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南山的头像

张南山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12/31
分享
《塔山作证》连载

第三十四章 解读的快乐和忧伤

此时,钱站长已经离开,外婆去补觉,一大批客人也刚刚走,近日很多邻居来看望丁洁青,其实更想看一眼罗丹。她的出现,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想象和话题。

丁洁青才不管那么多,只够热情地问:“丹姐,逛了半天,感觉怎么样,有收获吗,给我买什么好吃的?哦!乌猪铃,今年长的又圆又大。”丁洁青拿出几粒,掐头剥皮挤掉白芯,给罗丹做示范,“丹姐,你也吃,好甜。不过,里面的白芯不能吃。”

“清肝明目。”李熙年剥开一粒,挤出米粒大白芯,送给罗丹,补充说,“芯不能吃,吃了耳聋。”

罗丹接过,小心吃了,点点头,然后抢着回答:“小青,我在路边吃了一碗凉粉,黑黑的,滑滑的,怪怪的!卖凉粉大娘还介绍说,这比以前宫廷的龟苓膏还好,慈禧太后吃不到,还允许我加一次糖粉,一边加糖一边说‘别人草粿别人糖’,一碗才一毛钱,我蒙了。旁边还有一摊子卖狗肉的,大热天卖狗肉,不是毒上加毒么。他居然还写了一个牌子:狗肉无食‘不会’上床,狗汁无食天‘不会’光,狗头无食‘不会’出门。笑死我了!不会两个字还写成为一个字,上下结构,这叫什么字?”

李熙年连忙插口:“前者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后者叫‘以毒攻毒’。至于‘不会’这个字,潮汕方言只有一个音,读‘无挨6,买6’。像其它潮州土音土字‘孬、甭、嫑’之类所要表达意义相同。你来久了就知道,潮汕文化博大精深,古汉语活化石,造字技术虽然五花八门,然而表达意思更加准确,更加精彩。你读过《红楼梦》,可你不知道,贾母说话,三成潮州口语。我却发觉,你一路走来,流下了一路口水,三年饥荒一样,恨不得把南山的美食都尝一遍。宝斗饼,鹅肉面,卤味,炒石螺,猪肠胀糯米你也吵着要尝一尝也。我真的服了你!”

罗丹急得直跺脚:“小青,你看你看,李熙年这个年轻人,太会吹了,一开口,东北风七八级。他也不想想,五六北风祸。总有一天,祸从口出。我不是谗,而是品尝。”

丁洁青开心地说:“丹姐,你别听他吹牛皮。有时候,他就像一个算命先生,寻你的舌根,而已。”

李熙年笑呵呵……

罗丹耸了耸肩头,无所谓的样子:“他总是打断人家的话,没教养。至于猪肠胀糯米,有人做出来,我就敢吃,不怕说我重口味,我是一个美食家,何惧之有?不过,吃鱼粥我就有点心虚,这么多鱼刺,那么锋利,骨鲠在喉,怕。小青,总的印象,昌黎路走过来,我很惊讶,总结一下,饮食店最多,药店也不少。奇怪!走来走去,只有一间书店,还生意冷清,没有年轻人买书。”

李熙年笑着解释:“有什么好奇怪的,民以食为天。不过,我们南山县老百姓有一条哲学公式,用来形容这么多饮食店、药店和这么少书店的原因,再恰切不过。丹丹,在读大学生,你来猜一猜。猜中有赏。”

罗丹不甘示弱,随口就猜:“饱汉不知饿汉饥。”

李熙年摇摇头。

罗丹再来:“吃饱了撑的。”

李熙年摇摇头。

罗丹鼓足勇气:“吃面多喝汤,免得开药方。”

李熙年还是摇摇头,比划手势:“丹,打住!越猜越离谱。你想一想再猜,不要像小孩打竹炮。我下楼去办私事,事已过三,你再猜不出,要罚!”

罗丹鼓着小嘴巴,丁洁青看着李熙年下去了,她向罗丹招招手,罗丹低下头,耳朵靠在丁洁青的嘴边,一听谜底,她笑的前俯后仰,开心之极。

一会儿,李熙年一边咚咚咚上楼,一边念诵“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然后吹口哨。

丁洁青微笑着表态:“有时候,李大哥像一个老学究,他应该去当小学老师。”

李熙年看了看她们的眼神断定:“你们俩一定串通作弊。作弊也没用,罗丹一定说不出来。”

丁洁青笑话他:“只准你当李鬼,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当李逵?”

罗丹走近他,双手叉腰,示威说:“我说了!你可以捂住耳朵。”

李熙年不屑一顾:“三月冬雷响也不怕,我不是小鸭子。”

丁洁青助威:“丹姐快说,吓晕他。”

罗丹站正,右臂挥手而出:“敢食怕死!”

李熙年挠挠头皮,耍赖说:“纵使你答对了,也只能给五十分。

罗丹不服:“你耍赖!要是说不出那个50%,就是你输。”

丁洁青助威:“说呀,大丈夫男子汉!”

