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羊港河道取直工程,设计河面宽度三百米,加上两岸的河堤共五百米。在夏村段受影响最大的是三队,开挖后的河道从三队的中间穿过。三队有十六户人家要拆迁,土地比原来减少二百多亩,接任夏维良生产队长的夏维敏家,还有保管员夏有江家也在拆迁户之列。
根据维良到外地参观学习的做法,河道开挖后,本大队一部分区划也要重新调整,有的农户需分别安置到本大队的其他生产队,拆迁工作和拆迁户的安置均要在工程动工前就要做好。
维良召集全体大队干部先拿出拆迁安置方案。将十六户分别安置到除三队之外的其他五个生产队,土地少的生产队各安排两户,土地多的五队和六队各安排三户,剩余四户留在原来的三队,考虑到夏维敏是生产队长,夏有江是生产队保管员,大队统筹考虑将这两户留在原生产队。
接下来,夏维良又召开各生产队干部和拆迁户大会,布置拆迁工作,要求会后各生产队立即落实到位。拆迁户们纷纷找到大队,找夏维良,多数是不愿意离开三队。维良也理解拆迁户们的心情,夏村大队几乎都姓夏,在一个生产队住惯了,故土难离。哪家的盆大碗小,哪个人的脾气好坏,都熟。换到新地方去住,横竖不习惯。可是,大家都不走,还挤在三队,土地少了二百多亩,将来口粮是个大问题。这次他去外地参观时还听说一个消息,外省有的地方已经搞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若推广下来,将来的土地是要责任到户的。夏维良一想到这些,态度更坚决,一定要按照原方案实施。他把大队主任、会计、民兵营长、治保主任、妇女主任再次集中起来,分户包干做工作,直到做通为止。
这一招真的有效,拆迁搬家都有序推进。在工程动工之前,来得及的,就为拆迁户砌新房子;来不及的,就把各个生产队的队房腾下来,让拆迁户先住,等来年开春天气暖和了再砌新房。这是集体的力量,大家的智慧一旦发挥出来,有什么事做不了?有什么困难克服不掉?通过这次拆迁工作,夏维良更坚定了这个信念。
但在这次拆迁工作中,也有出乎夏维良意料的。大队考虑到夏有江是三队的保管员,特意安排把他家留在三队,可夏有江坚决要求离开三队,到别的生产队落户。
起先,夏维良有些狐疑,再仔细想一想,也属正常。离开三队也好,对夏有江来说也许是个解脱。
夏有江满心指望能在三队干出一番成绩,在各种活动中积极表现,想引起上级的重视,能让自己当上生产队长或大队干部,哪知他的计划全都落了空。
夏维良被提拔当大队主任时,夏有江就想当三队的队长,可是夏维良不推荐他,大队民兵营长夏有桥虽然推荐了,但是大队革委会多数人不同意,说他人品不好。在那年月,尽管人们有可能会做出一些过格的事,但真的要是缺德事做多了,也会成为众矢之的。
自己这几年的所作所为,三队人对他的指指戳戳,夏有江也一清二楚,他没有颜面去面对他的外围环境。偏偏屋漏又逢连夜雨,老婆刘扣美的肚子也不争气。三队人背地里都议论,说他坏事做多了遭报应。他在三队的确是一天也待不下去了,正好碰上这个难得的机会,只想赶紧离开。
有福没能当上兵,他极不情愿地来到石羊港河道取直工程的工地,跟随公社水利站的同志一起,主要负责夏村大队工程的测量和资料收集。
这次水利工程虽然是省里的工程项目,但夏村大队的工地就在夏村三队这一段。不过参战民工,一天三顿的吃饭问题,还是会由各个生产队统一解决。与往年到外地一样,每天大米饭也是不会少的,只是全体民工早出晚归,各回各的家,不需要用稻草打地铺,借住在工地附近居民家中。
冬天过去了,又迎来一个新的春天。随着石羊港取直工程的完成,河道从夏村穿过,无论是坏风水也好,不坏风水也好,夏村人不得不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
当夏维良把上一年拆迁户的善后工作全部处理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展开。夏村不是世外桃源,夏维良与全大队的社员一样,分得了属于自家的一份责任地——大女儿秀芳已出嫁,家中四口人分得了八亩四分地。
大队的事虽然没有过去繁杂,作为大队书记,维良总得过问。地里的体力活有福从未干过,也扛不起来,自家责任地里的农活,主要都落在巧凤和二女儿秀兰的头上,秀兰的未婚夫陈宗翰偶尔也过来帮忙。
看着夏维良的面子,石羊港水利工程结束后,水利站站长让有福继续留在公社水利站帮忙,不过这都是临时的。路边屋檐不是躲雨处,能在水利站长期待下去是相当困难的,有福也清楚这一点。
有福当兵的想法一直没有泯灭,在水利站的这段时间,他过几天就借瘸腿三婶做针线用的布尺子,量量自己有没有长个子。在有福心中,只有当兵,兴许才会有一线前途,至于他的同学又有不少人去参加高考复习班了,他想都不敢想。
与有福小学和初中都是同学的袁晓龙,是在公社中学读的高中,两次参加高考,都与录取分数线相差几分。他不甘心,再次进入县中的复习班,准备第三次迎接命运的挑战。作为袁显万最小的儿子,可以说他从胎里就背负着一生难以启齿的身份,过去连上大学的梦都不敢做的,如今国家政策变了,他怎么能不想抓住这个大好的机会?然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幸运者又能有几何,谁不想做凤毛?谁不想当麟角?
多年受歧视、被压抑,有形无形地鞭策着袁晓龙,激发了他埋藏在心底深处的动力,他复习功课如痴如醉,白天去复习班听课,夜里点着煤油灯背书解题,困了用冷水洗脸,瞌睡了用拳头捶头,天亮了满鼻孔都是黑灰,他又带着浑身的煤油味,走进新一天复习班的课堂。
天道酬勤,功夫是不会辜负有心人的。经过三次高考,袁晓龙终于考上了黄滨工业专科学校,那一年,全公社考上的也就他袁晓龙一个,他为他的老子,为他的全家争了一口气。
也是在这一年,有福再次报名参军,还是未能如愿,他继续在水利站干着他的临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