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山野微风的头像

山野微风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4/27
分享
《汉初风云录》连载

第九十六章 汉高帝纳谏命陆贾著新语 刘邦费心思封赏开国功臣(上)

汉高帝刘邦出身贫寒,没有读过几年书,他当初作为沛县的一个小小乡村亭长率众起义,骑马仗剑纵横驰骋,征战杀伐,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终于夺得天下,做了皇帝,因此刘邦认为,赢得天下靠的是谋略,实力,勇气和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与文化和书本并无多大关系,所以,刘邦登基称帝之初十分轻视儒生,更不喜好读书,认为著书立说做学问者没有什么能耐,多是夸夸其谈,故意卖弄,华而不实之辈,哪比得上自己手中的龙渊宝剑,振臂一挥,千军万马闻令而动,攻坚克难,所向披靡。

楚国人士,太中大夫陆贾可称为汉初第一位大力提倡儒学的思想家,政治家,他早年便跟随刘邦打天下,二人十分熟悉。陆贾早就看出了刘邦对儒家排斥的态度,他认为,大汉开国之后进入和平发展时期,作为一国之君,治理天下与战争年代大有不同,应当重视历史经验教训,参阅百书,尊崇儒学,教化于民,社稷方能安定,经济才得以发展。

但是,陆贾了解汉高帝刘邦的脾气秉性,他知道,若是当面劝谏皇上接受自己的观点,很可能惹得天子发怒,万一下了禁令,今后怕是再也难以提起推行儒学的事宜,于是,陆贾想出一法,每日朝堂议政时,陆贾便有意在刘邦面前引用《诗经》、《尚书》、《春秋》的典故,说与汉高帝刘邦听。

刘邦每每见到陆贾摇头晃脑,口若悬河,说着文文绉绉晦涩难懂的书面语言谈古论今,便皱起眉头,满脸尽是厌烦之色,只是碍于陆贾是跟随自己多年的谋臣,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所以隐忍着没有发作。

这一天,陆贾在朝堂上向汉高帝刘邦谈起教化于民的治国方略,刚开口说道:“启奏陛下,吾尝闻孔子曰......”

刘邦终于忍不住当众破口大骂道:“陆贾你这个书呆子给我闭嘴!你自以为多读了几年破书,张口闭口就是《诗经》、《尚书》,老子我骑马仗剑征战四方,夺得天下,傲视群雄,四海臣服,什么时候用过《诗》《书》!”

陆贾见刘邦发怒,赶忙躬身施礼,接着刘邦的话题趁机劝说道:“陛下息怒,恕微臣触怒天子之罪。但是,请陛下仔细想一想,战争年代,陛下骑战马仗三尺宝剑,奋勇杀敌,浴血鏖战,出生入死,饱经磨难,终于统一四海,夺得天下,何其威武。战争年代,靠的是以武力和计谋取胜,付出了无数将士的鲜血与性命,但是,战争结束,国家进入和平时期,万民归顺,百废待兴,要发展经济,增强国力,鼓励农商,造福社稷,在这种情势下,陛下难道能继续骑马仗剑,以雷霆万钧的铁腕手段治理天下吗?”

刘邦听陆贾这样一问,不禁心中一震,顿时语塞,一时不知如何驳斥陆贾是好。

陆贾见汉高帝刘邦若有所思,并未训斥自己,便接着说道:“陛下想必知道,古代商汤王,周武王文治武功并用,以武力征服天下之后,便顺应形势,以文治巩固政权,教化于民,国家才得以长治久安,商周二朝因此延续长达一千三百余年。反观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穷兵黩武,攻伐无度,最终招致败亡;还有那春秋末年晋国四卿之一的荀瑶(又称智瑶)(152),极为好武,动辄用兵,攻城夺地,在晋国一家独大,最终却遭韩、赵、魏三家诸侯围而歼之,智氏家族覆灭。秦二世时严刑苛法,赋税沉重,民不聊生,天怒人怨,朝廷动用武力镇压,引起民众反抗,秦朝开国仅传两代共计十五年便遭灭亡,令人扼腕。假如退一步讲,秦朝统一天下之后,其国君能效法商汤周武,施以仁政,文治天下,重视教化于民,社稷稳固,国泰民安,百姓拥戴,陛下或许至今不能取得天下矣!”

