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国玫问二哥打算怎么应对?方国珍还想用明降暗不降的办法与朱元璋周旋。王冕一针见血指出,若自料无力与其抗衡,则应及早归附,为己着想,为民造福。方国珍称男子汉大丈夫当求自强立世,不甘心忍气吞声俯首称臣。方国玫问:“二哥非得被人打得头破血流再归顺么?”方国珍道:“英雄末路,向来如此!”方国玫只得说:“我们劝说无用,告辞了!”方国珍道:“走吧!做了朱元璋的官自然跟他一个鼻孔出气。家里财宝迟早要变成朱元璋的,你们喜欢的尽管拿去。”王冕知道方国珍心中憋屈,难以下决心真降,但眼下朱元璋还不至于立即翻脸,就说:“二哥,我知道你并非不明事理,而是有主见的人。我们不能强你做什么,愿你以天下苍生为念,及早斟酌利弊得失,做出决择。”二人出堂去。
方国珍让方国珉代为出城门迎接蔡元刚。
灵堂里并排停放着两副棺材,一边供着“胡大海将军之神位”的灵牌;另一边供着“福建行中书省右丞方公国璋之神位”的灵牌。蔡元刚分别在方国璋、胡大海灵前上香行礼毕,随方国珉来到公堂。
方国珍满面怒容坐于堂上。他刚刚接到报告,平阳守将周宗道叛变投降朱元璋了,朱元璋的参将胡深已夺去了瑞安并向温州进军,形势十分危急。方国珍暗骂:“朱元璋这个老贼,一面猫哭老鼠,一面又暗使拳脚,想置我于死地。蔡元刚其实是来逼我就范的。”
蔡元刚进堂坐下道:“国璋将军英勇平叛,为国尽忠,功勋卓著,永垂青史!此壮举也表明大人归顺吴王后忠贞不贰、嫉恶如仇、言行一致,可嘉可贺!”
“多谢特使大人褒扬!”方国珍勉强还礼,但他还是羞愤交加忍不住发泄道:“方某正遭丧亲劫掠之痛,吴王却往我伤口上撒盐,在平阳策反、去瑞安夺城,真是心狠手辣,假仁假义假慈悲!”
蔡元刚正色道:“此言差矣!若说装阴阳脸,大人最好自己先照照镜子。你明降吴王,却不奉龙凤年号,仍受元廷封赏,明目张胆与张士诚勾结,每年造大船向大都运送几十万石粮食,使元廷得以苟延残喘!周宗道真心献城归顺吴王,正是对足下耍两面手法表达不满!足下不反省自责,反以恶语詈骂吴王,真的还想顽抗到底,自绝后路么?”蔡元刚的卫士拔剑狂呼:“谁敢不敬吴王,就地正法!”
方国珍色厉内荏,见此情景顿时语噎,慌忙改口道:“大人请息怒。在下因兄弟捐躯,悲痛之下心急失语,还望包涵。吴王有何令旨,微臣遵命执行就是。”
蔡元刚当即宣告:“吴王命你立即停止与张士诚勾结,不再为大都运粮;交出三州,封存府库;所有人马原地待命听候整编调用,不得有误。否则即令胡深攻取温州!”
方国珍不得不从,但他仍摆出一摊理由,力争再拖延一阵:“吴王一定知道,沿海三州乃弹丸之地,方某兄弟不过为保境安民,代吴王镇守而已。吴王要收三州,无可非议。但方某经营三州多年,全赖弟兄子侄和地方贤达扶持,交出之前也需与他们商量,否则恐激起民变与哄抢乱局。以微臣之见,不如让微臣暂管三州,待吴王攻下杭州之后,再将三州一切交出,浙江首先一统,以利吴王南征北伐如何?”
蔡元刚道:“方国珍,吴王早就对你出尔反尔、反复无常痛恨不已,但念你在此能施行善政,也未向内地肆意扩张,因此放你一马,但绝不能容你长期酣睡卧榻之旁!至于吴王攻占杭州,那是指日可待之事,你说话可要算数!”方国珍道:“算数!”
