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冯祖绳回路南州署的队伍一路顺着官道浩浩荡出了板桥镇,下了老长坡,穿过阿乌村,三板桥,雨中堂。走不到一个时辰,眼看就到州城南门二里外的紫玉山脚下。
路南州城坐落在山峦狭长地带。阿子龙山脉,文笔山屏于东,三台山,狮子山障于西,紫玉山雄踞城南,学地山匍匐城北,双龙山在城东二里守护双龙坝,鹿阜山在城里背负路南州署。康熙四十四年,廷献公修辑的《路南州志》载路南州城曰:四山环绕,二水潆洄,前揖紫玉,后枕鹿阜,左绕盘江,右控狮岭,竹峰高矗千寻,为澂阳之东重镇也。
紫玉山元朝时期为大理路总管、武德将军、成吉思汗远亲蒙古人普鲁海牙所占踞。前明洪武初期,普鲁海牙老将军率兵迎战傅友德,蓝玉,沐英大军,殉节沙场,尸骨无存,元赐:闬里伯。其子泰禀承遗训,隐居不仕,领全族易姓为“杨”,遂为路南人。前明天启年间,杨门以成公官至贵州府同知。任上,贼反为贼所获,以成公忠节无变志,破口骂贼,贼遂杀其家口仆从一十五人。
崇祯年间,因以成公“忠烈、孝节”感动朝廷,赐其‘光禄寺正卿’。荫一子为世袭锦衣卫州正千户,入黔名宦,赐坊立祠。以成公后人在紫玉山东面山腰修建杨家“忠节”祠坊。杨家一族从前明朝延续至今,人才辈出,仕商两顾,到如今已是路南州第一望族。路南历代知州大老爷,都要看其家族脸面,让其家族三分。
紫玉山北面山腰辟为路南汛防署制兵演兵场,南面官道路旁建有金山寺,与金山寺相连的有一小山峰,峰名五谷山。五谷山上的土主寺和紫玉山的金山寺,两两相对,官道居中穿腰而过。下了紫玉山,二里外就是州城南门。
在金山寺门口,几十个壮班衙役衣着光鲜带着匾牌锣鼓,在王班头,刘班头,董班头带领下,正列队等候。看到车马队到来,三班班头上前在坐乘外拜谒了冯祖绳,又见过徐宝树,附耳听候徐宝树吩咐。
徐宝树一一吩咐完。在王班头指挥下,状班众衙役们带着匾牌锣鼓在前开道,一时锣鼓齐鸣,声震十里,行人过客,寺庙信徒纷纷驻足,站立官道两旁等候观望。路上年岁稍小的儿童惊慌奔跑各找自家大人,回环躲闪,很是热闹。
队伍下了紫玉山,进入南门外的南门街。二里长的南门街道两旁站满了看热闹的各种人群。做生意的商人,看守店铺的小二,摆地摊的江湖人士都纷纷放下生意,加入到看热闹的人群中来。人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瞠目掂足,奔走相告。
路南州城墙除了四个城门楼子是砖砌的外,其他部分都是用夯筑建成的夯土城墙。城墙周长四百四十余丈,高一丈一尺,因年代长久,很多地方早就坍塌破败形如虚设。城墙外护城壕宽二丈,水势充盈,绿幕垂荫。
据守城门官兵持械分列而立,他们一个个鲜衣闪器,精神抖擞。城门楼子上旌旗猎猎,随风飞扬。
华东雄镇牌坊左边街道叫西北街,连接着西门和北门。右侧街道叫东门街,从华东雄镇牌坊到东城门也就一里多路,东城门上的城门楼子飞檐翼角,花脊高垒,栋梁曲柱,斗彩绘枋,廷献公亲书“启明楼”三字匾额,高悬其上。
在这条长一里左右的横街上早就挤满了人群。几乎全城仕商百姓,书院学馆,店铺钱庄都放下手里的活计家什,簇拥到这条街道上来。街道两旁的檐下楼口,房顶屋后,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各种衣饰颜色驳杂,灿烂多彩。人们一个个比肩继踵都想要挤到街边,都想要更近前一步,亲眼目睹一下这新任知州大老爷的浩浩风采。
还好马恩马总爷早就妥当安排。两百名汛防署制兵甲胄分明,银枪闪烁,立枪护卫在街道两旁。车马队伍在制兵们的吆喝声中勉强通过。雄伟的华东雄镇牌坊上挂满红绸鞭炮,马恩,马正宗两人身着甲胄,腰跨钢刀,雄赳赳地分守牌坊左右。
马恩看到队伍进了南门,打了个手势,一时间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在周围前排胆小的民众都不由自主地往后退让,后排一时拥挤,民众顿时大乱,哭喊声,尖叫声,咒骂声,嬉笑声,欢乐声充满了整条街道。
在激烈的鞭炮锣鼓声中两队狮舞从华东雄镇牌坊后面,鞭炮浓雾中冲了出来。四只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在一旁锣鼓指挥下,随鼓点有节奏地欢腾跳跃,辗转腾挪,为迎接新任知州大老爷的到来增添了更多的喜庆和热闹。
队伍缓慢地前进着,穿过了华东雄镇牌坊,来到州署大门口。州学正署学正吕效汤吕老爷,州训导署训导张焯张老爷,州汛防署把总马恩,记名把总马正宗,六部经承书吏,州署僧正,道正,率全城乡绅士子百十余人早在大门口等候。坐乘缓缓来到他们面前停了下来。吕效汤,张焯,徐宝树三人身穿崭新朝服,并排来到坐乘门侧,同声喊道:
“路南州署学正吕效汤!”
