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锁钥的头像

张锁钥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1/03
分享
《生存边缘》连载

第二十三章

由于职业习惯,李白甫习惯于不自觉地研究人的心理。每当不得不与一个陌生人正面接触时,李白甫就不由自主地通过对方的行为举止开始研究他的心理特点。这种习惯曾一度让李白甫的生活得不到半点安宁。但由于对心理学的过分痴迷,他也不得不忍受这一点。作为一个深谙心理学奥妙之处的人,李白甫一眼便能看穿人性的幽微之处。李白甫明白之所以那些过激、扭曲、畸形,甚至变态的行为时时刻刻充斥在生活中,是因为大部分看似非常正常的人,其内心深处都有不为人知的阴暗一面。假如不尽如人意的生活或者不公平的社会秩序把这些人压迫到某一个极限,就像潜藏在人体中的癌细胞在某一个临界点会被激活一样,隐藏在人性深处的这种阴暗面在某种非比寻常的情况下也会被激活,那么对个体和社会造成不利影响的不良事件就会发生。李白甫对此早已见惯不惊。自从潜心研究心理学后,李白甫逐渐明白所有的恶性事件都是人心不满的一种自我变相疏导。这种疏导有时显得非常极端,非常令人难以理解,却是疏导者寻找迷惘的心灵出路的唯一途径。

在纽约居住的那几年,李白甫接触过两例非常典型的精神失常案例。一例是他在西雅图戒毒所见到的一位瘾君子。这位瘾君子是一位德裔美国人,三十七岁,出生在加利福尼亚州,全名叫罗伯特·托德·叔本华。叔本华从十五岁开始吸毒,一生进过十二次戒毒所,但都以失败告终。李白甫见到叔本华的这一年,是叔本华人生的最后一年,也就是说他命不久矣,毒品终于在叔本华三十七岁的这一年耗尽了他生命的最后一点气息。

见面被安排在了戒毒所的一间接待室,这间接待室很简洁,只有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李白甫和叔本华各自坐在一把椅子上,中间隔着一张桌子,他们面面相觑,有很长时间谁也没有说话。李白甫西装革履,面色红润,呼吸匀称。叔本华穿着一身戒毒所特意为戒毒人员配备的那种囚服一般的衣服,枯瘦如柴,眼窝深陷,呼吸非常粗重。叔本华虽然只有三十七岁,但看起来就像五十七岁。在决定来见叔本华以前,李白甫已经大体了解了叔本华的出生。叔本华的父亲是德国移民,母亲是芬兰人,在他上面有一个哥哥,在他下面有一个妹妹。也就是说叔本华在家中排行老二。叔本华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家财万贯。叔本华的哥哥继承了父亲的经商头脑,在当时也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企业家。而叔本华的妹妹热爱艺术,是一位小提琴手,经常跟着一个非常出名的乐团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只有叔本华一生碌碌无为,把吸毒当成了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

叔本华在临终前点名想见一见李白甫,接到这一请求后,一开始李白甫很是不理解,其一,李白甫不理解在美国有那么多的心理学家或者教授心理学的教授,为什么叔本华非要见他这样一个中国人;其二,李白甫不理解叔本华是怎么知道有他这一号人的存在的。这是李白甫深感好奇的两点。在粗略地了解了叔本华的身世背景后,李白甫对叔本华这个人也产生了好奇,他当即决定满足叔本华的这一请求,于是这次见面就落实了。

这一刻,这两个从未谋面的男人坐在一间冷冷清清的房间里,一动不动地望着彼此。

“你一定很好奇,”叔本华首先打破了沉默,讲的是英语,“我为什么要见你。”

李白甫没有作声,只是点点头。

“我读了你的书。”叔本华解释道,“《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阐述、分析和批判》。读完后我深受启发。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说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李白甫若有所思地看着叔本华的那双浑浊的蓝眼睛。这双眼睛很大,很深邃,如果没有病态的特征,可谓漂亮了。现在从这双浑浊的、充满病态的蓝眼睛里射出两道渴求被拯救的光芒。这光芒近似于垂死之人的那种回光返照,与其说令人惊异,毋宁说令人痛心。叔本华的身躯非常高大,五官棱角分明,如果不是被毒品侵蚀,他是一个非常英俊的男子。但现在他坐在李白甫的对面就像个萎缩的小老头。

“你的人生已经走到了尽头,”李白甫用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语气说道,“生命即将枯萎,你问这些还有什么意义呢?”

