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太锋的头像

董太锋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4/18
分享
《走出小西山》连载

第一百三十二章 夜色中的大连还是大连 走马灯看对象无功而返

乔干事去小王家岛,我天天到机关上班,一直没人找我谈。

转眼间又到年末,对于我来说,许多事情没结束,许多事情刚开始。

上午抄写稿子,下午帮乔干事挖白菜窖子,晚上在他家吃饭,常干事和杜干事也在。大嫂抱怨,家里来个客人连点好菜都没有,经常没有柴油生炉子。常干事像刚刚开发一座大油田,炫耀走廊里满满一大缸柴油;又像“白脸狼国”总理吹牛,说一个电话,和祖国一样大方的某大队,派车拉着油桶送柴油。

乔干事气大脾气也大,要是黑刺挠鱼,刚钓上来就得大张着嘴巴。

他说:“我头几天找乔处长,要求转业。他说你走了,谁接你的班?我说,你没看见我后面整天跟个尾巴吗?”我不过是“蜥蜴尾巴”,一触就断。

常干事给我倒了一杯白酒,我谦恭地说:“我不会喝酒。”他狡黠地说:“我知道你的一点底细。”将一大杯酒一口干杯。他的酒量果真了得,假如我俩成了“连襟”,我只能甘拜下风。大姐对乔干事说:“老常明天去大连,让小董也去吧,和小丽见面。”乔干事担心处里知道,让大家都想想办法。

决定我是否去大连相亲的事,在酒桌上的谈笑声中决定下来。我在二一零医院搞副业遭受欺负和羞辱的经历,乔干事听过之后很震撼。众人离开后,他特意嘱咐:“你谈对象时把搞副业的事跟她说一下,看她是讥笑、无动于衷还是同情,作为衡量她人品的试金石。”我像去执行一项秘密任务,连通行证都没开。

常干事说:“这没关系,跟我在一起,保你有吃有住。”

在船上,刘副教导员问我:“你老在外面帮忙,什么时候是个头?”他复员上船,被刀下留人提干。李参谋建议:“给小董下个命令,往上提提!”杨副营长仿佛刚被提升为总政干部部长,举重若轻地点了下头:“行,等整编以后。”

几个人都咂了咂嘴,仿佛已过足了嘴瘾。和我在要塞区帮忙的江国章院校毕业提干,回四川老家光宗耀祖。曾几何时,他被公认为“影响市容,又脏又破又土”。他走路前后标准摆臂,贼头贼脑四外观察,像害怕有人盯梢。

我花六角钱买了两包饼干,几个“四川”小兄弟,谁都不肯买一袋,说到了北京之后再吃饭,难怪他们身材瘦小。我让他们一块吃饼干,他们非常高兴。几个湖南兵大声小气地讲着湘西土话,比电影里面湘西土匪的黑话都难懂。

晚上六点船到大连。夜色中的大连还是大连,久而不见没有任何改变。

招待所已为常干事和我安排好一桌丰盛的酒饭,还有二楼首长房间。同船的“某常委”住不上宿,离开本岛就降成了基层干部。为我放小赵回家的事,他在常委会上几次提出给我处分。他眯起一双豆腐泡眼,乞求地望着我。还有某参谋,别看科学家都弄不清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在他眼里,绝对是“先有参谋后有参谋长”。 他这个超级参谋也无所参无所谋,一筹莫展地耷拉着脑袋,去渤海饭店住宿。

常干事带领要塞区乒乓球队参加军区比赛,在酒桌上,军区某处长说他是“一个黄豆一个屁,十个黄豆一台戏”,并不幽默的话,逗得大家前仰后合。

比赛场地设在警备区俱乐部,吃完饭,我们坐吉普车到“读书班”招待所。晚上相亲,老常和熟人们唠个没完没了。他让我晚上好好休息,明天再安排。

电影《暴风骤雨》中有个反动地主叫“韩大棒子”,老常叫“常大棒子”。我当战士时,他的大名已经覆盖“北小圈”,果然非同一般的烧火棍。

第二天晚饭后,老常带我去相亲。吉普车拐来拐去,我像《子夜》里的吴老太爷坐在“箱子”里到上海,眼睛都花了。一座新楼下,我跟在老常身后一步步上楼,也把心提到嗓子眼儿。老常敲门,岳父开门。进屋之后,我向两个老人敬礼。老太太削苹果,倒茶。墙上,挂着她手持步枪、飒爽英姿的女民兵照片。

老头子若有所思,问我:“《三国演义》,是不是吴承恩写的?”

