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鸿凌的头像

周鸿凌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3/22
分享
《抬头看彩虹》连载

第四十三章

要启动项目,首先得注册公司,注册公司的名称叫什么,总得好听一些。夏村虽然偏僻,但夏村人办事情,尤其是办正经事,讲究的程度不一定比城里人差,遇到婚丧嫁娶、盖房起名这些大事,得图个吉祥。

二十岁就当村治保主任的方庆尧,至今还是治保主任,只是兼了个民兵营长,是村委会的元老,他自告奋勇担此重任,特地到县城一条老街上,花了二百块钱,找到一家挂着黄字招牌的起名公司。方庆尧捧着写着“金石”的红纸条,回到村部说:“那位起名的,没有掐八字,是从什么荀子的文章里选出来的。”

村主任夏守富去年刚从部队退伍,当村主任时间不长,对方庆尧这个老同志迂腐的做法有些不屑,他笑了笑:“你家孙子起名,才跑那地方去掐八字呢。”

晓龙倒是没在意这些,他说道:“公司名称就是一个称呼,与我们每个人有个名字一样,是让人好叫的,随便叫什么。既然庆尧叔费这么大的心,把两千多年前荀子的说法都捧回来了,就叫金石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吧。”

可当到了工商局时,“金石”这个名称被人注册过了。

村主任夏守富戏谑方庆尧:“烦你老人家再跑趟县城,把二百块钱要回来。”弄得快六十的方庆尧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

陈宗林只好打了圆场:“算了吧,什么金石银石的,也不要寻子寻孙了,晓龙叔回石羊港老家来创业,我看就叫龙石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吧,比那荀子说得靠谱,既现实又接地气。”

此时,袁晓龙笑了笑说道:“龙石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蛮好。”

在袁晓龙的心中,让夏村富起来是最大的愿望,至于公司叫什么名称,他根本没当一回事。

混凝土加工站建设动工前,陈宗林找到袁晓龙:“晓龙叔,在我们夏村历史上从没成立过公司,这次搞这个公司经官动府,又是征地,又是环评安评的,我看趁混凝土加工站动工这个机会,把乡里的书记、乡长们请来,搞一个龙石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剪彩仪式,也涨涨我们夏村的气氛。”

陈宗林说的涨涨气氛,袁晓龙明白,也就是造造声势,显摆显摆。在夏村这个除了与田地打交道,就是外出打工的角落里,这么做一下,理所当然。可晓龙摇了摇头:“我们搞乡村经济建设,离不开上面的支持,但现在这么弄不是时候。”

“那就再等一等?”陈宗林顺着晓龙叔的意思问道。

“是的,等我们把混凝土加工站建成了,有了利润,等搞下一个项目时,再热闹热闹,现在我们的钱都是从银行贷来的,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若是搞剪彩仪式,起码得给来的客人每人一份纪念品吧,这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听人说过,南方有家公司开业,剪彩台上的剪刀都是纯金铸的,剪彩后请客人带走,作为纪念,这剪彩要是考究起来,也是个无底洞啊。”

陈宗林惊愕地伸了伸舌头。

见着陈宗林滑稽的表情,袁晓龙淡淡一笑:“当然啰,我们搞不了南方人搞的那排场。”

陈宗林便不再提及这事了,他理解晓龙叔,晓龙叔是个实实在在干事的人,不喜欢花拳绣腿。

不过,在开工的那天,袁晓龙也不是一点仪式没搞,他让侄儿长顺买来了鞭炮,在工地上轰轰烈烈地响了一番。又到老弯地河湾边维聪三叔、瘸腿三婶,以及自己父亲的墓前,烧了纸上了香。

简朴的开工仪式,或许袁晓龙心中已默默地向夏村的父老乡亲,向维聪三叔、瘸腿三婶,向自己的父亲,许下了心愿,坚定了他一往无前的信念,干好夏村的先辈们从没有干过的事。

今年的夏天,不是一般的炎热,石羊港河岸边的柳树耷拉着软绵绵的叶子,知了也凑热闹似的,叫得热火朝天,混凝土加工站的建设也热气腾腾,虽然只有两个多月的建设期,袁晓龙几乎没有离过工地,他吃在工地,住在自家在夏村的祖屋,太阳把他那原本的细皮嫩肉,晒得像是非洲大陆的来客一样。