叔本华苦笑了一下。从这丝苦笑中,李白甫仿佛全览了叔本华充满诟病的一生,他突然产生了一丝悲悯之情,于是反问道:

“你说你读了我的书深受启发,那么我现在问你,你认为你和你的哥哥以及你的妹妹有什么区别?”

叔本华没有立马回答这个问题,他沉默着。李白甫耐心地等待着。

“我是个瘾君子,我哥哥是一位企业家,我妹妹是一位艺术家。”过了很长时间,叔本华慢悠悠地回答,“这就是我们之间的区别。”

李白甫目不转睛地看着叔本华的眼睛,又问道:“当初你为什么要吸毒?”

“不知道。”

“后来你为什么又要戒毒?”

“因为毒品戕害了我的身体。”

“既然知道,你为什么一再地戒毒失败?”

“不知道。”

李白甫冷笑了一声,站起身来。叔本华抬起头望着他。

“我不想和一个即将要死、却不愿坦诚地面对自己的人浪费我的时间。”说完这句话,李白甫转身就要走。

“请留步。”叔本华无比真诚地说道。

李白甫又坐了下来。

“我是一个没有追求的人,性格软弱,意志薄弱,遇到一丁点儿挫折就想着逃避。”叔本华低垂着眼睛,自顾自地说开了,“从小父亲就不看好我。他总是拿我和哥哥比较。在父亲眼里哥哥完美无缺,而我却瑕疵百出。哥哥做什么都对,而我做什么都错。父亲对妹妹宠爱有加,对我却总是熟视无睹。我从小不自信,精神上相当苦恼。”

“你认为导致你走到今天这一步,是你父亲的过错?”李白甫平心静气地问道。

叔本华没有回答。

“你认为父亲对你的否定和冷漠造成了你精神上的苦恼,你开始吸毒缓解这种痛苦?”

叔本华依然没有作声。

“那么,我问你,第一次购买毒品的钱,你从哪里来?你十二次走进戒毒所,十二次失败,你认为这也是你父亲的错?”

叔本华哑口无言。

“你轻贱自己的生命,就不要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吧。”最后李白甫总结性地说道,“你问我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来告诉你,当你认为你的父亲从小就不看好你,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已经为你后来接触毒品埋下了伏笔;当你第一次拿父亲给你的钱购买毒品的时候,已经为你今天的这一局面埋下了伏笔。你要明白,有些事打从一开始你就不能让它开始,一旦开始了,当你发现它是错的,你就不能让它继续。没有人没被否定过,没有人不需要承受精神的痛苦,但每个人处理的方式不同,这就是你与你哥哥以及妹妹之间的区别,这也是你想知道的那种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

李白甫的话音一落,叔本华嚎啕大哭起来。这种地动山摇的哭声几乎震动了整座戒毒所,以至于好几个工作人员急匆匆地闻声而来。这声嚎哭表明:这个男人在弥留之际终于意识到他是用怎样的一种轻贱的方式虚度了自己的人生。这唯一的人生,这仅有一次的生命,他就要这样失去了!人最可悲的往往就是如此,只有在失去时才明白拥有时的珍贵。

李白甫和几位工作人员默不作声地望着叔本华,这个在他三十七岁这一年就要行将就木的男人如果没有经历这一幕,如果此时此刻的这一场景没有发生,任何人都没有亲眼看到过,那么叔本华死也就死了。就像纽约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那些暴尸街头的瘾君子一样,看到的人顶多打个报警电话,警察来了把尸体拉走就可以了。就好比秋风扫落叶一样简单。有时细想一下,生命的凋零真的就像秋风扫落叶一般自然,有时还不如秋风扫落叶呢,因为秋风扫落叶至少还有几分美感,而生命的凋零决没有此番意境。但现在不一样了,叔本华用他忏悔般的嚎哭为他的死亡谱写了教育式的“华章”。无须怀疑,此刻在场的所有人看到这一幕无不以叔本华为镜,每个人的心境都不一样了,自此以后每个人对待自己人生的态度也会有所改观,因为这一刻太震撼人心了。这世上最震撼人心的也就是人心的悔悟。

