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O(Management Buy-Outs)即“管理者收购”的缩写。它是20世纪70-80年代流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企业收购方式。在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1980年代,这种产权所有制转移变化的思想便传入中国,被一些经济学家所大肆鼓吹,进入1990年代中早期,在这种企业管理思想的影响下,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开始蠢蠢欲动,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MBO即管理层收购开始实施,并深刻影响着企业的生产和职工的生活。
MBO有几大优势,首先明晰产权。在1990年代中早期,我国经济尚处在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乡市场经济过度的阶段,存在产权不清等问题。那时私人企业、民营企业尚需挂靠在国有资产即国企或事业单位名下,比如宗庆后老先生的公司。1987年,宗庆后靠借来的14万元承包了杭州上海校办企业经销部,通过代加工口服液进入市场。1991年,收购了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正式成立娃哈哈食品集团公司,从事饮料生产销售。投靠一家国企或某学校的校办企业等,是那个时代私人创办自己企业的一般做法,在企业逐渐做大做强之后,亟需明晰产权,这个企业到底属于谁的,明晰产权所有,即是明晰利益分配。当时还有一种情况,就老旧的国有企业,面临管理出效益的问题。在当时工厂企业,存在着吃大锅饭、端铁饭碗的情况,干多干少、能力强弱不同,而工资奖金等收入却大多是一样的,也就是多劳不能多得,能力强的和能力弱的所得相差无几,这种吃大锅饭端铁饭碗的情况的存在,严重制约的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缺少了劳动热情,没有了劳动积极性,使得工厂企业缺少了活力,这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是必要改变的,多劳多得,能力强的多得,更能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劳动积极性。这很像1970年代中晚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之前,农民们挣工分,出一天工,挣一天的工分,干多干少一个样,这种情况严重制约着农民们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而在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之后,干多多得,干少少得,这种眼睛能看到,自身能感觉到的好处,让农村、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极大发挥,他们收入和生活水平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于是当时的农村中的农民有了极大的干劲儿。
MBO正是这种情况在工商业中的诉求和表达。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或许还记得,到商店买东西,到饭店吃东西,大都存在门难进、脸难看的情况;而在工厂中,也当然存在着出工不出力、人员冗多,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情况,而MBO的实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之后,产权明晰了,企业被管理层的少数人,通过融资方式取得了股权,说白了吧,就是这家企业是个人的了,企业的工人等,端的不再是铁饭碗,私人老板更多关注的是效益,您不能给企业创造效益,企业(主)就有权解雇你,至少可以名正言顺降低你的薪资待遇,而那个时代,已经MBO的企业都出现了这种情况,企业工人降薪下岗,似乎成了那个时期的潮流。
MBO究竟能否大范围在中国实行呢?经济学专家众说纷纭,从优化产业结构,解决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角度看, MBO的实施是必要且迫切的,之前,人们甚至整个社会上,都觉得进了工厂就是端上铁饭碗,这辈子是都有了保障,这在1990年代前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大约是那样的。计划经济体制,是那个物质短缺时代的选择,这种经济体制,在消灭是私有制的初期和中期,它起到了很少提升劳动效率、增加劳动者劳动热情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其发展的中后期,它的弊端便逐渐显露了出来。在城乡差别巨大的1990年代之前,大家都以离开农村,进入到工厂当工人为荣,而一旦做了工人,物资统购统销,工厂只负责生产,产品基本上不存在销路问题,这那个物质匮乏的计划经济体制年代,作为工厂工人的收入也就有了绝对保障。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整个社会的总的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社会商品由匮乏到相对过剩,在这种情况下,落后产能需要淘汰,企业冗员人浮于事致使效率低下的问题,成为1990年代在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和之后的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所必须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于是在一些中小企业,在1990年代中后期, MBO开始试点施行。
然而,在 MBO的实行过程中,是否存在着一些弊端呢?这是一些经济学家担心问题,比如企业为减少冗员而断然裁员,为增加企业管理层收益而降低在岗职工薪酬。实施 MBO后,工厂里工会形同虚设,根本不能为职工利益而发言,不能正常维护职工权益。而更为令这些经济担忧的是国有资产流失。本来效益正常的企业,在听到了 MBO的消息之后,企业管理层估计压低产能,做空企业,使得企业效率进一步降低,收益进一步减少,从而使得企业的市值大幅度下滑,企业管理层在做空企业的基础上,以严重低于市值的价格收购企业。而这是企业管理层为自身利益而有很大可能实施的一种行为,那些现在已经七八十岁的在那个时代四五十岁的企业管理者们,说错你们了吗?在那个时代,在那样一种情况下,你们是不是必要做空企业,然后低价收购,取得见不得人的收益,而后快呢?
明义所在的京东县县属企业的京东铸造厂,以及明礼所在的市属企业京东造纸厂都在当时的这股大潮中被 MBO,在降薪与下岗面前,明义选择了留下,继续当他的工人,因为明义向来很少的人缘和口碑,明义顺利被留用。明礼开始也选择了留用,不过明礼天性不安分,那时他嫌在食堂收入少,而找厂领导调到了车间,之后又从车间调到了销售部。总之,在工厂被 MBO之后,明义、明礼家的收入明显的少了,作为企业工人优越感极大的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