李熙年怕她们夹攻,累坏丁洁青,于是脱口而出:“标准答案是‘敢食怕死不读书’。不过我要解释一下,这句话是调侃的、褒扬的。如今市场商品充足了,才有这么多店呀。”

“小气鬼!还强词夺理。不过,轮到我有一个问题考你,你们这里什么竹编工艺品最有历史故事?”罗丹改变方向,她正把书从袋子里一本本拿了出来。

“三句离不开家乡,你就以为你们竹编工艺品多?《井冈翠竹》壮不了你的胆,南山的竹篾工艺品,我说出来吓死你。”李熙年胸有成竹似地。

“当然,我们家乡就是竹子多,竹制工艺品也就多,就气你。那你说说,南山有什么竹篾制品?为什么出不了《南山翠竹》?”罗丹抬头笑着“挑战”。

“说出来,不吓死你才怪!”李熙年信心百倍,“回忆一下,上次去广州前一天,在溪墘楼门口水沟里,丢掉的那个巨型竹制品,你忘了没有?”

“竹猪笼!”罗丹憋住笑,“就它?用几片巴掌大竹篾盘旋交叉编织而成,看起来粗枝大叶,简单明了,丑态百出,小孩都会编,有什么艺术性?别骗我!”

李熙年毫无顾忌、振振有词地说:“当然,南山的各乡村,几乎都有祠堂,以前祠堂里几乎都有三件公共用物,即酒桶、猪笼、杠子麻绳,前两喜后一忧。酒桶是村民春节前、婚前酿酒用,猪笼是村民卖大猪用,杠子麻绳是村民扛棺材上山用。这里卖猪是喜事,卖了猪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建房,娶老婆等等。我和爸爸也曾经扛着猪去卖,猪太小,半路上又拉尿拉屎,到食品站一过秤,差半斤才八十,只能扛回家再养半个月,岂知半个月白养。后来一次,是赶在过秤后,猪才拉尿拉屎,终于到达八十斤以上。我和爸爸很高兴,那个过秤员却不高兴。他也没有办法,这就是游戏规则。然而,丹丹你回忆一下,猪笼的造型是不是像炮弹,充满火药味?”

“李熙年,你理屈词穷,哪里来这么多联想?”罗丹说,可心里颇感兴趣,“也像你送给我的那颗手枪子弹,大哥从越南战场带回来的,放大版。可是,里面都没有火药了。那个猪笼,孤零零躺在臭水沟,等着腐朽吧。”

李熙年突然低下头,伤心地问:“罗丹,你,还知道竹猪笼还装什么呢?”

“猪呀。明知故问,傻了?”罗丹顿觉奇怪,“你刚才还说和爸一起用它也扛过猪。”

李熙年不得不严肃地回答:“篾匠编织猪笼的初衷是用来装猪的没错,他如果知道后来装的是爱情悲剧,打死也不编猪笼。”

“谁信,还装爱情悲剧?”罗丹追问,一万个不相信。

“是的!装爱情悲剧!明白一点说,就是装女人!”李熙年痛苦地低下头。

罗丹惊恐失色,半信半疑,望着丁洁青求助,希望她对李熙年当头一棒。

可丁洁青也点点头,实话告诉她:“丹姐,刚才外婆和钱老师合唱的《苏六娘》,苏六娘为了爱情和她表兄郭继春私奔,拒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她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畸形的封建制度,要胜利大逃亡,往往是蚊子叮牛角,泥牛入海。后来,她被族长所迫,父亲以六娘其母病危为诱饵,把苏六娘骗回家,族长命人把她捆绑手脚,赤身露体装进猪笼,先游街示众,让乡亲们丢菜叶、瓜皮和鸡蛋,最后沉入江底。”

罗丹不敢相信,反过来悲愤地盯着李熙年,又希望他能彻底否认丁洁青的“证词”,可是李熙年却说:“在潮州的历史中,猪笼装的何止一个苏六娘!所以,我现在看见猪笼,还会浑身起鸡皮疙瘩。去年夏天,海山渔民下海‘刈薄壳’,摸到一只猪笼,拉起来一看,里面一个骷髅,报警!通过化验,是十六岁女孩头骨,三百年前的悲剧。”

罗丹眼睛发红,伤心欲绝,哽咽地要求他们俩:“熙年,小青,别说了!”

溪墘楼门前,水沟里那只被丢弃的猪笼,已经清晰地浮现在罗丹眼前,仿佛它也装过女人。

这是李熙年和丁洁青想不到的事情,故他俩焦急不安。

为了缓解压力,丁洁青连忙改口说:“丹姐,你不是要送我礼物吗?”

李熙年第一次看到百依百顺的罗丹有了情绪变化,也许竹猪笼装苏六娘的故事致使她真正伤心了。

罗丹解不开这个结:“为什么要把苏六娘‘浸猪笼’呢?”

李熙年使出浑身解数,进一步比冬瓜画葫芦,甚至使出十八般武艺,来安慰罗丹。

罗丹好不容易缓过一口气,可她脸色惨白,仿佛是她溺水,刚刚被抢救过来……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