我要是纠正,怕他不知道下不了台。我不纠正,又怕通不过他的考试。

我吞吞吐吐:“是、不是。”他不动声色,脸上掠过一丝笑意。他是某单位党委书记,对人的思想、工作情况了解多一些。老太太不苟言笑,时而向后捋一捋头发。我坐在沙发上一边喝茶、吃苹果,一边揣摩小丽长的什么样。

门铃响了,娇小玲珑的小丽进来,一双大眼睛罩着大眼镜,在灯光的辉映下波光闪闪。她身穿草绿色女式军装,棕色高跟鞋。老常介绍完情况出去。小丽芳龄二十五,文静优雅小鸟依人。她是一朵羞答答的灯笼花,我的心仪是一朵美艳的月季花。我说不打扰叔叔阿姨休息,起身告辞,和常干事回招待所。

路上,常大棒子不轻不重地敲我一棒子:“你挺浪漫。”“浪漫”是“风流”的近义词,“风流”又是“流氓”的近义词, 我早就是个“大流氓”了。

我第二天坐船回大长山,向乔干事如实汇报情况。他还是那句鼓励我的话:“把事业干好了,还愁找不到合适对象吗?有了梧桐树还招不金凤凰?”我说:“我是一棵小杨树,只能招来麻雀。”晚上在他家吃饭,圆圆调皮不听话,每说一句话都加一句“怎么的?”在幼儿园和小朋友学的。为了让她吃饭,乔干事表演魔术“鸡蛋变橘子”。他脾气火爆,对别人一触即发,对女儿百依百顺。

圆圆仍不吃饭,他实在没办法,哀求:“园园,你把饭吃了,爸爸给你磕两个头好不好?”园园把头一甩:“不!”转身去做自己以为重要的事情。

初冬雨后,早晨并不寒冷,还是秋天的印象。我仍在夏天的意境中,跑到海边脱光衣服,一个猛子扎进大海畅游一番。无边的寂寞像弥散开来的乙醚,我昏昏沉沉似要昏迷过去。那位白发苍苍的铺路老太太,总是在我眼前挥之不去。

我动笔写小说《最后一块石头》,也给主任写信汇报情况:

主任您好!外出一个多月了,写信向您汇报一下情况。到要塞区之后,业务上有一定收获和提高,以前虽然经过短暂学习,但实践不多,没达到轻车熟路的程度。乔干事采访、抓问题和组稿经验丰富,对我帮助启发很大,我要在原有基础上,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国庆节前乔干事带我去了一趟石城岛,采写守备一连改革训练出新成果、后勤助理干工作不计报酬等稿子,十月中旬又去一趟。大长山守备区今年的报道是空白,最近我们准备去帮助“摘帽子,报道新兵训练、学习“十二大”见行动、学习新党章搞好批与自我批评,还有一些连队新闻、后勤保障等;有一些是为了凑篇数。我还住招待所,每天早上出操,参加机关政治学习。我尽量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不出其他问题,多学习一点东西,把工作做好。回顾一年的工作,成绩不算太多,问题不少;虽然年龄不算小,但在工作、生活上还刚起步,处理一些问题还很幼稚,望主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批评帮助……

我在小西山已经养成习惯,每年从立冬那天开始冷水浴。大长山守备区一年没上稿子,到了年底才知道着急。乔干事和我步行去大长山守备区,解决新闻报道“光秃”问题。一路上,他和我讲了许多,都是大发家庭方面的感慨。

他说:“我要是你,就等事业成功了再结婚,哪怕到了四十岁。我现在让小孩拖垮了,喜怒哀乐都在她身上。不管什么女人都有一种共性,平日里一好百好,到了吵架时就以某件事情作把柄。某个人给他妹妹寄了二百元钱买自行车,每当打架就被老婆引用,和以前写大批判文章引用毛主席语录一样有力度。”

刘海也说过:“我家属是干部子女,总和我母亲吵架。要不是有儿子这个纽带,我早和他离婚了。”我以为只要解决了个人问题,就可以放心干事业,哪知道还有这些乱七八糟的麻烦事。是不是结了婚的人,都如此这般。

我充满诗意地说:“如果绕不开这些事,就要对它感兴趣,做个钢琴师,把尿布啦脏衣服啦菜根啦变成美妙乐谱;如果厌烦这一切,就是一颗颗定时炸弹,导致一场场战争。”乔干事嗤之以鼻:“等你结婚了,再好好弹钢琴吧。”

