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的早晨,太阳光已经穿透了浅绿色的窗帘,袁晓龙躺在床上,已连续抽了三支香烟,仍没有起床的意思,当他再点上一支烟的时候,从窗帘缝中挤进卧室的光柱,已彻彻底底地被烟雾浸满,变成了烟柱。
袁晓龙虽然在市建材局上班,可仍住着市水泥厂的职工宿舍,这个一间半的小屋,总共才二十五六平方米,还是他与邓慧玲五年前结婚时的房子。一整间是客厅兼餐厅,半间是朝阳的一面,只有八九个平方,是他们的卧室。结婚时,这房屋内的墙壁被粉刷一新,白色的涂料涂了三遍,墙像雪一样白。自从袁晓龙开始在家中抽烟,雪白的墙被烟熏得已泛起了黄色,卧室门外的客厅和餐厅的墙,也褪去了白色的本真。
对于袁晓龙抽烟,起初邓慧玲还试图阻止,袁晓龙只听进了一半,上班到单位抽,下班到家不抽,后来袁晓龙在家中也抽上了,邓慧玲也懒得管了。
这一夜,邓慧玲又没有回来。结婚五年,邓慧玲一直没有怀上孩子,在邓慧玲的小姨金曼琼的督促下,袁晓龙与邓慧玲去本市的医院查过,也到外地去找过专家,结论都是邓慧玲的问题,是输卵管堵塞引起的。
邓慧玲的长相和身材没有任何挑剔,在中学、在卫校都被视为校花,到了工厂也是一枝独秀,不化妆也会让许多女人望尘莫及。走在大街上,男人们总喜欢朝她多望几眼。在水泥厂的医务室,也有那么一些男工,没病装头疼,为的是多看几眼邓慧玲。这都不奇怪,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模样归模样,生不下孩子,始终是邓慧玲心头的一块大石。不过,医生说,输卵管方面的问题还是可以治疗的,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星期天到了,小姨金曼琼正好有空,邓慧玲昨晚上就去小姨家,又让小姨帮她一起寻医问药了。
生孩子对于袁晓龙与邓慧玲来讲,固然是人生的大事,但也急不了,即使邓慧玲医治好了,还有一个十月怀胎的过程。袁晓龙的当务之急,是寻思自己今后的路该怎么走,黄滨市政府已发文部署,对相关部门进行改革,建材局、化工局、物资局等部门面临着被撤销,市水泥厂也将进行改制,何去何从,袁晓龙一时没想明白。
去向是有的,建材局的相关职能划入市经贸委和市安监局,人员随之转移,少数去不了的,还可以进入由市建材局与市物资局、化工局三部门共同组建的改革办公室。袁晓龙所在的市建材局安全技术科应划归市安监局,正科长自然而然是要去安监局的,袁晓龙是副科长可选择去市安监局,也可以选择去三部门改革办公室,无论选择去哪里,其级别与待遇是不变的。
按照市政府划定的去向,袁晓龙哪儿也不想去,他想借此机会,履行两年前在夏村老家说过的话,兑现与表侄陈宗林的承诺。
想到这里,袁晓龙掐灭了烟屁股,爬了起来,他拉开窗帘,打开窗扇,让屋内的烟气散尽,深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吐了出去,又深吸了一口,再吐出去……在吸与吐之间,袁晓龙的思绪像脱缰的奔马:人活在天地间,如果没理想、没抱负、没使命、没担当、没情怀,那又与一堆肉活着有什么区别?当初拼了命读书又有什么用呢?袁晓龙仿佛已对自己的未来做出了安排。
又是一个星期开始了。早上一上班,袁晓龙就忙着相关资料的整理,建材局快要被撤销,相关档案资料还是要随着职能一起转移的,全局人这段时间都干这样的活。至于这资料到底有多大的作用,袁晓龙也说不清。