蔡元刚问:“你就一句空话作保?”方国珍答:“我叫儿子去作人质。”蔡元刚道:“吴王说了,你送人质去,军营里反而要派人伺候,不要!”方国珍想了一下,许下诺言:“我即刻献银三万两,以后每年不少于这个数。大人,停止攻打温州之事……”蔡元刚道:“将军放心,下官自有安排。”他着方国珍将胡大海灵柩及三万两银子装车,派兵护送到绍兴路官府;然后接过方国珍写给吴王的承诺书,昂首阔步走了。
* * *
王冕回到九里山忙着整理万言书文稿。方国玫问,这就是你写的什么“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书么?王冕说是的,这是初稿,还要认真修改再定稿。估计吴王攻下杭州占有了江南,再挥戈北伐一统江山之后,就会登基了。此书是要献给吴王参考,希望他能效法尧舜,推行仁政,建一个天下为公的新朝。
方国玫不禁怀疑:“我是听你常说当政者要天下为公,但自古以来的皇帝却都拿天下为私的。朱元璋做了皇帝会破例么?”王冕道:“我不敢断定,但目前看他是与众不同。我这本书呈上去,他若能欣然接受,便是有公心,也许会走天下为公之路;他若厌恶此书,那就是私心重,没准还会成为暴君。”方国玫担心地说:“你这样太冒险,书还是别送了。”
王冕问为什么?方国玫举自已几个兄长为例,他们行了些仁政是为了巩固地盘,并非有天下为公的念头,为了各自利益经常争得脸红脖子粗。亲兄弟尚且如此,对天下百姓就更不必谈了。他们若当上皇帝,都会成为暴君!方国玫越说越激动:“书呆子,你太忠厚老实啦。伴君如伴虎!万一你书里的主张不合皇帝心意,那就会大祸临头。你不是想学陶渊明么?他好像是不问世事的。我们都已老去,就学他在这九里山种地赏菊,多好!”
王冕不以为然:“陶渊明怎会不问世事呢?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他文章里描绘的桃花源,就是他理想的最高境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方国玫知道这个想法在丈夫心里扎了根,十头牛也拉不回来。只得无奈笑道:“好好好,书呆子你想得美:让天下人都过上桃花源的好日子。我赞同你的主张,跟你一道做这个美梦。你写罢,我给你磨墨。”王冕笑道:“这才叫相濡以沫,夫唱妇随。多谢娘子!”
* * *
公元1366年,朱元璋攻克杭州。
方国玫在绍兴听到消息,朱元璋按照约定要方国珍将三州交出来。但方国珍还想拖,要跟张士诚、陈友定再次联手对付朱元璋。方国玫急急忙忙回家和丈夫商量,王冕说:“二哥不交三州,战火马上要烧起来,到时又要生灵涂炭,百姓遭殃,我们必须立即去劝降。”
朱元璋两次派人叫方国珍交出三州,都给糊弄回去了。于是又命蔡元刚带着方国珍的承诺书来逼降,并列出十二条罪状,警告方国珍若再不交城就马上派兵来攻取。方国珍紧急将方国珉、方国瑛召回商议对策。对十二条罪状,两人都嗤之以鼻。但认为张士诚、陈友定均已自身难保,且各存戒心,恐难再结盟友。想继续拖,却想不出好的办法来打发蔡元刚。
方国瑛的参将进屋急报:“朱亮祖领兵来攻台州,离城只有几十里路,军心慌乱,请三将军赶快回去!”方国瑛匆匆走了。
方国玫、王冕进屋。方国珍满腹狐疑问道:“是朱元璋叫你们来劝降吧?”方国玫说:“我们一直住在九里山种菜养鸡,怎会跟朱元璋扯上关系!但听到二哥这边情况危急,就赶过来看看。”方国珍说:“那么你们对朱元璋逼降有什么看法?”方国玫说:“二哥不是有承诺书给吴王的吗?杭州己被吴王攻取,你就得兑现承诺交出三州呀。”王冕也说迟践约不如早践约,如果违约那就会失信于人,后果只能由违约方承担。
方国珍无奈地说:“你门哪里知道降臣之苦?我恐一旦去了应天府说不定还是要做阶下囚,我心有不甘哪!”王冕道:“大势所趋,你抵挡不了!再则二哥与吴王并无积怨,他不至于做那么过分;否则他将失去民心,使那些归顺的人心寒。”
方国珉的参将进屋报告:“朱元障派吴桢去攻温州,兵马已经到达青田。”方国珍交代方国珉立即回温州守城,勿得轻举妄动,听候我最后定夺。方国珉去了。又一参将匆匆进屋报告:“朱元璋命汤和为征南大将军来攻庆元,兵马已从绍兴出发!”
方国珍一下子像泄了气的皮球,仰天瘫在椅子上:“天日不照我。完了,完了!”
王冕进言道:“请二哥勿再犹豫了!如今大兵压境,四面楚歌,拖延周旋已不可能。若武力对抗,除了生灵涂炭、玉石俱焚之外已毫无意义。服输认错,吴王宽大,也许还能保住你的荣华富贵。”
杨维桢、萨都剌等幕僚食客走进公廨,个个垂头丧气。王冕夫妇退到屏风后。
杨维桢道:“方大人,听说近来形势急转直下,杭州攻破,张士诚兵败被捉,足下三州难保。我等在此倒成了累赘,甚觉歉疚,今欲各奔前程,以减轻大人麻烦,特来告辞。”
方国珍摆摆手:“诸位大人先生一向来去自便。如今树倒猢狲散,愿走的都走罢!”
萨都了上前说道:“方大人,多年来承蒙你宽宏大量,折节下士,收容不愿北归的蒙古人、色目人,盼有天下一统,各族和睦共处之日。如今看来,此愿已成泡影。朱元璋军队见胡人就杀,吾等如今想北归也难了,情愿跟大人走向任何一地!”