守备区坐落在县城之内,条件优越,修科长和林干事热情地接待我们。上午讨论素材,我写高炮一连党支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稿子。午饭后乔干事一个人出去,一点钟才回来。我说:“你去看望嫂子去了吧?”他仿佛受到了奇耻大辱:“操!净扯鸡巴蛋!”我是光棍,站着说话不知道腰疼,体会不到冷却后的夫妻关系。天空晴朗没有一丝风,太阳暖洋洋,仿佛盘古开天地以来一直如此。

乔干事一位老乡姓席,绰号“西瓜皮”,说喝酒在这一带“有些名气”,每次到守备区开会不在招待所吃饭,如同干部到群众家吃“派饭”,顿顿有酒喝。

乔干事晚上回家,我一个人住楼上高级房间。我要钥匙,招待员说不用锁门,没人敢上去。楼下一个姑娘大笑不止,半夜三更刚睡着就被她笑醒。

她挨个房间敲门、晃门,仿佛敲的是南天门,晃得整座楼跟着摇晃。原来笑姑娘上厕所,把钥匙拉在房间里把自己锁在门外,忘记自己住在哪个房间。

修科长的散文《小盐场的歌》,文字优美意境也唯美,让我想起了家乡盐场。我说你的姓氏如果在特殊年代,会招来麻烦。赵指导员从新兵连步行二十多里路来招待所,接受采访。他的事迹非常感人,可以写成经验消息,还可写小说。

我很快写出新闻稿,然后写小说。我把新闻当“盲文”,闭着眼睛也能写。乔干事选我做接班人,真是大错特错。我和数学决裂,也包括新闻报道。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

晚饭是炸海蛎子、红烧鱼、大虾等,只是苦了我的父老弟兄。每当面临这些美味佳肴,我就想起家里老人,难以下咽……仿佛我不吃,他们就能吃到。

俱乐部里放映电影《啊,野麦岭》。满场都是酒味儿,“啊,星期六”。

星期日到新华书店,什么书都想买,看过的书也想买。《三国演义》和《东周列国志》都缺少上半册,让我想起西庙山被砍头的两个将军。我买了一套《诺贝尔获奖作品选》、《安娜・卡列尼娜》,一本《一九八一年获奖作品》。

凌晨一点钟,我被一阵锣鼓声惊醒,心狂跳,朦胧中以为“文革”中来了最高指示,或庆祝“九大”召开。锣鼓声和口号声越来越近,鼓手们似要破门而入。我急忙起来,手忙脚乱地穿上军装。原来,满载新兵的登陆艇靠上码头。

晚饭前,修科长上楼叫我,说政委让我下去吃饭。在酒桌上,政委问:“你们能解决光秃问题吗?”我自信地说:“能,”夸下海口“明天就能见报。”

首长们鼓掌。我当即放下酒杯下楼,给《前进报》夜班编辑打电话,恰巧是我认识的一位编辑,传了那篇写完的经验消息。他许诺,第二天见报。

我回到酒桌上,说:“光秃问题已经解决了。”首长非常高兴,说:“你确实有两把刷子,怪不得要塞区只有你破格提干,调到我们守备区吧。”

第二天来船,我传的那篇消息,果然上了《前进报》。

乔干事知道已经解决“光秃”问题,说:“我想让他们产生危机感,以后重视新闻报道工作,不用去北京送稿了。”我很失望,不如不传那篇稿子了。

“摘帽”任务完成,回要塞区之前,守备区政委政委设宴为我们饯行。

那天上午我正在房间写稿子,有人敲门。我以为有人走错门,原来是惠达和韩广太。我如同头一次见到同类,不断重复:“从天而降!从天而降!”

惠达给我换来崭新的干部大衣。我感叹:“还是兄弟办事我放心。”韩广太到了林甸,没有时间,把银针鱼送到了老姨夫和姑父单位。他们的到来,扩展了我的生活空间,时间变短。房间里面有空床,他俩晚上在这里睡觉。

有了大衣也有了“护身符”,哪怕冬天变成妖魔鬼怪也不怕。

第二天早饭后,两人去考试,房间只剩下一个人。几天没来船,没有报纸和信件,和外界失去了一切联系。大海是牢狱,老天爷是监狱长,狂风巨浪是凶残的狱卒。誊写完稿件,近两万字,如同一项艰巨工程竣工。

田干事和关副政委到要塞区开会,他来到我的房间里看望我,对我说:“政治部人员已确定。如果你在要塞区留不下,就得下连队当排长。”我说:“让一个副连职干部当排长,恐怕没有先例吧?”他说:“干部调整结束,已经没有正连职的干部位置。”退路已被切断,只要关副政委还在,就没有我的好。

