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米树彤的头像

米树彤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12/04
分享
《爷道》连载

第九章 福煕弃学养家

姜三爷心情忐忑,送走了同样忐忑的“黄一针”,唤来大管家钱忠。

“钱管家,你先放下手里的活,立马去长芦盐场督促一下三公子为少帅张学良订购的军盐,保证足量足质,不得有半点差错。另外,找时间一定去姜德才家,看他怎么样了。”

说到供应少帅张学良军需盐品,那还要溯源他父亲张作霖把持长芦盐场,这背后涉及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个方面因素。首先政治方面,姜三爷早年被迫跟张作霖合作,张作霖可以扩大地盘。天津长芦盐场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盐产地,控制盐场意味着掌握了大量的资源和财富。可以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势力范围,在与其他军阀或列强的谈判中有了更多的筹码,在政治上取得更多的主动权。其次经济因素。盐场是当时重要税收来源之一。控制盐场可以确保张作霖获得稳定不菲的经济收入,为其军事扩张提供财政支持。第三是军事因素。盐是军队的重要物资,可以用于腌制食品、保存肉类等,保障军队的物资需求。第四可增加兵源:盐场工人大多来自周边地区,控制盐场可以使得张作霖在当地有更大的影响力,从而更容易招募兵员,扩充军队。最后地理战略优势:天津长芦盐场位于华北平原的南部边缘,地势较为平坦,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控制盐场可以为张作霖提供地理优势,有利于其在军事上占据主动。总之,张作霖控制天津长芦盐场,为在那个动荡时期保持实力和稳定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管家钱忠知道盐务的重要性,对姜三爷的交代格外上心,不敢怠慢,立即叫了强蛋开车赶到长芦盐场。核查了堆盐,验了质量,估了重量,下了走货单,办妥所有事务后,他在办公房吃了小灶,没敢歇息就直奔姜德才家。

钱忠此次前来还有两个额外任务:一是探望姜德才病情。二是为盐务公司扩大规模,准备在塘沽镇开办钱庄。钱庄管家的人选已经定下,由钱忠侄子钱友晓担任,至于其他人手,姜三爷不忘旧情,吩咐看看姜德才哪个儿子能出来胜任,由此分担家庭负担。为此,他此次前来就是来考察选人用人,待遇丰厚,可以弥补姜德才一家缺空。

到了姜德才家,院里办理丧事窝棚还没拆除,跑东跑西的老三、老四左胳膊上戴了黑袖箍。老四一眼瞧出钱忠,好不生疏地抬头瞪着小眼,问:“你是给我送点心的吗?”

钱忠看着眼前这个明显黑瘦了不少的小家伙,蹲下身子搂着他的小屁股说:“这次来的匆忙,下次一定给你记得。”他马上换了口气问:“你爸爸怎么了,家里怎么这样?”

四宝懵懂回答:“妈妈说爸爸累坏了,到外面去睡了,很久很久以后才会回来。”说着,小家伙落下了泪。

“你想爸爸了,是吗?”钱忠淡淡地问。老四使劲点点头,称是。

比他大了两岁的老三插话说:“哎,你太小了,根本不懂。爷爷,我妈在屋里呢。”

田菊莲听到外面对话,挑开门帘出来把钱大管家迎进屋,说清了姜德才的去世,以及办理丧事的过程。

大管家钱忠听着从衣兜里掏出手绢,搽着从单薄眼皮里落下的两滴泪,遗憾中带着埋怨说:“你怎么不派人到家里说一声。姜三爷一直惦记,此次特意让我来探望姜大工长的身子。这回去让我如何向他老人家交代。”

“麻烦三爷爷的太多了。我那当家的在三爷爷那是小辈,怎么好让三爷爷长辈来给他奔丧。我是想等出了一百天再专程禀告三爷爷,求他老人家谅解,看您这就来了,也是让您伤心劳神。”田菊莲陪着大管家钱忠也搽着泪。

当提到姜三爷钱庄招聘伙计,田菊莲自然乐意,盘算老大福成是受累的命,干不得有文化的事,而读过私塾和洋学堂的二儿子福熙,年满16周岁,能不能担起工作,有些犯难。钱忠说:“先把他叫来,我看看,看了再说能干些啥。”

福熙虽然只有16岁,但长得高高瘦瘦,面目清俊,像极了田菊莲外貌气质,还带着书生味道。俗话说三岁看老,福熙三岁时不像大哥福成爱干东干西,也不像三弟四弟爱打爱闹,而是喜欢自己一个人端详图画,像春节的吊旗、窗花、门神,奶奶佛案的佛像,他都爱端详,甚至在夜晚瞅着天上的星星,好像能看出什么名堂。到了7岁,一天奶奶领他路过村头查氏先生的私塾,听见查先生领着满屋孩子默读孔老夫子的《大学》,他跑到窗前也学着念,这下被查老师看到,满怀欣喜走出课堂,问他懂得念的意思吗,他说不懂,但就是爱读。问他刚才读的啥,他居然能重复出来。这下可把查老师高兴透了,小小的福熙可比满教室那些摇头晃脑背了半天都不能重复的笨蛋,简直就是天才。查老师满面春风地向赶到前来的小脚奶奶说:“这孩子是天生读书的好材料,再晚读书就耽误了。”

