天子马车,威风八面,汉军队伍军容雄壮,高呼着“杀”声架着云梯冲了过来,无心恋战,略作抵抗便弃城而逃,最终被汉军包围缴械投降。
叛臣利几早就找好了退路,趁乱化妆出城走小路逃脱,从此不知下落。刘邦没有亲手杀了叛臣利几,甚觉遗憾,返回洛阳之后,下诏废除颍川国,由朝廷派员管辖。
臧荼被诛,由谁来继任燕王管辖燕国,汉高帝刘邦颇费了一番脑筋。
按说刘邦非常清楚,封立异姓王对大汉长远利益有百害而无一利,但是,刘邦不得不考虑到,燕国的北面即是匈奴人的势力范围,燕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然而这年,皇太子刘盈不过八岁,封太子为燕王自然是极为不妥,二皇子刘如意才五岁,也无力担负燕王的重任,庶长子刘肥虽说已经成年,但刘肥憨厚朴实,毫无从政和军事经验,刘邦不舍得让自己与善良的曹氏所生的刘肥,在偏远艰苦且多事的北方出任燕王,心里早已为刘肥做了安排。
经再三考虑,汉高帝刘邦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力排众议,亲自提名将自己最为亲密和宠信的丰邑同乡卢綰封为燕王,为确保无虞,刘邦又将时任蜀郡太守的林执召回,封其为燕国丞相辅助卢绾。刘邦知道林执忠厚稳重,忠心耿耿,威望颇高,任其为燕国丞相,意在制衡和监督卢绾,后来的事实证明,刘邦对林执的任命发挥了重要作用。
卢绾与刘邦的关系非同一般,可说是无人超越,二人不仅是丰沛同乡,而且乃同年同月同日出生。那年是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丰邑的两个家庭同时出生了两个男孩,这便是刘邦与卢綰,乡里的亲朋好友听到这一喜讯后纷纷携带礼物登门庆贺,由此,“庆生”也便成为中华民族“过生日”的发端。
刘邦与卢綰一起长大,既是发小又曾同窗,友情甚笃,多年来二人一直兄弟相称,无话不谈。卢绾虽然没有多少显赫战功,却头脑灵活,能说会道,闲暇时,刘邦常召卢綰进宫饮酒叙话,卢綰总有说不完的笑话和不知从哪里听来的奇闻怪事,每次叙谈都让刘邦十分开心尽兴,烦恼尽扫,因此,卢綰深得刘邦的喜爱和信任。
后来,刘邦封卢綰为长安侯,官至最高军事职务太尉,掌管三军,特许卢绾可以自由出入皇宫,无须事先通报。刘邦在刚平定燕王臧荼反叛,十分警惕异姓王图谋不轨的情况下,仍然破例赐封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异姓同乡卢綰为燕王,足见其对卢綰的无比信赖。
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初,刘邦下诏,封自己的二哥刘仲为代王,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镇守大汉疆界的最北面,封庶长子刘肥为齐王,都临淄,至此,刘邦最疼爱的刘肥终于得到了妥善安置。
欲知后来之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