晓龙这么做,多数夏村人是佩服的,夏村上了年纪的人都说,晓龙这是想让夏村咸鱼翻身。晓龙的老母亲也舍不得儿子,心疼晓龙回夏村来遭这番罪,老母亲八十多了,虽然眼有点花,可耳朵一点不背,在村子里也听到了不少杂七杂八的话。那次,晓龙的老母亲拿着蒲扇,准备去村口大榆树下乘凉,五组村口的大榆树有一百多岁了,树冠很大,夏天里,老人和妇女们喜欢在树下乘凉,晓龙的母亲也喜欢去那里,都习惯了。远远地,晓龙的老母亲就听见树下的人在议论,夏有江的老婆刘扣美的嗓门有点大:“袁家小儿子,大概是犯了什么错误,要不然,怎么会放着国家干部不做,从城里回农村……”刘扣美的话有点尖酸,也带出一些刻薄的意味。在她心目中,袁晓龙已不是国家干部,对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帮衬了。她估计,今后不会再有为儿子办户口、办入学那样的事求袁晓龙,所以也无需对袁晓龙那么谦卑与尊重了。

听了这样的话,晓龙的母亲停住了脚,没再去乘凉。老人家把蒲扇背在身后,像吃了败仗似的回了家,待晓龙晚上从工地上回来,便问:“龙啊,你与妈妈说实话,你是不是犯了什么错误?”

晓龙说:“没有的事。”

母亲板着脸:“那你为什么放着铁饭碗不端?跑回夏村来让人笑话。”

晓龙笑了笑:“谁笑话就让他笑话好了。妈妈,你放心,儿子不会为你丢脸的。”

老母亲见儿子说得很坚定,望着儿子黝黑的脸庞,一半是舍不得,另一半则是将信将疑。

哥哥大相自打晓龙承租市水泥厂的运输队,就有点想不通,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做了干部,说放弃就放弃了,一直没好意思开口问晓龙,现在居然还跑回夏村来,让人看笑话。听母亲说了村上人的议论,也怀疑弟弟晓龙是不是真的犯了什么错,他换了个法子问晓龙:“将来能不能再回到单位上,当不了科长,做个办事员总会行的吧?”

晓龙态度鲜明地告诉哥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精彩,我已选择了回夏村创业,是自己要走的路,是自己要发的光,又何必因为别人的三言两语,来熄灭自己人生的灯呢。”

此时的袁晓龙,一门心思是将混凝土加工站建成,早点投入运营,哪里有时间去顾及和理会这些闲言杂语。连邓慧玲生孩子时,晓龙也没来得及赶回黄滨。好在邓慧玲在医院工作,又有自己的母亲和小姨照应,才没出什么岔子。当他急急忙忙赶到医院,想对慧玲说几句安慰的话,当班护士、也是慧玲的同事,给了他当头一棒:“有你这么不负责任的吗?配得上当丈夫,配得上当爹的吗?”

袁晓龙黑乎乎的脸庞上,显出来的是二十四分的愧意。慧玲反倒心疼起晓龙来,慧玲看着黑不溜秋的晓龙抱着白白胖胖的儿子,眼中先是噙满了泪水,继而又笑了:“你们父子俩倒是怪配嘞,一黑一白,那么分明。”

这话,听起来平平淡淡,晓龙却听出了意味,他听出了妻子对自己返乡创业的理解,听出了妻子对自己吃辛受苦的安慰,也听出了慧玲对自己从未直接表述过的浓情蜜意。

混凝土加工站是在九月完工的,加工站招的第一批工人是清一色的夏村人。混凝土加工站运营后,袁晓龙又通过“招商”的途径,增加了三台商砼搅拌运输车、一台混凝土泵车,纳入侄子袁长顺管理的车队,既省下了二百多万的支出,又使混凝土加工站的商用混凝土源源不断地向外运送,目的地是黄滨市房地产开发的建设工地。

万事开头难,对于袁晓龙来说,虽已有了承租车队的开头,但他在夏村的梦却是刚刚起步。好的开头,鼓舞的是士气,增强的是信心。陈宗林和村委会的全体成员,虽然不知道混凝土加工站能不能挣到钱,但他们从混凝土加工站日夜加班热火朝天的那股子劲中看到了未来。不得不佩服袁晓龙的精神,相信袁晓龙一定会给夏村带来更大的希望。

好消息是,仅经营了三个月,年底一盘底,账上就有了二百三十万的流动资金。袁晓龙问财务科长:“现在算下来,每个月的流动资金需多少?”财务科长说:“八十万左右。”

袁晓龙长舒一口气,心中也有了底。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