李白甫离开戒毒所,驱车回去的一路上,脑海里想着两个人物,一个是自刎乌江的项羽,一个是在临终之际拒绝向神父忏悔的默尔索。项羽是秦朝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一位现实当中的历史人物;而默尔索是加缪创作的中篇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位虚构的人物。后人在追溯历史的过程中,始终认为项羽是一位悲剧英雄,项羽的悲剧在于他兵败后自刎乌江,而项羽之所以即便兵败而自杀,却始终被后世之人认为是一位英雄也正在于他自刎乌江。项羽原本有机会渡江求生,只要他活着就有可能东山再起。但项羽拒绝这样做,因为他觉得自己兵败后愧对江东父老,没有颜面渡江,因而选择自杀。无疑这也是一种震撼人心的人心的悔悟。所以,霸王别姬这一奇美的诀别故事被历来传为佳话,而“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项羽始终被认为是一位悲剧英雄。

在加缪《局外人》这部中篇小说中,主人公默尔索虽然开枪杀了人,但在临终之际,他始终拒绝向神父忏悔,这是因为默尔索从来不认为他有什么需要忏悔的地方。母亲死了,默尔索不悲伤,他不认为自己的表现有什么不妥之处;女友想和他结婚,默尔索觉得结不结婚都无所谓;在海滩上,默尔索莫名其妙地杀了一个阿拉伯人,他被关进监狱等待处罚,他也淡然视之。生,默尔索淡然视之;死,默尔索淡然处之。默尔索就像一个木偶,有人的行为意识,却没有人的精神负累,活着如同死去,死去也不惋惜。这是加缪站在存在主义的立场对世界虚无主义的荒谬性的挑战。

李白甫一边开车一边思索充盈在脑际的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他不想思考,现在他也不想把自己当成一个人看,但他却不得不这样做,他挥不去这些想法,这些意识流。李白甫索性把车停在路边,走进一间咖啡馆,点了一杯咖啡。在等待制作咖啡的过程中,李白甫环顾了一圈这个精致典雅的空间,突然,他的意识回流了一圈,从刚才出来的戒毒所回流到秦朝末年项羽的时代,又回流到加缪《局外人》的虚构世界。李白甫突然在内心深处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人要不要悔悟?事实很明显:人若不悔悟,就没有痛苦可言,例如默尔索:人若悔悟,痛苦就在所难免,例如项羽和叔本华。默尔索这样一个人物的存在造成了他者的惶恐不安,人们既不理解他这样一个人,也不理解他的行为,而默尔索自己却悠然自得。我管你理不理解,反正我就这样活着,随心所欲;项羽这样一个人物的存在是时势造英雄,英雄同时又被时势和个人的性格特征所塑造和毁灭;叔本华这样一个人物的存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在物欲横流的物质世界无法维稳自己的精神世界,他的精神达不到一种理想的平衡,于是借助于感官功能的享受来消减精神的压抑、苦闷与无所适从,精神的不能安放最终导致了肉体的堕落……

咖啡做好了,咖啡师把咖啡放在李白甫的面前,与此同时他的思路也被打乱了。李白甫拿起咖啡走出咖啡馆。出门的时候,他与正要进门的一位女士撞了一下,咖啡洒了出来,溅到他的手上,他被烫了一下。女士连忙道歉,但李白甫只是向她点点头,便飞快地错开她,径直朝自己的车子走去。走到车子跟前,李白甫大口喝了两口咖啡,然后把咖啡杯扔进路旁的垃圾桶,随即拉开车门坐进了驾驶室。李白甫要去一个地方,即赖克斯岛监狱。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