我对乔干事说了这件事,他不以为然:“你在这里安心干。”

我虽然吞了定心丸,又觉得如鲠在喉。韩广太给乔处长画了几幅画,我陪他送到他家。乔处长是复县泡崖公社人,对老乡相当热情。

乔干事说:“最近我俩去北京送稿,你先回广鹿处理一下个人事情。”

广鹿岛就像小西山的郝振东大爷,十八岁和八十岁都一样。我离开时,政治部和修械所进行篮球比赛,现在还在进行篮球比赛。桑干事和照相馆的李师傅在宿舍里下象棋,现在,两个人还在下象棋。我的宿舍里,还是一张木床和一床薄被。人们对我和我对他们一样,彼此司空见惯。一恍惚,我以为一直没离开。

我到饭堂里吃饭,只有那双眼睛里盛满了惊奇、探询、遗憾。

小西山守海吃海,一年有半年吃酸菜。谁家要是用酸菜炖海蛎子,会被讥笑“胡吃海菜”。我头一次吃酸菜炖海蛎子,味道鲜美极了。

下午到机关,我向仇主任汇报这两个月的情况。他说:“你先找关副政委打个招呼。”我敲门进到关副政委办公室,给他敬礼,他装作没看见。

我刚要出去,他在身后说:“你帮忙结束啦?”我言不由衷:“我回来拿棉衣,来看看你。”他不满地说:“你还有完没完了?”我说:“我服从上级安排。”此处不留爷,自有爷去处。我一刻都不想呆在广鹿。乔干事来电话,让我先到大连买火车票,我们一起去北京。晚上看电影《开枪,为他送行》,颇有些悲壮。

我连夜收拾东西,第二天坐船回大连招待所,继续做“董助理”。

乔干事明天到大连,我到警备区联络部送稿子,部长遗憾地说:“把你调来真困难,夏天那次,你们守备区撒谎,你没来,他们说已经来了。”

岁干事说海洋岛的杨传荣,马上调到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当编辑。我采写的《斜张桥跨海飞渡——天堑变通途》等稿件,播出后获得东南亚听众一致好评。

我买好两张去北京的卧铺票,乔干事来电话,让我退票买船票,坐下趟船和他到海洋守备区。李光祥政委即将到要塞区任政治部主任,为他补拍照片。

第二天,我坐交通船和乔干事在大长山会合,晚上六点半到达海洋岛。

接船的王干事说我面熟,我说:“你曾经接待过我和赵明。”李政委陪我们吃

饭,喝海洋岛特产“桂花香”。岛上所有物品都用船从大陆运上来,和乘客一样两头不见日头。海洋岛的夜晚格外黑暗、静谧,连海浪都不喧嚣。星星点点的灯火来自渔民家窗口,海上星星点点的灯火来自夜捕的渔船。杨朔的《海浪花》,写的就是这里。我从灯火辉煌的闹市大连,跌进大海深处的浪谷之中。

晚上看了李光祥政委的事迹材料,和乔干事研究摄影镜头。

上午,我们和李政委坐车去“张家楼哨所”,为他补拍照片。

山路照样凶险陡峭,吉普车照样在悬崖峭壁上跳舞。司机照样驾轻就熟,坐在副驾驶座位上的李政委照样稳如泰山。当年,杨朔就是在这座山上观看日出。

我到哨所拿来报纸、酱油瓶子等,装进作训包。李政委背着挎包,从陡峭的山路攀上来。官兵们列队欢迎政委下部队,顺便捎来报纸和书信,还有炊事班的油盐酱醋。在军区学习时,军旅摄影家王传会为我们上摄影课,现在用上了。

李政委在海洋岛上坚守十八年没回家过春节,现在终于熬出了头。

“渔村第九户”哨所,由小瓦房变成一座二层小楼。八个邻居节外生枝,扩展成十四户。“第九户”楼上,挂着那块人人皆知的“记事牌”。渔家门框残留的对联上,写着“老命相抵”“家运同当”等,不知道全句是什么、表达和祝福什么。门楣上“渔村第九户”的牌匾和军民鱼水深情,一直货真价实。

