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龙的妻子邓慧玲,在她小姨的引领下,找过若干西医,没有见效,试过不少土方,也未能怀上。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找到了市中医院退休返聘的老中医,经过老中医所配中药的调理,总算怀上了。
这位年过七旬老中医,不但让袁晓龙和邓慧玲的爱情有了结晶,还帮着邓慧玲调动了工作。
小姨金曼琼头一回带邓慧玲找老中医时,就自报了家门:“我的这个姨侄女也是卫校毕业的,分配在市水泥厂。”
老中医有点诧异:“卫校毕业不到医院,怎么到了水泥厂?”
金曼琼捡了重点,向老中医诉述了当时的情况,老中医没说什么。
第二次复诊是在国庆节后,老中医说,市中医院有两个护士嫌工资低,跳槽了,这时节又没有新的卫校毕业生,正缺护士,便问邓慧玲想不想到中医院来。
“当然想啦。”金曼琼和邓慧玲异口同声,说出来的话一字也不差。
老中医说:“愿意来,我与院长打个招呼,院长刚分配进中医院时,是我的徒弟。”
就这样,邓慧玲从水泥厂调进了市中医院,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金曼琼不禁笑了,当初为了慧玲留在黄滨市区,费了那么多的周折,如今人走运,跌跟头还拾着钱。她不得不感叹姨侄女是时来运转了。
邓慧玲调出后,市水泥厂的改制如火如荼。如果邓慧玲没有调出,此时会与全厂的一千多职工一样,达不到一定工作年限,不能内部退养,都得买断工龄。工厂变成民营,到了个人手里,像医务室这样的机构和人员,老板是不可能再保留的,都得要自寻出路。邓慧玲庆幸自己走得及时和幸运。
袁晓龙辞掉公职,承租市水泥厂的运输车队时,邓慧玲没有反对,五六年的夫妻相伴,她摸准了晓龙沉稳的脾性,吃不准的事,晓龙是不会轻举妄动的。她从银行取出了三万五千块钱,是她与晓龙这些年的全部积蓄,又向小姨借了两万。
五万五千元,怎么也不够租赁运输队协议上十一万元的租赁保证金,袁晓龙不得不硬着头皮,回了一趟夏村,向哥哥袁大相借了一万,又向大表侄陈宗翰借了两万元。
还缺两万五,邓慧玲打算回一趟石南老家向娘家人求援,她知道娘家也没什么钱,但还是要回去一趟,能凑多少就多少。
晓龙不忍心让妻子怀着身孕一人回娘家,陪着邓慧玲一起乘车去了丈母娘家。
妈妈听说慧玲终于怀上孩子了,甚是高兴,结婚五六年了,女儿的肚子一点动静也没有,妈妈着急,但也不好直接问女儿和姑爷,三天两头到村西头的小卖部打电话问妹妹曼琼。而今,终于怀上了,妈妈比当年女儿结婚还兴奋。她望着姑爷,带着疼爱的口吻嘱咐女儿:“不要做重活,上班不能再骑自行车了,乘汽车的时候也要防止颠簸。”
临走时,丈母娘从箱子底下把家中仅有的八千块钱拿出来,交给了姑爷。
在回黄滨的车上,袁晓龙脱下自己的棉袄垫在妻子的座凳下,又将手臂托着妻子的后背,虽然生硬了些,但邓慧玲感觉出了从未有过的温馨。
回到黄滨已是傍晚,在水泥厂的大门口,袁晓龙与邓慧玲遇到了正在散步的丁启胜夫妇俩,丁启胜很关心袁晓龙承租车队的情况,当得知袁晓龙和邓慧玲筹钱刚回来时,问袁晓龙:“还有多少缺口?”袁晓龙不想把自己的难处暴露给老领导,丁启胜再三追问,茆广芹也在一旁说道:“没关系,看我们能不能帮上忙,能帮多少就帮多少嘛。”袁晓龙又犹豫了一会,才红着脸说出了实情。
第二天,茆广芹送来了装有一万七千块钱的信封。这哪里是钱,对于此时的袁晓龙来说,分明就是雪中的炭,袁晓龙捏着这沉甸甸的信封,禁不住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