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南山的头像

张南山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3/05
分享
《塔山作证》连载

第六十三章 林一京“老来喜”

炎炎夏日即将来临,四九五月青黄不接,本来不是结婚的最佳季节,林一京和黎淑玲却在这个季节结婚了,可最快乐的是李熙年,最兴奋的是罗丹,最得意的是罗奶奶,敬老院的老人个个笑脸如花:林师傅终于有个家。院长送来贺礼,大声嚷嚷:“花开花落,瓜熟蒂落”。

工地上的老陈黑着脸,坚决不出席林一京的婚宴,收拾二件衣物,跑到弟弟的西瓜园去了。

林一京本来不准备向外公开设宴请客,他和黎淑玲商量好,就请十来个至亲好友吃一顿饭,喝一杯酒,来一个“关门到喜”就好,多留一点钱给李熙年和罗丹结婚和创业好用,他们后面不是还有一个“大包袱”吗。然而,工友们知道后,不买帐,居然提前送来贺礼,红纸金字,一副自编自写的所谓对联:

半百盲流笑黄昏

翻花荔枝送佳人

下款共有十二人,都是和林一京在一起摸爬滚打二三十年的难兄难弟老搭档了,他们借此“打秋风”,彼此间心照不宣。

这十二人,姓名如下:

黄新春刘中华李国中 吴最

巫后生许一张个性钱盲

陈流河陶李向熙贝年羹

林一京的为人,向来爱面子,自尊心强,无脸当死,他此时却左右为难,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在南山,既然有人来送贺礼,就必须设宴请客,否则就失礼,就要被人划后背皮,后半辈子抬不起头来。

以前,林一京每逢有难处,就找罗主任寻计。

这一次,罗奶奶依然有求必应:“林师傅,结婚你还是人生头一回,扬眉吐气,苦尽甘来,我主张,请客吧!黄昏恋,夕阳红。钱不够,我这里有。熙年和丹丹,后生人你不必为他们操心,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要是他们长这么大还不能觅食,人生也就废了。你也该喝喝蜜水了,不要总喝白糖水、味精水。再说,要是他们想创业,真的有困难,不是还有我吗。年轻人,养他们大就是了,按目前情况看,机械化是未来发展趋势,年轻人早晚要跑到广东去,海边去。你这项半原始手艺,估计三年后可能会被淘汰。自己要有压箱底,提前做好准备吧。”

在罗奶奶的鼓励支持下,林一京决定大摆宴席,他豁出去了:“要么就静悄悄,要么就热热闹闹。”便拿出五千元,由罗奶奶去排办。

罗奶奶当仁不让,翻出红纸、毛笔、墨条、砚子,摆上桌面,自己磨了半碗墨,甲乙丙丁,子丑寅卯,马上就操持起来了。

林一京结婚那天星期六,罗奶奶安排中午宴请男宾,晚上宴请女客,男女老少共有七百多名贵宾来参加,老表们送来的贺礼,堆成一个小山头似地。

首先,头一天,罗奶奶从山里一农户,两头家养白毛杂交猪买来了,每头有三百多斤毛重,从三轮车赶下来,圈在敬老院大埕,绳子捆住双后脚,只留半尺宽,无法迈开步,它们东张西望,原地踏步,口吐白沫,惊恐不安。

绰号“竹竿”的屠夫,瘦骨嶙峋,驼背低头,咬着水烟筒,吊着烟袋,乍一看好生沉重。他围着长至膝盖的黑色围裙,油腻反光,散发出一阵阵油臭味。他穿着齐膝长靴,靴子里有水似地,走起路来,发出“踢踏踢踏”的怪叫声。只见他右手拿着粗有食指大小、长一米多的铁钩,走近那头较长较大的白猪,毫不留情,一个武力动作,迅猛地钩住猪下巴,猪怕痛,不得不乖乖地跟着屠夫走,一边走一边哭。

