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龙石公司是在去年四月下旬的一天上午,可以说是前往应聘的。那天,我按导航,先走高架,再绕上国道,后弯进省道,又开了一段乡村道路。村口的转盘,花草繁茂,转盘中央的山石上赫然刻印着“夏村”两个红色大字,这便是临石县沿港乡夏村,龙石公司就坐落在这个村里。乡村的道路很宽,比省道窄不了多少,路名也有些特别,蓝底白字的路牌上,标着的是“圆梦路”。在圆梦路上开了约莫两公里,便到了龙石公司。
大门口左侧是公司的门牌——由大理石砌成的巨幅牌面上,“龙石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几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古朴遒劲,是本市著名书法家所题。右侧就是门卫室。
我把车子驶到靠近大门的右侧,轻按了一下喇叭,想直接进去,伸缩门却纹丝未动。
一个六十岁上下的人出了门卫室的小门——这人个头儿不高,脸颊清瘦,动作倒是麻利,摇着里八字步走到我的车旁,问:“找谁的?”他看上去有些不愉快,估计是我按了喇叭,显得不太礼貌所致。
“对不起,我是来找袁总的。”我意识到按喇叭的不妥。
“找袁总?约过吗?”“里八字”没有开门的意思,“你将车子开到旁边去,不要挡在大门口。”这人脸是沉着的,说话的速度比正常人快三分,一看就是个急脾气。
我拿“里八字”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好将车挪到路边,下车给袁总打电话,说了被拦在门外的情况。袁总说,让门口老夏接一下电话——袁总说的老夏,就是这个“里八字”。
老夏接完电话,不太情愿地说:“我领你人进去,车子不能进。”
老夏还是摇晃着迈着里八字,走在前面。他穿的旧军装裤不太合身,裤管有点肥,一甩一甩的,像拖把一样有节奏地晃荡着。
我憋着不敢出声,刚才的不愉快全然忘了。
老夏把我领进公司会议室隔壁的一间办公室,声音好像比刚刚在门口时低了几分:“袁总正在会议室开会,你就在这里等。”说完又拖着一裤脚子回了门卫室。
其实,我不认识袁总,他与我前同事老卫二十年前是同事。我听老卫介绍过,袁总当年大专毕业,学的是理工科硅酸盐专业,在机关待了十几年,已是副科长,却不顾局里再三挽留,不顾家人强烈反对,辞掉公职,下海创业——先是给水泥厂跑运输,后来又建了混凝土加工站。现在的龙石公司是在混凝土加工站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当年的袁科长经过打拼,现在成了袁老板。
我工作了三十多年,乍一退下来,无所事事,总觉得日子枯燥无味,极不适应。龙石公司需要一个有点文字功底的人,能为公司写写材料。老卫对我说:“你能胜任这项工作。”便拨通了电话,向袁总推荐了我。
也许因为老卫与袁总是多年的朋友,也许因为我与袁总同样有在机关工作过的经历,也许因为我的年岁稍大了些,和我见面后,没有更多交流,袁总便爽快地同意我假期之后来上班。岗位归在公司综合部。发挥余力也好,总算又有事做了。
为此,我还精心准备了一番——先去时尚造型工作室理了发,又在衣橱里找了件最值钱的长袖衬衫,备着明天早上穿。
第二天,我早早就起床,用啫喱水给脑门上稀疏的头发定了定型,准备了一个看上去还算顺眼的公文包——是自己过去没舍得用的。其实只是充充门面、装装样子,若不是重要场合或者某种礼仪需要,平时是没有必要穿的。
包里也没什么东西,放了一只淡蓝色的口罩,还有一盒烟,有备无患。俗话说,烟搭桥、酒引路。
袁总说,公司的员工上午八点上班,下午五点下班,公司提供午餐。我早上七点半不到就赶到公司。第一天上班,要给公司的人,尤其是袁总,留下一个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