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鸿凌的头像

周鸿凌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3/29
分享
《抬头看彩虹》连载

第四十七章

时代不负奋斗者。袁晓龙回乡创业也赶上了好时候,在修好了贯通夏村东西的寻梦路之后,侄子长顺劝晓龙:“叔叔,村上的水泥路修好了,混凝土加工站每天都盈利,买一辆轿车吧,出去谈生意有面子,也方便你在黄滨与夏村间的来回。”

“长顺哪,眼下我们的龙石公司,才有这么一个混凝土加工站,只能有不到二十个村民在加工站上班,多数村民要去城里打工,还是先买一辆中巴车吧,让村民们先方便起来。”

“二叔,咱给村上修了水泥路,已经给夏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也该方便自己了。”长顺与晓龙显然没有站在一个层面上思考问题。

“还是先买一辆中巴吧。”袁晓龙的态度很是坚决。

作为混凝土加工站的自备车,中巴车买回后,逢单日开县城,逢双日开黄滨市区,夏村的村民们扩大了活动半径,进县城做活,到黄滨打工,不需要再绕到集镇上去转车等车了,甭提多方便了,村民们高兴,晓龙的心里也踏实多了。

方庆尧虽已不再担任村干部了,可他看到了夏村的巨大变化,也吐露了肺腑之言,他拉着晓龙的手:“袁总啊,你是我们夏村的福星呐,办了厂,修了路,还解决了大家出行难的问题,我大儿子大儿媳现在能一起去黄滨打工,收入比原来涨了一半还多,还能经常回来照看孩子。”

晓龙笑着说:“村里的发展规划你是知道的,用不了几年,让夏村的人打工不出村就能获得跟进城一样的收入,那才是我们想要的目标。”

“大伙儿信你!”方庆尧举出了大拇指,对晓龙的夸赞是由衷的,他坚信晓龙有说到做到的决心和韧性。

陈宗林的哥哥陈宗翰,承包着第六村民小组二百亩地,搞蘑菇养殖,白茫茫的大棚,与第五村民小组两家养鱼、养蟹的池塘连在一起,望上去一大片空间。袁晓龙看出了商机,他找到了陈宗林:“宗林啊,宗翰那二百亩的蘑菇地,还有五组的一百多亩池塘,将近四百亩都连成一片,那么大的空间,不利用起来怪可惜的。”

“怎么用呢?晓龙叔,你有什么想法,我们村上全力支持。”

“我们一起来好好地筹划筹划。”

就这样,龙石公司光养产业园建成了,利用蘑菇大棚和养殖池塘水域的空间,由龙石公司参股,招引了黄滨发电公司的资金和技术,建起的光伏发电基地,每年的发电量达20兆瓦。几百亩的光伏板,在夏村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光伏板下养鱼、养蟹、养虾、养黄鳝,丝毫不影响光照发电。陈宗翰也从开始养殖蘑菇,逐步转为养殖木耳,木耳的卖价比蘑菇高多了,效益翻了好几倍。

在村党支部、村民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经过几年的奋斗,龙石公司的规模逐步扩大,夏村已初步形成了农工商一体的新格局。

当然,乡政府的大力扶持也是功不可没的,虽然袁晓龙有些倔,项目上马开工从不请乡领导,但乡里的领导是经常登门服务、现场办公的。龙石公司光养产业园建设期间,沿港乡乡长傅康民带着一班人马在龙石公司坐镇了好几天,傅康民对袁晓龙回乡创业、带领夏村民共同致富的行为大为赞赏:“袁总,当年能辞掉机关的工作回到老家来,该要多大的勇气啊?”

袁晓龙略微一笑:“人各有志,我性格内向,不适合在机关里,回家乡来,能用我学得的知识和工作的经验为乡亲们造点福,也算是我的夙愿。”

傅乡长并不完全认同袁晓龙对自己的评价:“人们常说,内向人善于思考,外向人善于行动,我看袁总既会思考,也会行动。有了好的思路不付诸实施是空想,想不出好的办法与措施就去行动那是盲动,你可既没空想也没盲动。”

乡长这么说,袁晓龙觉得也有点像自己,心安理得,嘴上仍说着:“我的性格偏于内向,不善于与人打交道。”

在家乡办实业十来年了,袁晓龙连沿港乡政府的门朝东还是朝西都不知道,他对此也向傅乡长道了歉。傅乡长显得非常大度,“有需要乡里协调的事情,由宗林支书一马当先,我们作为一级政府,主动上门服务也是当仁不让的,袁总你省下这些心思,多谋划夏村更大的发展,乡里得感谢你,夏村的村民也得感谢你。”

或许是晓龙过去在机关里待腻了,他不想抛头露面,也不愿去摸政府的门,可在家乡创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事,起码在沿港乡是惊天动地的,乡里的干部主动上门服务,为龙石公司排忧解难,晓龙也由衷地感激。他的辛苦付出,办实业造福乡村,既是夏村村民的向往,也与政策高度契合,袁晓龙深觉自己的汗水没有白流。