自从局长郭海清退休后,因为建材局将被撤销,市里没有给建材局配备局长,由副局长丁启胜主持工作,还有杜副局长和季副局长,他们都在原来的位置上没动,局里不少人为杜副局长未能上一个台阶感到叹惜。
不过,随着撤销建材局实施方案很快到位,坊间已经有了传言,丁启胜将调到市经贸委任副主任,杜副局长将调到市安监局任纪检组组长,季副局长将去三部门改革办公室任副主任。
建材局在没撤销之前,袁晓龙想找一下丁启胜,丁启胜还是局里的准一把手,他找丁启胜是为了自己的事。袁晓龙装成路过局长们办公所在的三楼,瞟了一下局长室的门,发现三位领导的门都开着。袁晓龙清楚,领导办公室的门关着,这是领导正有事,要是领导办公室的门敞着,就意味着领导没有什么事。
他要去丁启胜的办公室,必须经过杜副局长和季副局长的门前,要是在以往,袁晓龙起码得等一会儿,等其他两位领导的门关上了,才会悄悄地走向丁启胜的办公室。但现在,袁晓龙管不了那么多了,他迈开步子从杜副局长和季副局长门前走过,也不再去留意他路过时杜副局长、季副局长诧异的神态,他像勇士一样,径直走进了丁启胜的办公室。
“唷,晓龙来啦。”丁启胜示意袁晓龙坐下。
袁晓龙顺手关上门,在丁启胜办公桌前右侧的沙发上坐了下来。
“资料整理得怎么样啦?”丁启胜接着又问道。
袁晓龙如实回答道:“正在整理,大头已落地了,再扫扫尾。”
“建材局虽然即将被撤销,但档案不能丢,今后都是历史,要有案可稽。”
袁晓龙点点头。
“今天我想与丁局长谈谈我个人的去向问题。”
“这个不用你操心,分流方案正在拿,去安监局的可能性大一点。”
“我不想去安监局。”
“去改革办没什么意思。”
“改革办我也不想去。”
“要不,随我去经贸委?”丁启胜显然没有理会袁晓龙的意思,还无意中透露了自己的去向。
“我想下海。”
“还不死心啊?你前几年打报告,局里没同意,那主要还是我的意见。再说了,就是当时同意你下海,你妻子小邓那一关也是过不了。”
“这次我已下定决心,她同不同意,我都得下。”袁晓龙的语气很坚定。
“好好的机关单位不干,不怕被人笑话?”
“有人不理解这是正常的事,我不在乎,我的性格不适合在机关里干,工作干不好才被人笑话呢。”尽管袁晓龙是丁启胜一手培养起来的,可他当着有知遇之恩领导的面,还不敢说出真心话,只能委婉地说成性格不适合。
见袁晓龙的态度如此坚定,丁启胜便问:“下海了,你打算干什么呢?”
“我打算先去苏南,到我同学那里打工,等我打工有了积累,再回我的老家创业。”
袁晓龙对自己下海干什么,显然没有成熟的思考,丁启胜听后,没再追问什么,他让袁晓龙先去忙。
两天后,丁启胜把袁晓龙叫到自己的办公室,与袁晓龙交流了这两天他的思考和想法。
丁启胜对袁晓龙说:“前天,你与我谈了想要去苏南的事,勇气可嘉,可在我看来,你即使去了苏南也是一个未知数,辞去了公职,去冒这个险,不值得,那还不如继续待在机关里。”
袁晓龙直摇头。
丁启胜接着说:“市水泥厂即将进行改制,会由国有改为民营,谁要想去接这个盘,得有两千万的资本,估计你弄不了。你真的下海,辞掉了公职,可以将水泥厂的运输队接过手来,投入十来万,就能运作了,省得去苏南。”
袁晓龙点点头。
丁启胜最后说:“人各有志,既然你选择了下海创业,我作为你的引路人,目前还是你的领导,我只能给你这些建议,供你参考。”
丁启胜的分析与启发,袁晓龙终于明白,姜还是老的辣,光有理想,光有志气,没有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同做梦与空想没有什么两样。
就此,袁晓龙迈出了下海创业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