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帝刘邦是个念旧的传统君主,重情重义,知恩必报,凡对他曾经有恩有助的人,他始终念念不忘,铭记于心。
在分封功臣的时候,汉高帝刘邦想起一个故人,若不是他提起此人,怕是无人想起。
刘邦当年率起义军杀出芒砀山,带领三千弟兄向沛县发起进攻,守卫沛县的秦军士兵据城抵抗,在城头上放箭,不少弟兄中箭负伤,起义军一时难以靠近城垣。
正在刘邦着急发怒之时,有个叫秘彭祖的同乡守城小卒,负责看守城门,他看到自己慕名已久的沛公刘邦率领起义军攻城受挫,便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说服看守城门的士兵,率先打开城门,迎接刘邦的起义军进入沛县。
起义军占领沛县之后,秘彭祖也加入了起义队伍,一直忠心耿耿地跟随刘邦,先是给刘太公做护卫侍奉老人,后来当了掌管宫中车马的中厩令,曾跟着刘邦平息异姓诸侯叛乱,立下战功。
虽然多年过去了,但是汉高帝刘邦却始终记得这位第一个为自己打开城门,让起义军顺利攻占沛县的老乡,亲自提名让御史官员评功。经评定,秘彭祖有功应予封赏,刘邦封其为“戴敬候”(封地在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食邑达一千一百户,排在功臣榜第一百二十六位。
战争年代,将士只按照斩杀敌军人头和攻城拔寨的数量论功行赏,在荥阳之战中假扮汉王,掩护刘邦逃走而死于项羽之手的汉军将领纪信,大概是军功不够,竟没有得到封赏。但是,汉高帝刘邦也未忘记这位以性命保护自己的爱将,下诏将纪信的家乡从阆中县(今四川省南充阆中市)单独分出来,亲自赐名曰“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以作纪念。
纪信家乡的百姓为其建立庙宇,奉为“城隍庙”,尊称纪信为“城隍爷”,至今仍然去庙中祭拜,焚香许愿,以表达对这位忠义刚烈的汉朝名将的景仰与追思之情。
所以,北宋诗人王禹偁在他的《荥阳怀古》一诗中,为纪信打抱不平,这样写道:
“纪信生降为沛公,草荒孤垒想英风。
汉家青史缘何事,却道萧何第一功?”
一千五百余年之后,明太祖朱元璋执政,他在史书中读到纪信的事迹,对这位西汉名将纪信的大义忠烈之举深为敬佩,为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朱元璋下旨大封天下城隍,追封纪信为“忠烈侯”。自此之后,关中、甘肃等地的城隍庙大都祭祀城隍爷纪信,至今香火不断,大忠臣纪信倘若地下有知,当含笑九泉。
当御史官们商讨如何封赏军师张良的时候,感到兹事体大,难下结论,于是向汉高帝刘邦请示定夺。刘邦格外慷慨大度,指出:张良虽无官职,但位同丞相,他辅佐自己出谋划策平天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居功至伟,为大汉开国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无人可比,一等功不足以彰显其卓越贡献。
刘邦亲自决定,破格让张良在富庶的齐国自行择地,选三万户为食邑——如此厚重的封赏远远超过了开国第一功臣萧何,对于大汉开国建立特殊功勋的张良来说,这一封赏可谓是实至名归,恰如其分。
然而,听到汉高帝如此破格封赏,这对于洒脱超然,无欲无求,向往淡泊宁静生活的张良来说,却感到了无形的巨大压力,令他寝食难安,坐卧不宁,陷入冥思苦想之中。
张良心里十分清楚,汉高帝刘邦对自己的封赏如此厚重,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劳苦功高,而是皇上格外在意自己,担心自己的封赏低于别人而心怀不满甚至对汉室不利,因此,既不能接受这一份异乎寻常的丰厚赏赐,还必须让皇上放下心来,彻底打消对自己的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