小脚奶奶满面愁容地说:“他出生在庄稼人家里,学种地养家本事才是头等大事。”

查老师撅着山羊胡子着急说:“这样的好孩子不读书真是浪费了人才。这样,您只要天天让他到我这来,我免费教他。”

福熙红着脸急着对奶奶说:“奶奶,我要读书,我要读书。”

“回家跟你爹商量再回先生。”奶奶没有完全否决,用话推搪着。

福熙嚷着对查老师说:“先生,收下我吧,今天我就读书,我会听先生的话,好好读书。”

查老师高兴,脸上的皱纹堆在一起,笑着说:“好好好,今天就读,今天就读。只要你读出成绩就不枉我们的缘分。”说罢,查老师转头对小脚奶奶说:“这样的好孩子,不让读书,老天不快啊。”

听了这话,小脚奶奶也面露喜色,她虽然没有文化,但也懂得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看看那些发迹的人家,哪个不是把孩子送进学堂学本事,将来光宗耀祖。像查老师这样爱才的私塾老师也是难得遇见。想到这,小脚奶奶也不用跟姜德才商量,就把这出息的孙子留下。从此,福熙就开始了私塾学习生活。

福熙过目不忘的禀赋很快就得到验证。不到一年时间,他便熟读了《中庸》、《大学》和《易经》,倒背如流,在整个私塾班出类拔萃。又用两年时间把儒家重要学业都学通弄透,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还写得一手好文章,成了闻名远近的学习尖子。乡里人说,如果现在还有科举考试,这孩子得个状元、榜眼不在话下。但福熙聪明懂事,延传了姜德才憨厚的品行,知恩图报,成了查老师的教学助手,帮助其他学生辅导学习,其中就有查老师的女儿查琪儿,这个满清正统的国亲贵胄。

查氏家族,是满族贵族里的旗人。大清灭亡后,满族贵族失去昔日的荣光,四分五裂,各自谋取营生。在生活中他们依然保留满人风俗习惯,同时也延续文化传诫。在这种生活理念调教下,查老师的女儿查琪儿天生丽质,既有父辈的血统,又有汉族母亲的美丽和聪颖。在与福熙日渐熟悉交往中,她与比自己大一岁的姜福熙心心相印,在这个情窦初开年纪就像一团火,立即照亮两颗金子般的心。更将学习和未来把他们紧紧绑到一起,生出情愫,朦胧着爱情。这一切都被查先生看在眼里,喜在眉梢。福熙跟查先生学了五年多,查先生感到自己再也无力教授他更多知识,便鼓励福熙去镇上的西学学堂学习新知识。这时姜福熙13岁,便带着12岁的查琪儿一起去西学学堂学习。由于他二人知识基础扎实,经考核直接从初中年级读起。二人同去同往,日子过得快乐幸福。他们喜欢各种天气下的出行,在天气晴朗的日子,太阳刚刚升起,他俩就像两只春燕在温暖的阳光下飞跑,荡漾着青春美丽。他们也喜欢濛濛细雨,福熙撑起油纸伞,琪儿紧靠在他身边漫游在或隐或现的雨丝中,充满对未来的期盼。他们也喜欢冰天雪地的冬天,福熙会牵着琪儿的手,在光亮的冰地上肆无忌惮的走着自己的路,旁人也不觉过分,但福熙的温暖会通过琪儿轻凉的细手传遍全身。福熙还喜欢琪儿脚下的趔趄,他便有理由自然而然地抱住琪儿,感觉她加快的心跳,真的幸福。爱在稚嫩的心里摇着纯纯的清香。

经历三年学习,16岁的姜福熙带领查琪儿提前完成初中学业,查琪儿多次跟福熙商量同去天津大都市完成高中学习。福熙清楚地知道,家庭的重担成为障碍。查先生态度明确,在学业上、财力上给与帮助,免去后顾之忧。只要他俩安心学习。査老师之所以这样做,一是看准了福熙的才能和发展未来,二来也认准了这个未来女婿,这样的投资值得。

姜福熙对此顾虑重重。上上下下一大家人家,把担子整个压在大哥身上。大哥娶了大嫂,是有家的人,将来还会有自己的孩子。这一大家子人,无疑是对大哥的拖累,母亲是这个社会羸弱的旧式妇女,能够把家里料理起来就已经尽了一百个力量,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学了这么多文化,深知自己无论在孝道还是担当,都应该把家里的重担挑起来,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想到这,他多次打退堂鼓,但话到嘴边却无法说出。他既舍不得琪儿一人远去天津城区学习,又有顾虑家庭。为此,查琪儿也哭了多次,眼睛像个红灯笼,福熙疼在心上。