方国珍道:“愿留的就留下。至于前路如何,就听天由命了!诸位先回寓所吧。”这些食客不论是想走的还是留下的,一个个都唉声叹气出去了。
王冕夫妇走出屏风。方国珍说:“看到了吧,这批人就是我的座上宾和亲信,如今都在各打各的算盘或找后路了。”
方国玫说:“先不说他们。二哥还是作出决定走哪条路要紧。”
方国珍让王冕夫妇看朱元璋所列十二条罪状,担忧地说:“他能饶过我么?”
王冕看后说道:“官场文牒,大多以严词责罚,使对方畏惧屈服。对应之策是,将其中小题大做或无中生有的指责举证驳回;事实的部分也可委婉申辩。二哥若决意归降,我叫人给你在降书中驳辩以减轻罪责,感动朱元璋,获得宽恕。”
方国珍惊喜地问:“真的?”
王冕道:“乱世枭雄,哪个无错?二哥并非十恶不赦的暴君,当然可以申辩。李密的《陈情表》能感动晋武帝司马炎,二哥何不写一篇委婉机辩的降书让朱元璋萌生恻隐之心?”
方国珍连忙说:“这样的降书,姑爷你给我写啊!”
王冕道:“我不行。我这人开口落笔就得罪人。你养的杨维桢、萨都剌等都是二甲进士、文章魁首,而且有官场经验。这篇文章非他们写不可!”
方国珍着急道:“他们刚才都来告别过了,没准已经逃出城去啦!”
王冕说:“没有那么快的。对于他们这班人,朱元璋也不会得罪的,用不着逃。他们怕的是打起仗来被乱兵杀了、抢了,所以要先躲避。二哥如果下了决心,我去请他们写。”
方国珍点点头:“此事就劳烦姑爷了。”王冕拿起朱元璋的文牒急忙出门。
杨维桢正在收拾行李,看到王冕惊喜地问:“贤弟什么时候来的?”王冕道:“刚到。请贤兄先看看这个,做件功德无量的大事。”杨维桢随意看了一眼:“这东西方国珍拿给我看过,是朱元璋吓唬他逼他投降的官样文章,有七成是罗织的罪名,反过来放朱元璋头上也适用。”王冕说:“你有这样的认识,这事就好办了。你代方大爷写篇降书,把那些不实之辞辩驳掉,再加上恳切悔罪且能使人萌生恻隐之心的文字,让朱元璋饶了方大爷,好吗?”
杨维桢哭丧着脸说:“那样的文章应该你来做呀!诸侯养士,原本是为了谋大事、兴伟业的,如今却用来写降书,悲夫!我耻为此事!”
王冕直爽地说:“我性倔又没官场经验,确实难写那样的文章。本来也不想揽此倒霉活计,但觉得方国珍有善政,那些恶行多数是他兄弟子侄干的,有令人同情之处。他犹豫至今一旦拒降,战火纷飞生灵涂炭,方家遭难,于新朝也无丝毫好处。故想在降书下点功夫,或能转危为安。贤兄你说是么?”
杨维桢听了这番话,知道王冕并不完全是为了裙带亲情,而是大义劝降,答应试试。他认为萨都剌、哈布哈都是熟悉官场文牒、善操刀笔的老手,要王冕把两人找来,三个人一起绞尽脑汁、搜尽枯肠,争取写出一篇令人动情的降书来。
大堂上,方国珍将投降书恭敬地呈给蔡元刚,说道:“我与众兄弟子侄商量后,决定马上兑现诺言,将三州交给吴王殿下。这是交城奏章,当否,请大人先过目。”
蔡元刚看了降书后微笑道:“奏章写得不差,有诚意。看来大人府内有能人呀!大人若真有诚意归顺吴王,必能得到赦免。彼此都是炎黄子孙,同属被歧视之南人,当可相见一笑,泯却恩仇。你打点一下,跟我一起去应天府见吴王。”
方国珍道:“大人知道,三州虽然不大,但军政府库等事务不少,没有我坐镇,交割中会出事,甚至酿成祸乱。我想让儿子明日随大人先去拜见吴王,自己在三州交割后再去。”
蔡元刚准了方国珍的安排,回驿馆歇息。
王冕到驿馆拜访蔡元刚,拿出《治国平天下策论》请他转呈给朱元璋。蔡元刚感谢王冕说服方国珍归附吴王之举,表示定会向吴王禀报其功,恢复王冕原职。并邀王冕一道进京陛见吴王。
王冕道:“为新朝尽力,乃山民本分。所献之书系先前向吴王许诺,近日才得完成。书中主旨拟探究古来贤哲圣训,结合自身思考求索,唯愿天下一统,暴政泯迹,仁政广布,天下为公,四海欢腾。此书章节颇多,吴王日理万机,不能即阅即断。今托大人代献,待吴王闲暇时细读,若予认同再招山民去效力。山民愿肝脑涂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否则,山民则隐居泉林,以尽天年。”
蔡元刚道:“先生言辞至诚至恳,下官愿为推荐,请静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