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细流 可以长歌
《今古传奇·鹿阜遗梦》卷首语
大地能生,万物并作,我们的历史与文明,也因此而洪荒漫流,万象纷出,并终成浩荡而广淼的血脉,为我们昔日、当下与未来的世界,提供原始、强劲而恒永的动能。
在此意义上说,天地之间的无限时空,其实就是一座巨大的熔炉。自远古至今,万物、万生投入其中,如金银铁铜与硅磷碳硫等诸般元素熔炼出大地一样,借助水火与汗血,众生众族如万川归海,于此熔铸出可以共生、共长、共奉的图腾与未来:一脉磅礴而雄浑的中华文明,因此而大成!
而其间,引风吹火、吹糠落实,分而合之、萃而凝之的宏大过程,在历史与当下的每一个瞬间、每一处隙窍,都在在皆是。而其间任一点滴,都深孕着奇迹勃发、万象璀璨的神力,也都是中华文明这部史诗中英风鼓荡的恢弘篇章:
远古至于清末,以汉民族为主体而展开的与戎狄胡蛮,乃至于与四方洋夷的一切,构成了煌煌二十四史中诡谲交错、波澜壮阔的大历史;
社会、经济与民众生活层面,部族与部族的战与和、分与争,以及婚媾、丧离、贸易、交换、迁徙、统合,更是华夏文明这条巨流中湍流激荡、波光潋滟的鸿篇巨制。
探身、低头,这所有的一切,都等候着被文字揭秘、被歌声传远,和被某一双特定的手紧紧抓住,而后又将它取出和呈现的时刻。
本期特刊的长篇小说《鹿阜遗梦》,就是这无数瞬间,或者说是历史和文学的河流中,被我们倏然发现的一例。一位来自于世界自然遗产地云南石林的作者杨洪斌,从他植根和立足的县域,用五年多时间,细细梳理和沉浸入那片喀斯特大地,和幽昧、灿烂一如宇宙黑洞的静默的历史,为他所洞见的文明密码写下了这部恢弘的大诗。
其间,从远古土著,到数百千年的西南部族黑爨乌蛮,以及中央政府施行改土归流后的几百年间的汉夷杂处,尤其是清中后期多元民族与文化生活的冲撞与交汇,构成了这部巨制的核心。
这是源自于中国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多元多宗的大地与人群的传奇,是起于远古万物有灵的地域信仰,并贯穿了神话、英雄、族俗、村落,尤其是责任、使命、担当和情爱情怀、至善至纯等人类共有价值追求的长歌。
是历史传承至今的梦幻:天地洪荒,万象灿烂,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将永远繁殖、滋育在与万物共存的土地,大爱永在,福祚绵延。
老盖(民族文化调查者,多部自然与人文纪录片主笔)
2024年5月22日 兰州
《鹿阜遗梦》故事介绍
本书描写的是清末咸丰年间,发生在云南滇东南路南州(现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的一起真实的历史事件。路南州自大明王朝建立以来,就形成了一个汉、彝杂居,人口结构复杂的行政地区。又因山高石多,土地贫瘠,历史上曾匪乱不绝。大明王朝成化年间,朝廷打败了路南州世袭土著撒尼彝人头领、落蒙部头人后裔家族、钦封世袭路南土知州:秦氏土司家族。率先在路南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并采用各种高强手段打压路南撒尼人及各种彝人。大清王朝主政以后,因路南州山高路远,朝廷民族政策强硬等种种因素,造成当地汉、彝不睦,路南经济文化一直难以发展,大清朝末期,曾经富得流油的路南州,彻底沦为云南省内几大穷州之一。
清咸丰五年,新任路南知州冯祖绳经多方探访,深入了解路南的历史文化和汉、彝关系,决心改变施政策略,搞好汉、彝关系,努力振兴路南文化经济。任上,冯祖绳亲力亲为,在本地文人士子多方支持帮助下倡修水利,筑坝建堰,建馆办学,推行保甲法,无偿派人送棉花等多种物资到撒尼彝人聚居区圭山,引导封闭了两百多年的圭山彝人出山,企望让全州汉、彝及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发展,过上“人人有饭吃,个个有衣穿”的好日子。
正当冯祖绳信心满满,鼓足干劲,着手实施一系列计划的时候,全国烽烟四起,天下大乱,战火纷飞,很快也波及到了云南和山高偏远的路南州。咸丰七年,路南圭山人杨辉南(汉族),路南州署库丁赵发(撒尼人),圭山李文兴(撒尼人),路南把总马正宗(回族),傅六斤(汉族)因各自目的率队起义。几人先后攻陷、占据路南古城,直接导致路南千年档案被毁,名胜古迹被焚,文人士子多无侥幸,文化经济倒退了百十年。近代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路南人一直身陷在这场风波中不能自拔。
在路南板桥镇碧落甸村,每到清明时节,周边成百上千的村民,都会不约而同地各自带着祭品到村里“大坟”前上坟祭奠。此“大坟”里埋的是当时被赵发起义军围困在该村、最后全部战死的路南州署乡勇兵丁及当地百姓三百多人,其中有一大半人没人知道他们的姓名。清末路南知州陈先溶亲书《碧落甸死士冢碑铭并序文》,并给大坟亲自改名为“碧冢”,其铭曰:
三百人,一腔血,心同仇,骨同穴。
千秋万世名不灭,英风烈烈。
在路南城边东海子村,撒尼人们和赵发子孙,捐资为赵发建起了纪念馆。在他们心里,赵发是他们的骄傲,赵发是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恩人,赵发是他们心目中真正的撒尼英雄。当年赵发起义这件事,一直是几辈路南人内心深处永远打不开的心结。
本书经过笔者多年的调查取证,用历史小说的形式书写,总三十余万字。真实地再现了路南州当年的乡土人情、民俗风貌、文物景观、碑铭诗词、民间传说故事起源及所发生民族起义的前因后果和路南州城被兵燹的历史真相。
老盖语:整部作品结构宏阔,叙事线索清晰灵动,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朴质而有力;风格上,作者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为依托,以中国古典小说传统为基础,兼融现代文学技巧,初步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写作风格。
小说厚重丰实,在展开清末路南历史的同时,巧妙而细致地介绍和展现了石林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此同时,小说立意高迈,融史实、史识于一体,对石林地域历史和以彝族为主的民族文化的展现、评判,均有予人以巨大启迪的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