屠夫走东,大白猪不敢走西;屠夫不停,大白猪也不敢停;大白猪痛得泪流满面,意见很大。

另一头猪,惊讶地看着同伴被屠夫冷漠地拖向屠宰床,性命不保,它手脚并用挣扎着,终于侥幸挣脱绳子,转头,快步流星离开敬老院大埕,头也不回,向东奔去。

屠夫明明看见另外那头猪偷跑,却不着急,继续把这头猪拉到河边的“摔桶”一旁……

半小时后,第一头猪已经被杀了,屠夫重新拿了铁钩,慢腾腾地“踢踏踢踏”去寻找另外一头大白猪,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五指山一样,满有把握,还一边走一边点火抽烟。

日上三竿,古老的樟树,树头处被岁月掏出了一个个大洞,一群麻雀在喜鹊的带领下,站在树枝上大合唱,屠夫却不为所动,表情麻木,反正今天结婚的是潮汕人林师傅。

刚才那头挣脱的白猪,有脑子的话,如果沿着大路走,以它的体力,至少可以跑出十公里,若上山去最好不过,可它偏偏走进狮头寨。这是一个多姓聚居的村庄,有的来自浙江,有的来自湖南,有的来自广东,有的已经迁回去了。那头猪在这个村里没有得到庇护,还遭两条黑狗狂吠、追逐、欺凌,当它站在十字路口进退两难的时刻,屠夫面无血色、摇头晃脑赶来了。

屠夫自言自语:“谅你逃不掉我的铁钩,否则,我也是一头猪。”

屠夫歪着身子,故技重演,用刚才那条铁钩毫不留情地钩住猪下颏,作为报复,他歪着身体使劲拖着那头猪往回走,猪痛得嚎啕大哭,又哭不出声,整个身体都扭曲了。

他是被罗主任请来的杀猪大哥老胡,老家原籍湖南郴州人,在高河杀一辈子猪了,妻子早逝,膝下有一女儿。女儿十三岁时订婚,女婿每月拖来三板车木柴,烧水煮饭够用。女儿长大后,不想嫁那个秃顶的男人,父亲又没能力“还债”。女儿出嫁那一天,对天发誓断绝父女关系。三天后,女儿失踪。从此,老胡很少说话,他如今什么都缺,唯一不缺的是吃猪肉,可他瘦得像鸦片鬼,还伴有华叔相似咳嗽的毛病。

罗丹看着眼前杀猪这个场面,嘟着小嘴,一言不发,也不理会李熙年,径自回家去:眼不见心不烦。

等屠夫回来的时候,刚才那一头猪已被开水泡得半熟。刮起猪毛很费劲,也弄得猪皮掉下来,坑坑洼洼,屠夫狠狠地瞪着那头还活着的白猪。

后来,李熙年才知道,那些“猪腹内”能够留下来,是多给了老胡五十元,否则,这里也时兴“刣猪赚腹内”,而且传承下来。

李熙年惊讶地说:“想不到故乡的俗语刣猪赚腹内,却在高河演绎。”

……

其次,罗奶奶买了一百条五斤以上的草鱼,全部吃嫩草、番薯叶、蔗叶长大的。

罗主任请来几个女邻居帮忙杀鱼,她们忙着去鳞取鳍,然后开膛破肚,毫不惋惜,把硕大的鱼肠丢在一边,然后要一起丢入厕坑,化为肥料。

李熙年连忙阻止,并告诉她们:“煮汤佳品。”

李熙年教她们用剪刀剪开鱼肠,去掉杂物,洗干净待用。

她们没有异议,期待品尝李熙年掌勺的美味。这里的老表,他们吃饭不用喝汤,仿佛有辣椒就行。不喝汤,令李熙难受,罗丹建议,罗奶奶就开始煲汤,慢慢地也已对于汤有了好感。

煮鱼肠汤很简单,水开了,把鱼肠整个放下去;滚了,放入姜丝,再加几片纸薄的五花肉;熟了,撒一点盐和葱花。

人们迟迟不敢动手动嘴,罗丹自告奋勇,拿一个大碗盛了一个鱼肠和半碗汤,小心谨慎地先喝一口汤,很享受地闭上眼睛,隔一会再吃鱼肠,她很快把鱼肠吃完了,再盛一个,李熙年打趣说:“仿佛饿了三天。”