“路南州署训导张焯!”
“路南州署吏目徐宝树!”
“率阖城官员,乡绅,百姓。恭请冯大老爷下轿!”
冯七早就下了马挺身站在坐乘旁。吕效汤,张焯,徐宝树三人喊声完毕,冯七掀开坐乘帘门,伸出一只手,冯祖绳扶着冯七的手臂稳稳地下了坐乘。一众人在吕效汤,张焯,徐宝树带领下齐齐向冯祖绳行礼,见过冯祖绳冯大老爷。
冯祖绳满脸红光,笑颜满满,拱手答谢。在吕效汤,张焯,徐宝树,马恩,马正宗以及六部经承陪同簇拥下,一众人进了大门,来到仪门门口。
仪门墙高门厚,红绸高挂,紧紧关闭着。在仪门前,摆放着一彩锦覆盖的条案,条案上灯,香,酒,果一应俱全。冯祖绳随吕效汤,徐宝树来到条案前,二人分立左右,人皆安静。只听吕效汤高喊一声:
“祭仪门!”
随着喊声,冯祖绳上前两步来到条案前,接过赵文彬递来的燃香,面对条案,在蒲团上行跪拜之礼。跪拜完毕,把燃香插在条案中间的香炉里,双手端起条案上的酒杯,把酒点洒在地砖上。
吕效汤声音高亢、延绵,再喊:
“开仪门!”
披着红绸的四个衙役用力把仪门两扇厚重的大门推开。仪门内张灯结彩,姹紫嫣红。从仪门到州署大堂之间,用松枝竹木扎起一个高大的龙门,龙门后是一人高的彩楼,在彩楼前搭一彩桥,跨过仪门门槛从彩桥直上彩楼。
吕效汤接着高喊:
“登仪门,请大老爷行一跪三叩首礼!”
冯祖绳上前几步,面对仪门,一跪三叩!叩完,在吕效汤,徐宝树二人引领下,跨过仪门门槛,上了彩桥,穿过龙门来到彩楼中央。彩楼中央置一彩锦覆盖条案,在条案正中央,堂堂正正摆放着用红绸包裹严实的路南州知州大印。
冯祖绳对着知州大印又是一跪三叩之礼。礼毕,从衣袖里拿出上谕,跪着双手高高捧起。吕效汤上前拿起上谕,高声朗读起来。朗读完毕,只听吕效汤喊道:
“请大老爷接印!”
徐宝树走上前,双手捧起沉甸甸的知州大印,郑重地放在冯祖绳高举的双手上。
这时,州署外十几声铳炮响起。吕效汤,徐宝树二人上前把冯祖绳扶了起来,冯祖绳转过身面对仪门,一脸庄严地高举大印,朝仪门外,一跪三叩。
这一番繁复隆重的礼仪对于现在的冯祖绳来说,真是五味杂陈。清盛大人留给自己的十六字箴言,竹山马老先生的淳淳说教,这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路南以后到底要怎样把握为好?外面世道纷乱,路南的夷民、汉人关系紧张复杂,应该怎样防范?怎么安抚?这是以后自己要面对最大的问题。冯祖绳忽然感觉到,这捧在手里的路南知州大印,比千斤还重。
仪门外,掌声,鞭炮声,锣鼓声,欢呼声再次响起。整个鹿阜山一片沸腾。
交接知州大印仪式完毕,冯祖绳在吕效汤,徐宝树二人陪同下下了彩楼,穿过州署大堂来到了冰心堂。一些路南州德高望重的乡绅贤老在训导张焯,赵文彬等人带领下,也从回廊便门来到冰心堂,纷纷上前向冯祖绳行礼祝贺。冯祖绳一一道谢。整个冰心堂里人声嚷嚷,赞词飞扬,堂外场地上各地贺物礼品琳琅满目,堆积如山。
这是路南州近几十年来规模盛大空前的交接印信仪式。对于刚过完年的州城百姓来说,关注如此之高,耗费如此之大,难以想象。不几日,说书的,唱曲的就编撰出新任知州冯祖绳冯大老爷的各种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很快就传遍了路南州的乡里村外,田间沟壑。在他们嘴里,冯祖绳大老爷堪比铁面的包拯,红脸的关公,执剑斩蛇的英雄。老百姓心中都对自己的前景充满希望,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