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鸿凌的头像

周鸿凌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2/20
分享
《抬头看彩虹》连载

第二十五章

有福和爱红回到家中,天已经黑透了。电灯光下,儿子已认不出他们夫妻俩了,站在奶奶身旁光是发愣。维良关掉了黑白电视,朝着孙子喊:“守彤,怎么不叫你爸妈?”

巧凤顺手将孙子朝前推了推:“快叫啊,三年了,都认不出了。”

守彤从噘着的两片小嘴唇间挤出了声:“爸,妈。”爱红想抱一下儿子,可守彤马上避开,就又站到了奶奶的身后。

儿子已上二年级了,在夏村小学上的。这三年,有福和爱红都是通过寄信和父母联系,儿子守彤偶尔也会在信纸的边上歪歪斜斜地写上“爸爸好,妈妈辛苦了”之类的话。每次看到,爱红总是沉默好几天,感到有愧于为人父母。尽管中途父母也给他们寄过一回儿子的照片,但那只会更增加他们对儿子的思念之情。眼前,儿子对他们这么认生,爱红的泪水顿时夺眶而出。人哪,抛家舍子,奔波在外,为的什么?不就是让家人的日子过得更好一些吗?可这么做,往往又失去了应有的亲情,搁在谁的头上,都会像爱红一样伤感的。

有福的眼泪也噙在眼眶里,随时就要滚落下来,但他不想在儿子面前失去男子汉的形象,便仰起头,望向屋顶道:“会不会再停电啊?”

“不会的,这两年基本上没停过电。”维良在一边回答着有福。

巧凤也连忙走向灶屋,招呼着全家人准备吃晚饭。一会儿巧凤便从灶屋里端来了馒头、年团和水糕:“你们好几年没吃上家里蒸的馒头了,今年你们回来,你爸多弄了不少,蒸了一大笆斗。”

每年一到腊月,夏村人就开始忙年。无论是钱多钱少,大人们即使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总要扯几尺布给孩子们做件新衣服,一般的到集市上就能置办好,好一点的就乘车或跟船到县城去扯。家家户户还要忙着蒸馒头,还有蒸年团、水糕之类的茶食。有福和爱红在北方生活过几年,他们清楚夏村人说的馒头与北方人说的馒头是有区别的。夏村人称的馒头,北方人叫包子;北方人说的馒头,在夏村这里叫长发。没有人具体解释过这“长发”是什么意思,但有福心里头想过,大概就是长久发财的意思吧,反正是过年了,人们说些恭喜的话,做些发财的事,也是对来年的一个寄托。夏村人口中的年团,就是汤团,是把糯米屑子或高粱屑子用开水和匀揣熟,包入馅,再将包上馅的团坯滚上团衣——团衣是淘好的糯米沥干的——放在笼上蒸熟,就是年团了,估计也喻示着“年年团圆”,反正就是类似的意思。还有水糕,就是米面经发酵后,放入蒸笼蒸出的米糕,至于说为什么叫水糕不叫米糕,就再明了不过了。过去夏村人一出行就要动船,水糕水糕,水涨船高嘛。

到了腊月二十以后,妇女们忙着做馒头馅、年团馅。馒头馅一般用萝卜、马苋菜做,有钱买肉的就多放点肉,没钱的就少放点。即使没有肉,多放些葱姜,馅也是有滋有味的。年团馅正常是将红豆蒸熟,再碾成豆沙,放糖即可。原先那年月,乡下人买不到糖,就用糖精代替。而男人们则是排队等蒸笼。蒸笼是木板制的,叫板笼,分四层,加上蒸笼盖子共五层。还是夏维良当生产队长时,队里集体办起来的家当,夏村人一直用着。一到这当口,这板笼是闲不下来的,挨家挨户轮流一次。等排到自家时,男人们会提前大半天发面,蒸笼一到,全家老少忙得热热闹闹,有揉面的,有包馒头、包年团的。大人忙不过来时,小孩子也得帮忙为蒸锅烧火。有人家蒸两板笼的,也有蒸三四笼的,还有蒸七八笼的。待蒸出的馒头、年团、长发、水糕在冷风里凉透后,放入笆斗,一直吃到正月底。维良家每年至少要蒸上三笆斗,现在的日子比十几年前好得多,各家各户蒸馒头不在乎蒸多蒸少了,图的是馒头的质量。

“这萝卜馒头里的肉比萝卜还多。”有福将一个馒头嚼了一半,朝着父母道,又转过脸望了望守彤,“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吃馒头时,从开始就睁圆眼睛找,找到最后也找不到一个肉丁。”

维良道:“跟孩子讲历史呢?我在彤彤这么大的时候,过年连个馒头的影子都没见过呢。”

有福说:“现在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老百姓的日子普遍都好了。”

“所以要知足,现在日子跟过去比是天天过年,有的人是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就骂娘,不知足啊。”维良虽然快七十了,可他关心着外面的形势。

有福说:“现在老百姓的日子才算温饱,发展下去,家家户户是要达小康的。”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直默不作声的彤彤突然冒了一句。

有福和爱红都有些惊异,爱红摸了摸儿子的头,“跟谁学的?”

“电视里说的。”守彤不再认生了。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