恰在这时,命运的下波转折点降临在姜福熙头上。

那天,六岁的弟弟老三福进来到查先生学堂来找二哥福熙,说:“二哥,你快回家吧,咱娘让你回去见三爷爷的管家,说是要看看你。”姜福熙再问三弟为什么,他就答不上来了。

“是不是来人给你二哥谈娶媳妇的好事。”查琪儿半紧张半调侃起来,试探三弟。

福熙打趣地说,“那就是把我自己卖了,也要陪你进城上学。”

查琪儿脸通地红起来,又急又气地说:“你把你自己卖了,还能顾得上我?”

姜福熙知道自己的玩笑气到了琪儿,马上哄着说:“怎么可能,俺爹刚过世,三年内我哪能有这事。再说,有这种事也得先经过你格格的恩准才行。”

“这还差不多,没枉了我这些年的担心。”琪儿骄傲着说。

“你担心什么?”福熙追着琪儿说漏的话茬问。

这一问,真把琪儿问懵了,琪儿笑着说:“以后你就知道了。赶紧回去别耽误了事。”

福熙知道钱大管家可是难见的稀客,一定有大事找自己。他向琪儿点了点头领着老三转身要走,查琪儿看见姜福熙脏兮兮的一双鞋,让他稍等,径直跑进屋拿出一双新鞋,说:“这是我在做鞋时多打了鞋浆,给你做了一双,赶紧穿上,见了人好看些。”

姜福熙心里暖暖的,也没二话,换上新鞋,把旧鞋放到墙角扭头对琪儿说:“辛苦你啦,替下来的鞋我回头再穿。”说罢,也没跟正在讲课的查老师打招呼,径直拉着三弟跑出查家胡同。

钱忠上下打量站在面前气喘吁吁的姜福熙,虽然16岁的年龄,但个头已经赶上了自己,瘦销的身段,文雅的气质,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上几岁,也老成许多。当钱忠知道他的文化程度,经过一番简单测试,最后,让他谈论一下关于中国商业发展的主见。姜福熙从中国近代简单的民间商业,阐述了外来入侵,外埠开放以及外国设立租界等对中国商业的影响,说明中国商业畸形多元化的发展状况。对于今后如何发展,受他见识的束缚,对时局没有深入的阐述。仅这些内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着明晰的分析已经是难能可贵。钱忠本来只想难为一下、考验一下,没曾想竟然给自己上了一课。在惊讶的同时,他意识到面前这个仅仅16岁的青年,他的文化功底以及社会见识已经高于自己,而且充满正义感,有着爱国的思想和胸襟,假以时日培养深造,必将成为大才。想到这,他没有按照姜三爷的吩咐让福熙把这通高论形成文章,他知道,仅凭这篇论述,姜三爷必定委以重任。如此发展,这青年有朝一日必将威胁到自己的地位,甚至有可能被其取代。想到这,钱忠后脊梁发凉,但是没有个说法也不好交代。于是他收起了脸上的苦笑,一本正经地说:“你的见识还可以,说明你具备一定的文化和思想,我认为可以到钱庄做一名跑堂伙计,迎来送往的对你也是个锻炼。”

福熙满脸狐疑地说:“钱老管家,我的算盘在我们学校比赛每次都是第一,所以我既可以做文书也可以做账房先生。”福熙这番话实际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不管做文书兼或做账房先生,可以掌握钱庄主要生意环节,锻炼自己真正的本领。其次,在闲暇时可以学习查琪儿给他带来的学习笔记,进行自学。但一向躬谦和气的钱忠管家此时却果断拒绝他的请求,并决定不可能将他的真才实学报告给姜三老爷。他要加紧把自己的侄子推上钱庄经理位子,一定要压住这个可畏的后生,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大管家钱忠脸色由热变冷,田菊莲生怕惹钱大管家不悦,马上苦笑打岔说:“福熙小小年纪怎么不懂事呢,钱大管家让你到钱庄已经是对我们的照顾了,这还不是看在你去世爹的面子上,你还不赶紧谢了钱大管家。”

福熙听了母亲的话,自知多说无益,向钱忠微微弯腰鞠躬致谢。钱忠这才恢复原有笑意,拉起福熙说道:“嗯,这才好嘛。这么小的年纪,做事就要踏实,要从基础一步步干起,这才能学到更多本事。你知道吗,跑堂伙计这里的学问可大了,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怎么应酬场面,可锻炼人呢。做生意不是做学问,需要实际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本事,书本上学不到。只有把这份工作做好,今后才能在钱庄担任更重的责任,不能一步登天,一口吃成个胖子。”

受到钱忠管家教训,福熙蒸腾的火焰被浇灭了,他初次品尝到人世间的沧桑和艰险,他将面临铁板燃烧式的人生历练。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