寻梦路和创富路修好后,乡政府就组织全乡十六个村的所有村干部到夏村来参观学习,上百号人云集夏村,场面比当年夏维良带领社员粮食上纲要、公社在夏村开现场会气派多了。

走在夏村的路上,傅乡长当着参观人的面拍着袁晓龙的胳膊,动情地说:“袁总啊,当年你上混凝土加工项目,后来又上光养产业园项目,都没让我们来参加开工仪式,今天,我们把大伙儿聚到夏村,为龙石公司补上这一彩。”

袁晓龙略显愧意:“我和宗林支书,还有村里的同志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等我们做出一些实际工作后,再向乡政府和领导们汇报。”

傅乡长接着说道:“我没有想要来为项目剪彩的意思,我是打心眼里佩服,佩服你真心实意为村民干出了一番实事,为夏村,为我们沿港乡抹上了浓墨重彩。”

“我是喝着石羊港水长大的,能为父老乡亲做出一点实事,是三生有幸。”袁晓龙的话憨中有谦。

傅乡长笑着说:“这哪里是一点实事啊!当然啰,这与你袁总的远大目标比,才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

参观完龙石公司的项目和实体,在龙石公司的陈列室,陈宗林、袁晓龙向参观者汇报和介绍了夏村及龙石公司下一步发展规划。

今天这种场面,陈宗林显然有些激动和紧张,不过,他还是把夏村未来的设想和图景,向沿港乡的干部们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我们夏村将继续以龙石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在生态农业,在光养产业园基础上,再建一个千亩的七彩农业生态园……”

袁晓龙接过陈宗林的话继续说道:“上级为我们指引了方向,夏村党支部是我们的坚强后盾,有了这样的前提和基础,我们龙石公司这几年才得到较快的发展。在此,我向各级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由衷的感谢。”他给在场人员鞠了一躬,接着又说道,“夏村这个地方较为僻远,过去没有谁愿意跑到这个旮旯里来搞什么项目,在村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上了混凝土加工站,也为我们龙石公司获得了第一桶金,才有后来的光养产业园,我们今后还要有更大的发展,离不开混凝土加工站这个基础。但现在看来,我们龙石公司应该尽快退出混凝土加工站这个项目,当然,这事我还没有与村里,没有与宗林支书商量。”

在场的干部面面相觑,陈宗林和夏村的村干部们更觉得惊诧不已,傅乡长见此场面,赶忙补充道:“袁总一定是有更好的发展路子,我们拭目以待。”这才缓解了尴尬的气氛。

待现场会散去,送走了参观人员,陈宗林三步并作两步地走进了袁晓龙的办公室,开口道:“晓龙叔,刚才你当着全乡大小干部讲了,要退出混凝土加工站项目,不是在开玩笑吧?那可是夏村和龙石公司的摇钱树啊。”

袁晓龙略带歉意地说:“这件事,我正要与你、与村委会的同志商量呢。我也舍不得退出这个项目,现在的房地产那么火热,我们龙石公司的商用混凝土供不应求,正是挣钱的大好时机。”

陈宗林不解地说:“可是,你……”

晓龙语气有些凝重:“作为一个企业,理应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可我们国家现在全力推进生态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这些今后将成为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主流。前天,我去了一趟母校,我大学的老师钟教授与国家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共同研究出了一种新型建筑材料……”

袁晓龙与陈宗林正说着,村长夏守富和老村干部方庆尧也悄悄走了进来。听了两个人的对话,方庆尧忍不住插话:“恕我这个老朽见识短,国家搞低碳发展,跟我们夏村、跟混凝土加工站项目有什么关系?别的地方正在大张旗鼓地上商用混凝土项目呢,我们反倒要撤掉不搞?”

晓龙笑道:“庆尧叔,不要怪晚辈说你了,在这个问题上,你真的要长长见识呢。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而言,我们龙石公司、我们夏村算不上什么,可万丈高楼都是由一粒粒砂石垒起的,百年大计都源于点滴细节。”

袁晓龙继续说道:“我们夏村在石羊港沿岸,我们村里规划建起生态产业带,乡里、县里,甚至是市里也是这么规划的,目的只有一个,是让石羊港的水更清,让沿岸天空的气更爽,而混凝土加工站有大量的粉尘和污染,与生态产业带的发展格格不入。”说到这里,晓龙有些激动了,“庆尧叔,你的年岁比我大,支书、村长虽然没有我大,但我们都应该记得,石羊港的水过去是可以直接饮用的,我小时候割草,口渴了,直接趴在石羊港边,两手一捧就直接喝起水来,现在呢,上游化工厂违规排污,把石羊港的水弄得一塌糊涂,别说喝了,就是用它来洗手洗脚都嫌脏。”

陈宗林点着头,接过袁晓龙的话茬:“是的,生态发展、低碳发展是将来的方向。”

“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得不‘卸磨杀驴’。说句实在话,退出混凝土加工站,我真的舍不得,心中是要滴血的,那可是我一手一脚,和乡亲们一起流了不知多少汗水才建起来的。但是为了让夏村的天空清新,为了让夏村的父老乡亲过上更加富足美丽的生活,我们不得不忍痛割舍……”

袁晓龙走到窗前,面向窗外,目光凝视远方,他要给夏村这片已经富起来的土地,再涂艳彩。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