荣誉室里,展示“张家楼哨所”和“渔村第九户”的光荣历史,叶剑英元帅和罗瑞卿大将来这里视察的珍贵题词,与“三八女炮班”女战士们的合影。

谭有劲知道我来了,到招待所看我。要塞区文化处举办文学创作学习班,鹿干事把他从海洋岛请来,为我们介绍五千行叙事长诗的创作过程和体会。我对他钦佩得五体投地。他受排挤的经历引起我的共鸣,写了篇新闻为他鸣不平,很快被省报采用。军报编辑发稿前向人民文学出版社核实,知道是篇假新闻。军区派调查组来要塞区调查,因为我不是始作俑者,还是战士,写完检查不了了之。谭有劲成了“没有劲”,没完没了地写检查,挨了处分差点转业……

我说:“老谭,对不起。”我俩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又紧紧拥抱。他说:“这不怪你,我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结果适得其反。”他说:“你有培养前途,我到《鸭绿江》编辑部时,把你好一顿吹捧。我说:“当初我把你吹到半天空掉下来,你可别吹我。”他大笑。下午我正在房间写马政委的稿子,杨传荣来了。

他是《渔村第九户》和《放心钥匙》的作者,文章被收入小学语文课本。

当初他和我在大连匆匆而别,陪同几位军报记者上岛采访,然后从机关下到连队当指导员。他听说我被破格提干之后,特地打电话向我表示祝贺。

上次来海洋岛,他可怜巴巴地向我倾诉:“我还没调到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受到许多误解,有人说我不在连队和战士在一起,每天牛哄哄地到码头散步,害怕招来口舌不敢请你喝酒。现在我已经正式接到调令,还住在连队。”

我动情地说:“亲爱的杨编辑,你高升了,一是不要忘记老朋友,再是不要喜新厌旧。”他家属是农村妇女,加上去世的哥哥的孩子,一共五个孩子。

乔干事回要塞区,我到大连送稿。我们如同几年前那位顶替我破格提干名额的女兵,在大长山海面上分手。我来到编辑部,我熟悉的编辑位置上,坐着一位白头发的中年人。他正在和作者谈话,我在一边等候。那编辑和那作者之间的谈话,纯粹是狼和羊的谈话,并且自始至终,羊都在哀求狼赶紧吃了它。

作者是某部政治处副主任,写的稿子也是《渔村第九户拥军爱民新事》。

副主任出去之后,编辑看我的稿子。此编辑是某军某师报道干事,军区“80年好新闻”《三考三笑》作者。如今他转业在报社当编辑,应该是“四笑”了。

他说:“我对乔干事和你的名字很熟悉,以前的稿子写得很不错,这篇稿子也不错,如果写部队科技工作者更好,眼下能和‘蒋筑英’联系起来。”

我说:“守岛部队只有军械修理所,没有技师累死在车间,也没发明出新式武器。岛上装备的还是1939年式高射炮,即使岛上有蒋筑英这样的人物,发明改进也得从1940年开始,技术上落后四十多年,没有什么新闻价值。”

他说:“你在新年前后,写一些有新事、新意的军民关系方面的稿子。”我问:“新事、新意具体指的是什么?”他提示:“比如岛上渔民出远海打渔春节回不了家,号召广大官兵进一步搞好军民关系,可以分散到渔民家中过年,和他们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我说:“去给守活寡的女人做临时丈夫,肯定是新事,还有新意。”谁知他认真地说:“行。”我说:“就算你敢采用,我们敢做吗?”他说:“非得动真格的吗?”尽管稿子没用,他对我还算客气。

我把稿子寄到《前进报》,很快见报。

我每次到大连,都到旅客接待站去找那人,那人一直没影儿。今天非同往日,我偶尔在“接待站”门前路过,突然听见他高声说话。这仿佛从外太空传来的声音,整个宇宙喧嚣他的公鸭嗓。他也正从往门里面往外走,人白胖,头发黑亮,一眼看见我。他说:“你看了这么多大连姑娘是真是假?要是撒谎撂屁儿,赶紧在瓦房店找。你春节能不能先领回去一个让大家看看?”我说:“能。”分别前他特地嘱咐:“找对象首先要看皮肤,皮肤‘初照(粗糙)’,再好也不要。”

在码头遇到老乡毕成功,他结完婚准备回广鹿,也没买到船票。

他问:“你的个人问题解没解决?”我不好意思地说:“还没解决。”他不容置否地说:“你马上到我家。”我只好随他去了。我俩坐环路汽车在“五一”广场下车,一座小楼旁边盖的一间偏厦子,是他的新房。新房里布置得珠光宝气,没有任何取暖设备,比外面还冷。人在这里成了蒸汽机,一口喷出一道白汽。