汉高帝刘邦被陆贾的这一席话说得无言以对,不由得面露愧色,再也骂不出口。虽然心中有些恼火,却感到陆贾所言深有道理,揭示了大汉开国之后,如何安邦治国的方针策略问题,这正是自己当下时时考虑未决的重大事宜,陆贾的议题极有参考价值。

碍于天子的尊严,刘邦故作嗔怒地对陆贾说道:“好罢,朕懒得与你斗嘴,既然你这书呆子说得振振有词,听起来蛮有道理,那你就不如为朕写一本书,论述一下秦朝为什么会失去天下,朕为什么能得到天下,以及自古以来国家兴衰存亡的道理,朕倒要看看你陆贾有多大学问,如何做到文治天下?”

陆贾听了汉高帝这话,心中暗喜,忙躬身施礼说道:“谢陛下,在下谨遵圣命,一定尽力而为,为陛下著书立说!”

陆贾明白皇帝刘邦已经开始关注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是个良好的开端,事不宜迟。回府之后,陆贾闭门谢客,着手查阅大量古籍文献,经过梳理分析和思考,然后日以继夜地投入撰写,历经数十天努力,终于完成了著述。

该书共计一十二篇,开篇第一章为《道基》,陆贾认为,“道”是万物运行的根本,只有以“仁道”为纲,才能够达到“国治”。陆贾在书中旁征博引,大量引用先秦至汉初时期众多历史人物的故事及典籍,通过这些人物和故事,论述国家兴衰存亡的根源。全书语句简洁,深入浅出,道理明白,朗朗上口。

全书完成后,陆贾便在上朝时当场读给汉高帝刘邦倾听。

刘邦听得十分专注,边听边频频点头,听到精彩处便忍不住连连拍案叫好,龙颜大悦,称赞道:“陆贾,你这呆子书写得不错,令朕对你刮目相看,书中虽然说的是古代往事,却实乃治国之新语,值得借鉴!”

群臣见汉高帝刘邦欣然接受劝谏,认真细听陆贾以历史史实为据,站在儒学的角度阐述治国安邦之道,皆兴奋地向刘邦躬身施礼,齐呼:“陛下圣明,吾皇万岁,万万岁!”

陆贾的这本著名之作就起名曰《新语》。陆贾在此书中较为全面地向汉高帝刘邦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即以儒家为本,融入黄老学说及法家思想,行仁义,法先圣,礼法结合,无为而治,教化于民,为西汉开国之后的统治思想奠定了基本模式,后人赞誉陆贾为汉朝力倡儒学第一人,陆贾当之无愧。

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二月,平息了臧荼和利几反叛之后,国内局势逐步稳定,各项事业步入正轨,汉高帝刘邦念念不忘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封赏开国功臣。

但是,跟随刘邦自沛县起兵以及后来投奔他或征战杀伐,或出谋划策,直至攻灭秦朝,击败项羽的文臣武将不下百人,个个战功卓著,贡献巨大,这令刘邦在封赏和排位上大费脑筋。

为了公正合理地评出开国功臣,论功行赏,刘邦数次召集御史府官员商讨此事,经过数月反复比较和热烈争论,才总算有了第一批功臣封赏结果。

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十二月,刘邦临朝宣布第一批文臣武将封赏榜单,阶下众臣皆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等待封赏结果,刘邦清清嗓子,大声宣读道:

“第一功臣丞相萧何。萧何在战争期间处理繁杂政务,安定国内秩序,抚慰百姓,输送兵员,按时为文武大臣发放俸禄,及时供给军队粮饷物资,保证了汉军取胜,功勋卓著,评定为开国第一功臣,封为“酂侯”,封地在南阳酂县(今河南省永城市酂城镇),食邑万户。今后,萧何的官职改称‘相国’,位尊于丞相!”

当萧何上前叩首谢恩时,刘邦看着萧何,动情地说道:“萧何,你可曾记得,朕当年任泗水亭长时,奉县令之命去咸阳公干,朕的各位为官的朋友皆拿出自己的全部月奉三百钱送与朕做盘缠,唯独你萧何包了四百钱送与朕,朕至今未忘,一直记得你当年对朕的这份情义。为了表达朕对你当年馈赠的谢意,朕现在宣布:再为你加封食邑两千户!”

注解:

(152)荀瑶(?-公元前453年),又称智瑶,好武,春秋末年晋国四大家族(韩、赵、魏、智)即四卿掌握晋国大权,智氏被韩、赵、魏三家消灭,最终形成“三家分晋”,晋国逐渐消亡。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