罗丹只管默默地品尝,不理他,假装没听见,似乎要把以前丢掉的鱼肠通通吃回来。

看到罗丹吃得有滋有味,女邻居们站起来去拿碗,自己盛,一吃,清甜飘香,简直就是神仙见了也嘴馋。

……

临开宴,阿味才匆匆赶来,表示祝贺,补递上红包,林一京表示感谢。后被编入三号席第八座位,举杯庆贺,皆大欢喜。

中午,要摆五十桌宴席,每桌八人。南山籍的七八个工友也来帮忙,杀了五十只公鸡,做了五十个“鸡碗”,令罗奶奶和她的乡亲们大开眼界。做鸡碗,食鸡碗,是南山人待客的最高礼遇,一般在除夕夜、正月、婚宴都会隆重出现。

罗丹不解,问李熙年,李熙年悄悄告诉他:

“所谓鸡碗,就是取鸡头即凤头、鸡尾即凤尾和两个鸡翅即凤翅摆在碗的东西南北四沿,凤头对凤尾,凤翅相对,这就是‘四点金’,鸡脚即凤爪按首末相间平放于碗底,起到稳定作用。这摆法,古意为‘展翅长鸣,迎接来宾,大吉大利’。鸡碗中间填上切块的鸡肉,鸡肉要摆放美观,上面披上几块切成‘8’字型鸡胗。不管鸡肉多少,都同样算是鸡碗。鸡碗要摆在桌子中间,鸡头朝向最主要的客人,也即东一位,以示厚礼。客人食鸡碗时,鸡肉可以酌情吃,四点金却不能动。赴婚宴,南山人也叫‘食亲家’。还有很多,说三天三夜说不完,以后等你结婚,我再详细告诉你。”

“这样繁琐啊!”罗丹还是困惑。

……

来参加婚礼的客人,食鸡碗前必须先吃一碗甜红丸,寓意红红火火……

红甜丸吃剩大半桶,客人只象征性吃几粒,留着肚子上桌大吃大喝。婚宴摆在敬老院大埕,喜气洋洋,屋顶大喇叭歌声嘹亮,围了几百人看热闹。

林一京的婚宴上,罗奶奶安排每桌摆十六盘(碗)的菜肴,都离不开大鱼大肉,分别是:

鸡碗(碗),甜莲子汤(碗),白煮鸭肉(盘),白斩鹅(盘),草鱼煮大蒜(碗),清蒸鳖(盘),梅菜扣肉(碗),鱼头汤(碗),鱿鱼干炒青椒(盘),蒜头豆豉蒸排骨(盘),瘦肉炒香菇(盘),五花肉炒黑木耳(盘),腊肠炒辣椒(盘),猪脚熬红枣(碗),猪肝炒韭菜(盘),酸菜熬猪肠(碗)……

婚宴上的菜肴是按民俗一碗一盘端上的,那个菜先上,那个菜后上,都有考究,都有隐喻,诸如一碗甜莲子汤,就象征“夫妻甜甜蜜蜜、早生贵子”,如果上猪肝炒韭菜、猪肠熬酸菜,菜式就近于齐了。等到第一桌东一位贵客(舅、丈之类长辈,远客及世交等)起身离桌,宴席就算圆满结束。

狮头寨德高望重的人都来了,其中还专门摆三桌酒菜请敬老院的所有老人……

一部分工友在狮尾水坝工地,没办法赶出来赴宴,他们另起炉灶,做了两桌。

今天宴席上,烟酒充足,吆五喝六,气氛热烈,工友们醉了八成,那个只换衣服不洗澡的老陈,最后还是被请来了,举杯销愁,触景生情,已经开始嚎啕大哭,马失前蹄,情场失意,悲从中来。

……

林一京的实际行动带头下,没结婚的工友们也都跃跃欲试,四处托媒,一改以前不修边幅、邋里邋遢的形象,努力斯文起来了。

从此,央求李熙年代写情信的工友越来越多,他也乐此不疲,来者不拒,有时候还“添枝加叶”“媒人拍出聘”……

几天后,高河复归平静,而从广州瘫痪康复医院传来消息,丁洁青的治疗已到一段落,马医生说,要出院就可以出院了,出院后自己积极锻炼也一样。

又一次,李熙年心如乱麻,愁眉不展;罗丹则窃喜,她认为,机会来了。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