老毕像在小长山靶场宣讲英模事迹一样,滔滔不绝地介绍每件家具的历史和产生经过。他家属是某食品厂仓库主任,雍容华贵美丽端庄,像古典美人。

老毕带我出来上楼梯,来到旁边楼上,他岳父、岳母和内弟住在这里。

老毕是老乡还是好朋友,没少给我介绍对象,可惜一个没成。他像“蛇头”手握一大把女偷渡者名单,只要我有耐心永远看不好,他会永远让我看不完。他说女方是他家属姑姑家邻居,二十六岁,在市内某大商场上班。女方家住黑石礁,父亲是厂长。以前,有两个媒人分别为我介绍同一个厂长女儿,大概是同一个姑娘。我问老毕:“姑娘的爸爸是什么厂长?”他说:“是养鸡场场长。你别管是什么厂,人合适就行。”春节快到了,带不了姑娘,带一只小鸡回去也行。

老毕带我坐车到黑石礁,和一位神秘“瘦大姐”接头,带我们去姑娘家。

这里不是“都市里的村庄”,而是地地道道的农村生产队,属于居住在城市范围之内的农村人口。一股熟悉的家禽味儿扑面而来,让我倍感亲近。

小平房有院墙、猪圈、菜园子等。一进门是外屋地和锅灶,屋里是火炕,和小西山没有任何不同。姑娘父亲是一位朴实的农民,养鸡场场长。他身穿大棉袄大棉裤,胶鞋沾了一圈鸡粪。他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土地承包形势和鸡场概况,像极了父亲。姑娘的母亲心地善良,热情好客,说话圆滑,像极了妈妈。

“瘦大姐”打电话回来,说姑娘已经提前下班,两点四十分在公园门口见面。老毕言之凿凿:“不管成与不成,晚上六点钟都到我家吃饭。这么多姑娘,不聋不哑不瘸不瞎,我不信你一个都看不好。我先走,去联系其他姑娘。”

盛情难却,这一回说什么也得成一个了,否则对不起老毕的这份苦心。

姑娘准时来了,二十六岁,是某商场大集体工人。她身体强壮长相端庄,绝对拿得出手。用那人的话说,只是皮肤比较“初照(粗糙)”,一看就知道能吃苦爱劳动,爷爷奶奶肯定喜欢。西边的太阳很快落山了,天越来越冷。

姑娘穿着棉大衣围着毛围脖,脚穿棉鞋,一副看谁比谁更抗冻的架势。他知道部队是打仗的,但是分不清什么是军官什么是士兵,所关注的,是我将来能不能进大连。她牛气得很,把志同道合理解成“男人没有脾气”。

她一口一个“我们大连人”如何如何,“你们农村人”如何如何。她把我当成了一只来自山上的野鸡,梦想通过她的门路进入她爸爸的鸡场。我说:“我转业后,不一定进得了大连。”她轻蔑地说:“你和我谈什么。”转身回家。

而坚贞而可敬的老毕,站在电车站的寒风中等了我两个多小时。

他没戴帽子,把头缩进一件海军灰呢子大衣领子里,只露出一撮头发和一丝面孔看人。我纳闷,不知道他和海军有什么渊源,通过何种渠道弄到这件“火龙衣”。他一个陆军军官,棉装更御寒,为什么要把自己弄得不伦不类。

他捶胸顿足,说:“你来晚了一步,春柳那个姑娘也在这里等了两个多钟头,冻得实在受不住才离开。”我说:“我和这个也没戏了,以后再说吧。”他立刻精神抖擞,果断地说:“走,到我家看下一个!”我到他家还没暖和过来,敲门进来一位姑娘。姑娘飘飘若仙,在荧光灯下,一张大白脸如同一块摄影反光板。

姑娘脸上显露的粉刺轮廓,似一层白油漆覆盖下的一片铆钉。她生着一张婆婆嘴,说话絮絮叨叨似老太婆。她感谢老毕夫妇费心,优雅地朝我点了下头,转身出去。老毕出去送姑娘,进来时领进一个细高个大眼睛的小姑娘,不满十七周岁,中学毕业刚参加工作,让我想起那位又胖又高十九岁的“雍容华贵”。

小姑娘很拘束,问一句说一句,说:“我姐夫是军人,我也想找个军人。”

她不时偷偷地看我,装模作样往外走,老毕夫妇急忙跟出去。片刻,老毕夫妇进来,惊喜地说:“没想到,小姑娘一眼就看中了你。”我说:“她年龄太小。”老毕说:“我还担心人家嫌你年龄大呢。”老毕妻子说:“人家不嫌你年龄大,你偷着乐吧。”老毕岳母说:“结婚时,找人把女方年龄改小几岁就行了。”

