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拼八凑,总算凑全了十一万的承租金,袁晓龙终于让车队开了张。
说是车队,其实也就三辆车,两辆罐装车,一辆普通货车,袁晓龙让哥哥袁大相将儿子长顺从苏南召回,不仅侄儿自己回来了,还带来了两个与自己一起考了B类驾驶证的夏村人,一个是治保主任方庆尧的小儿子,另一个是夏维敏的大孙子。三辆车配的驾驶员都是夏村的,袁晓龙这回可算是为夏村人办了一件实事,而且是独立自主的,没有借助其他外力。
车队虽小,袁晓龙没有当成小事办,他既是队长,也是调度,既联系业务,也兼任财会,除了车辆驾驶,余下的一切事务都亲自操办。
他成天电话不断,马不停蹄,好像统兵千万布大阵似的,比起过去,他干得充实,忙得有信心。
同事、同学,还有夏村人,许多人对他放弃了国家干部铁饭碗这件事都抱着怀疑态度,但袁晓龙已顾不得那么多了。他坚信,人生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后的坚持,不后悔走下去就是对的。他只在乎自己眼中的自己,而不在乎别人眼中的自己了。
按照丈母娘的吩咐,为了不让妻子慧玲上下班骑自行车,晓龙在市中医院旁边的棚户区里租了两间房子,既是宿舍,也是办公室。室虽陋,却馨香浓郁,它让家庭和事业串在一块,交融在一起,让这对结婚前没能花前月下,结婚后又各自忙碌的夫妇,有更充裕的时间抚爱彼此,有更充盈的机会琴瑟和鸣,弥补那过往的缺失。
车队运作了半年多,袁晓龙就还清了所有的债务。
装运水泥的业务量日渐增加,侄儿长顺建议叔叔:“小叔,能不能再买两辆槽罐车,三辆车已经运不过来了。”
袁晓龙先是摇头,后又点点头:“车是要买的,不过我们要让更多的夏村人参与到我们的队伍中来,那不只是再买两辆车的问题。”
侄儿哪里知道袁晓龙的心路,袁晓龙只是把车辆运输作为下海创业的起步与尝试,他不单单是要在夏村启用几个会开车的人,他心中装着更大的目标。
在做了将近一年的水泥运输业务中,袁晓龙敏锐地觉察到,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兴起,加上黄滨基础设施建设的风起云涌,商用混凝土的市场渐渐火了起来,袁晓龙看准的正是这个市场。他似乎找到了契机,打算马上回一次夏村。
三年前的交流,让这个处在偏僻村庄的支书陈宗林燃起一丝希望。他想通过与袁晓龙的联手,搞出个产业来,能改变一下夏村的面貌,让夏村真正富起来,以免村上的青壮年全跑光了,仅剩些老弱病残。后来他一直没见晓龙叔回夏村,估计晓龙叔有什么难处,也没好意思再追问这件事。
这回晓龙回夏村,是有了点底气的。一来他无官一身轻,辞去了公职已无任何挂碍,回乡搞产业,不至于被其他事情给绊扯住;二来他已初步积累了经商办实体的经验,不至于真的搞起产业来什么也不懂;三来他已有了回乡办产业的初步计划。
陈宗林在夏村的村部迎来了袁晓龙。他还招来了村主任、村会计、妇联主任和治保主任。
陈宗林首先讲了话,也算是欢迎辞:“晓龙叔是我们夏村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又在市里机关工作多年,他有一个愿望,就是想通过自己和我们的努力,彻底改变我们夏村的面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村民虽然分得了田,搞了副业,家家也都换上了瓦房,说起过日子来,是吃粮不愁,也有肉吃,但是要是谈起村民口袋里的钱,那叫一个囊中羞涩,要过高质量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还有很大的距离。现在村上的青壮年都跑出去打工,出去打工的日子也不好过,孩子在家,老人在家,无法照应,天天牵挂。三年前,我与晓龙叔谈了村里的这些情况,晓龙叔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辞去公职,放下包袱,与我们一起来共同改变我们夏村人的命运。下面请晓龙叔给我们大家说说。”
袁晓龙望向在座的各位,说道:“我袁晓龙是喝着石羊港的水长大的,虽然读书离开了夏村,但夏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从没忘掉。现在我辞掉了公职,就是要放开手脚来与乡亲们一起努力,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有质量,有品位,实现我们夏村的小康。”
袁晓龙这番简短而富有磁性的讲话赢得了在场几位村干部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袁晓龙就将自己对夏村未来发展的初步构想,与陈宗林及村委会成员进行了沟通交流。
第一步,在夏村老弯地东侧建一个商用混凝土加工站;第二步,在商用混凝土加工站的基础上,建成新型材料加工企业;第三步,发展特色农业,形成农工贸一体化格局。
袁晓龙解释道:“首先要做的是成立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有了这个平台作为基础,建一个商用混凝土加工站。因为建混凝土加工站,投入少,市场广阔,加上我们夏村水路、陆路交通也很方便,建成后,我们把它作为夏村未来发展的敲门砖。建新材料加工企业,是发挥我的技术专长,这要在商用混凝土加工站获取大量利润的基础上才能建。发展特色农业,是利用我们夏村自身土地和部分村民从事养殖的优势,可以是立体养殖,也可以是生态养殖……这第一步,肯定要先搞起来,这是基础。第二步、第三步可以分期进行,也可以并列进行……我们每一步目标的实现,都会是一个努力拼搏与奋斗的过程,会遇到重重困难,但只要我们心里真正装着乡亲们,全村上下齐心协力,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
作为村支书,陈宗林早就有让夏村发展富庶起来的热情和愿望,听了袁晓龙的介绍,不得不佩服晓龙叔是见过大世面的,发展的思路清晰,切合夏村实际,没有一点虚头。其他几位村干部也连连点头,称道说好。
袁晓龙侧过身子,征求了一下陈宗林的意见后说:“这才是一个初步设想,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根据国家政策和夏村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完善,请大家先思考,盼望大家有更好的思路和建议。一旦村委会确定了,我就和大家一起,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