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若干年前,当我会将文字变成通顺的句子,又会将句子组合成稿件,对写东西略有点兴趣的时候,曾经立过豪言壮语:待到六十岁时一定要写出点名堂来。
可我失信了。对承诺失信,对自己失信,对灵魂失信。
直到我快退休时,也没写出点名堂来,当初的愿望,在我这么多年为生计奔波的时空里,被抛入了九霄云外。就在我退休的前一年,我忽然想起了我当年的信誓旦旦,禁不住既羞又愧,免不了偷偷地敲打自己,敲打自己的不诚,敲打自己的慵懒。于是乎,我打算从头做起,开始在电脑前捣鼓起我当年的梦想。
写什么呢?我在电脑前呆坐了许久许久,也没有捣鼓出什么头绪来。我怀疑自己的才情不足,打算放弃,干脆失信下去,慵懒下去,让其成为永久的遗憾。可此时,在我的脑际间又略过了一幅又一幅光影:当年曾到我们单位来过的陈登科,他能从半文盲到作家,本家作家周梅森、煤矿诗人孙友田、煤矿作家刘庆邦,还有著名作家莫言、余华……他们都不是天生就当成作家的,都是通过不懈地努力奋斗才会变成当作家的现实。我再次坐到冷板凳上,得在那么多年曾经搞过文字的基础上揭发一下自己究竟有什么样的潜能,于是才有了非写出一部小说出来的信念。
基于这些情境,我开始写长篇小说《抬头看彩虹》。
《抬头看彩虹》以石羊港岸边的夏庄村为基点,通过夏有福的人生旅程中所经受的事件和人生遭遇,描写了数十年来,里下河地区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以及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人们追求幸福生活,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故事中的瘸腿三婶和维聪这对身有残疾、饱经风霜的农村夫妇,所彰显的善良与纯朴,是一般正常人难以能及的。夏有福的发小袁晓龙,为改变家乡夏庄贫穷落后境况,牺牲了个人的利益,回家乡后,踔厉奋发,艰苦创业,实现了愿望,尤其是新时期,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中,袁晓龙所做出的抉择,令人钦佩。还有杨正桂、夏有江等人物的故事,无不折射出不同时期的社会印痕。
该故事中蕴含着得与失,甘与苦,善与恶,明与暗,美与丑,因与果的交织,跟社会现实是相通的,跟时代脉搏是契合的,也能透过故事的斑斑点点,窥出历史变迁的大幅图景。小说中虚构的石羊港,是里下河地区射阳河、黄沙港、新洋港、蟒蛇河等诸多河港的变身。
在小说中,贯穿着中国乡村与城市发展历程,通过个体命运折射改革开放背景下的社会转型。以夏村为背景的乡村传统生活图景与城市化进程的碰撞形成叙事张力,揭示物质进步与精神坚守的冲突。家庭纽带、代际观念差异及人际关系的重塑,构成对时代阵痛的隐性书写。
与此同时,故事兼具社会档案与文学隐喻双重属性,适合对改革开放史具认知需求的读者,您若是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生人,定会或多或少地从小说中感受出时代向前与自身成长的共鸣。再者,城乡二元叙事或许能为社会学研究提供文本样本,多维度人性刻画,也可能满足文学深度阅读者的审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