老毕夫妇出去,又把小姑娘领进来。小姑娘毫不掩饰内心喜悦,走到我身边,情不自禁地扯住了我的衣襟。我想起了小小王美兰,心里不由地一哆嗦。

小姑娘叫何秀萍,家住三八广场。天冷,她穿的单薄,带我到体育场她二姨家取暖。她二姨锱铢必较地算过我的年龄,不再和我搭话。我坐在那里没话找话,夸奖主人的君子兰。君子兰被誉为“绿色黄金”,名贵品种价值百万,小偷频频光顾。那姨夫遇到知音,把所有君子兰搬来,滔滔不绝地介绍心爱的植物。

何秀萍不高兴:“我让你们看他这个人,不是让他看你家君子兰。”她姨说:“年龄大点儿,个没有你高,其他没有毛病。”小姑娘说:“他年龄大我就叫她解放军叔叔,我还不喜欢找比我高的呢。”何秀萍姊妹九个她最小,单纯幼稚,长相可用俏丽形容。她在学校打篮球,身高比我高两厘米,年龄比我小一旬。

如果她不嫌弃我,还等什么?我俩约好,明晚六点钟在动物园门口见面。

第二天我提前赴约,被她迎面喝住:“你怎么才来?我不到六点就来了!你不知道我等你多难受吗?”她大吵大嚷,引得过路的人们都看着我俩。我伸出手表,她把手里的小包甩来甩去:“我不看,反正你应该再早一点来!”

我和她说不清楚,只好向她赔礼道歉,把她哄走了再说。我说:“我们结婚,首先得解决房子问题。”她说:“房子好解决,我去公司要。”我说:“你刚参加工作,单位不能给房子。”她说:“我让哥哥姐姐去借,保证不耽误咱俩结婚。”

我俩谈了一晚上谈不出名堂,她却兴奋异常,很有成就感。

分手前她说:“你明天到单位找我,我好好向我的同事们炫耀秀炫耀。”我哄了她半天,说:“现在让别人知道不合适。”总算把她说通了。

第二天我记取教训,提前半个多小时来到动物园门口。我和李绒花约会也一样,假装看科普画报。耳边“哗啦”一声响,吓了我一跳。我一回头,何秀萍手拿算盘,站在我身后,还是吵吵嚷嚷:“你真没看见我还是假装的?”

我朝他伸出手表,讨好地说:“我今天提前来了。”她脸对脸地审问我:“你今天下午干什么去啦?”原来,我送王干事家属去码头,被她姨夫看见了。

我到汽车站去送李干事家属,又被她看见了。她醋心大发,说:“你和我走对面,理都不理我,当时就把我气哭了。要不是同事在旁边,我就把你拖回来。那两个女的是你的什么人?”我怎么解释都没用,她委屈地说:“你和我不到二十四个小时就变心了。”我好不容易把她哄好,她一边走一边晃的算盘“哗啦啦”响:“明晚上你到我家,我姐姐、姐夫、哥哥、嫂子十几个人都在家,你千万别害怕,有我呢。”见我嗤之以鼻,她说:“这我就放心了。”她又问:“你回岛上几点钟开船?”我说:“早上七点。”她说:“九点走不行吗?我还得起大早送你。”我叹了口气:“你还是个小姑娘。”她毫不在意:“我二姐夫在派出所,把我年龄改成二十五岁。我还没看见我爸什么样呢,你再大我几岁,我更高兴。”

第二天晚上,我提前一个小时来到约会地点,这回看她怎么说。何秀萍早来了,藏在暗处。她在我身后突然紧紧地搂住我的脖子:“跟我回家吧。”

她身穿绿格子大衣,围脖雪白,脚穿高跟鞋,还描了眉,个子更高眼睛更大,更加单纯幼稚而有活力。她又嘱咐我:“我们全家人都来了,你别害怕。”

她家住日式小楼,在二楼。她在前面上楼梯,把我遮得头影不露。

何秀萍一一向我介绍她的家人,床上坐着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是她妈妈。他大哥四十多岁,戴眼镜,从他开始轮流问话,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舌战群儒”一一作答,他们疲于应答。何秀萍非常幸福得意,坐在我身边紧紧贴着我,亲昵地用手不住捏我的脖子。小小王美兰在集上遇到我,也是在身后亲昵地搂着我,用手捏我的脖子。小小王美兰是把我当成了哥哥,而何秀萍,一定把我当成她从未谋面的爸爸。她没出生,爸爸已经因公牺牲了。

从何家出来,她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你太厉害了,把我们全家人都镇住了。”我提出分手,转身走了。她满腔热情顿时消失,站在雪地上不知所措,在身后大声哭喊:“你的心怎么这么狠哪……明天我们还在老地方见面……”

我早上五点半起床,收拾好东西,到渤海饭店喝豆浆、吃油条。

还是那个“布娃娃”女服务员,给我端来一碗豆浆,几根油条。我搭讪:“看这碗边,和锯齿一样,能把嘴唇拉破。”“布娃娃”慢声细语:“那怕什么呀,你们不是钢铁的吗?”我一时语塞,“布娃娃”得意忘形,端起一摞碗,嘴里念着“立正——齐步走……”她乐极生悲,碰翻了一个老头子手里的豆浆碗。

碗掉在地上碎成几瓣,她又是擦又是换豆浆又是陪礼道歉。

老头子不为所动,大义凛然地来到意见台前,正襟危坐戴上眼镜,行刑一样端起笔,在“意见簿”上奋笔疾书。“布娃娃”马上老实了,可怜巴巴的样子真可怜。老头子写满了好几页纸,豆浆也不喝了,背起挎包扬长而去。

我赶忙起身,在“意见簿”上证明“布娃娃”的无辜,还把她好一番表扬。她眼泪汪汪地对我说:“哥,你赶紧带我走吧,我和你一块儿去当兵。”

我真想对她说:“我还不如把你带回家里过年了。”

船到大长山码头,人们带着东西挤在甲板上,双脚不离地,下船比上船更费事。谁的收音机里,播放电影《咱们的牛百岁》的插曲《双脚踏上幸福路》。

双脚能踏上码头也算幸福了。我随前面的人一寸寸地挪,总算踏上码头。

挤进一辆小车回到招待所,打开房间,“老窝”还没被人端掉。地上一堆烟灰如同火山灰,是惠达两个月前留下的。往事历历在目,个人问题和归宿问题仍无定局。乔干事无奈地告诉我:“要塞区机关已经定编,你还得回广鹿。”

我笑着说:“这样种事情我经历多回,已经变成了石敢当、九命猫、不死鸟、滚刀肉,到了天涯海角初衷不改,到了黄河不死心,撞了南墙不回头。”

乔干事说:“你是个有大志向的人,找到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你要一直奋斗下去,哪怕三十七、八岁再结婚。”我笑着说:“谢谢你为我放宽了两到三岁。”

他也笑了,这才告诉我:“我被批准到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深造。”我向他表示祝贺,说:“我说你能当上将军,绝不是空穴来风。”他把我送到码头,我们一路上谈了很多。上船之前,他说:“我期待在解放军文艺上拜读你的大作。”

我信誓旦旦:“你放心,我也期待有一天,看见你加入到将军行列。”

在交通船上,熟人们都对我的个人问题发表看法。他们的话千篇一律都是同样的话,只要人好,其他方面次要等等。就像为一个老病号服用常用药,早已经没了疗效。船到广鹿码头,卫科长和放映员一起先上船,他也回大连。他一改常态,对我说:“我希望你回广鹿,你别下船了,回家过完元旦再归队吧。”

李高手到军区开会,方华一个人坐船回大连保胎。她身穿肥大的罩衣,满脸妊娠斑,像个中年妇女。我买了苹果送给她,她不好意思地说:“谢谢”。

一路上我无微不至地照顾她,生怕有半点闪失。她家里人不知道她下岛,我雇了辆三轮车,把她轻轻地扶上去。我让车夫慢点蹬,我在旁边扶着。

到了家门口,我把她抱下车,她紧紧搂地住我的脖子,眼睛湿润,贴我耳朵说“谢谢你一路照顾。”我脸发烫,把她轻轻放到地上:“我们是战友。”

她说:“你太清高。”我说:“我现在见到你也紧张。”她叹了口气:“你的标准太高,用不用我帮忙?”我心口不一地说:“谢谢,我已经找了。”

我继续当招待所“助理”,为上下岛的人排忧解难。地面忽上忽下,我漂泊在生活的风浪中。钟保密员说:“董干事又下岛了?”我说:“我一直没走。”

第二天一早,我又到渤海饭店吃油条、喝豆浆。只要“布娃娃”愿意跟我走,春节我就把她领回家。我老熟人一样问她:“那天你被投诉,没事吧?”

她仍慢声细语:“可惜我忘了呀,你是谁呀,我多么让你失望啊。”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