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穆春桥的头像

穆春桥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3/17
分享
《食色记》连载

第二百零八章 茅庐说三十六景 鸡鸣听春天讯息

腊月二十九,湖水清澈,鸟儿湖面上盘旋。我拎了些肉、点心和酒去看刘白眼。刘白眼见我很是高兴,特地炖了大铁锅招待我。好灶头添足材火,烧得旺旺的,大铁锅里过寒菜、豆腐炖五花肉,肉汤咕咚咕咚翻滚不停。

肉菜飘着油花,让数日缺油水的刘白眼吃得带劲。

刘白眼道:“吃饱了,带你去塔湖大堤上转悠一圈。”

“有什么好转悠的,天寒地冻的,耳朵怕要冻掉下来。”

刘白眼滋咂了一口酒,道:“外人惊讶我为何寄住这荒郊野外的鸡鸣山,要说起来呀,奇妙之处甚多……”他说一半话开始习惯性的卖起关子,端起酒盅有滋有味地滋咂起来。我不接话,他只能自顾不暇地继续说:“你看---从这山上朝下看,视野开阔。此处犹如点将台,又如聚仙台,诸多云台美景尽收眼底。”

“你会挑地方,拣这世外桃源落脚。可我并不稀罕这样的地方,没有烟火气,我倒想去做盆景出名的前云村与遍种鲜花的后云村看上一看?”

刘白眼纳闷道:“怎么想要去村里?”

“我二姨当年知青下放前云村,过去常听她说,村前歇着彩色云彩;三姨当年下放后云村,过去常听她说,村后驻着彩色的云彩。二姨说:红的云,像灯笼;白的云,像毛巾;三姨说:白的云,像羊群;绿的云,像一片大草原。这么多年来,这些村落在我的记忆里是如此的浪漫,好像顾城拿蜡笔画出来的童话世界。”

两人边喝酒边闲扯。我见刘白眼不知从哪拣来一张旧长条桌,残了一条腿,用了根木棍拿铁丝扎了个牢实。长条桌上整齐码着一厚叠白纸,上面有图有字,起身过去拿了看。刘白眼身后道:“我百无聊赖,画了几幅钢笔画,乃明代名儒顾乾的《云台山三十六景》。”

我拿了第一张钢笔画看,眉书“城市晨烟”四字,下面辑录顾乾的话—“山南凤凰城为宋平章贾似道筑。累石为墙,枕山控海,城中居民稠密,晨起炊烟,望之如雾。”

下面有图:画的古凤凰城遗迹南城门,拱形城门上,叠着层层青砖垒就的城墙,一圈石头砌就的城墙曲折合抱,山头寥寥数笔,并未细描,已尽见风骨;山头玉皇宫巧用工笔,层层渲染,万笔勾勒,惟妙惟肖;城里炊烟里现“六朝一条街”,铺着条条泛着青光的长条青石,三里九十九步,远近比例恰当;看两边民宅皆三四进庭院,天井、厢房、客厅、书房等等,一应俱全。

右下侧,配有一首七律诗:

水抱青山山偎城,梧桐苍苍敖蓬瀛。

九峰二湖通幽处,依山傍水在仙凤。

我称赞道:“刘大师,这清一色的墨黑色的明代云台山三十六景,钢笔画与诗歌、书法的布局搭配以及适当的留白,让人看起来赏心悦目。清代画家黄申谨归纳的云台山二十四景美仑美奂,可以对比着看。”

“只可惜一些老景已消失不见。”

再往后翻,依次景循此例。

二景,灵山香会。花果山清风顶,三元圣宫,坐苍梧绝顶,四环苍海,万象森罗。远近香火,虔趋不绝,孟春尤甚,每于上元前后,朝山者如归市焉。

刘白眼道:“时人有酹酒向山头祝的风俗,可见当时香客云集。下面诗句写得胜景—‘名香宝鼎烧;万里尽来朝’。”

我赞许道:“当年上山殊为不易。我读明唐伯元《游青峰顶记》一文,云环东海山头数千,青峰为之宗。游记写从南城黑风口渡海至大村,得大半日,很为辛苦,须夜宿老君堂,第二日才得登山。”

刘白眼道:“甚至有生命危险。清淮安知府姚陶作《登云台山记》,自海州恬风渡渡海,扬帆至中流,风乃益甚,蓬索尽断,大桅折断,一舟皆惊,无复人色。亏山上观者飞帆来救,移入凤凰城暂歇。”

再看三景,仙景朝参。花果山登诣圣宫,历经竹节岭、南天门、万寿桥,百步九折,扪历层峦,真仙界也!

我叹息道:“可惜,从山底登诣圣宫,以路途经的老君堂、第一天门、南天门、万寿桥俱已不见往日踪影。”

四景,神泉普润。水帘洞咕咕清泉,冬令不竭,水质甘美。右下侧赞美诗写得很得神韵,录自郡守王同题字其上,我轻声读之—

一勺原泉水,长流了不穷。

幽深思圣迹,润泽见神功。

地脉苍溟接,天源河汉通。

相看喷薄处,烟雨落空蒙。

刘白眼道:“‘地脉苍溟接,天源河汉通’一句全诗点睛之笔,意即水帘洞神泉下流九龙涧接苍茫大海,上挂白练通浩瀚星空。宋代倪稱所写的《水调歌头》里也有如此诗句--‘试看潭头落涧,一片练波飞出,河汉与天通。’”

我道:“这也是吴承恩写猴子从桥头跳下,施避水法,赴东海龙宫借兵器的泉源和灵感所在。毕竟,当年此山东悬大海汪洋,为蓬莱之境。”

再看过去,五景,松溪听月。听月楼下,风清月朗,下临溪涧,松涛鼓籁。图上画的上面龙松岭,中间三元殿、西涧松溪、溪旁竹林松林,竹林掩隐着听月楼、明月庵、开山主谢纯墓塔。右下侧好诗写得明白—“松下皆流水,水清松影疏。受风千树响,笼月一林虚。”

六景,竹涧迎凉。孔雀沟碧竹婆娑,夏月纳凉;七景,社林春游。中云诸吴村社旧有土古谷神祠,为春社冶游之所;八景,半山野眺。镜子崖下,筑有草亭,为予兄弟读书别墅;九景,水村获稼。关里前村,秋成最盛;十景,海浦观鱼。水流村前,渔罾竞出;十一景,后顶有海曙楼,晨起登楼,望海中朝旭初升,红霞万顷,洵山海奇观。

我拿着第十一景图,疑惑道:“清人黄申瑾《云台山二十四景图说》里有一景,名‘红涛浴日’,云望日楼,大如车盖。赤如丹砂,与波涛相起伏,云天山海,万象皆红,那望日楼是否明时海曙楼?”

刘白眼道:“黄申瑾说的望日楼,乃唐时初建时用名,明朝重建,改名海曙楼,清朝道光甲午重建,又名望日楼,后被小日本鬼子空袭炸毁,1986年修建,起名‘迎曙亭’,为现今我国最大全石结构亭子。”

我折服道:“固然大师,一亭尤知前身后世!”

刘白眼道:“清人写迎曙亭观日,笔触细腻,情景蔚为壮观,云云:东望黑云绵亘,海天一色。久之,黑云渐白,继而渐红,又久之,海水渐红,云光绚烂,海天遂分,俄而海水尽赤,天皆红,则见日浮海上如车轮,红如胭脂,寒光泠然,波涛摇荡,忽飞升天上,光彩皎洁夺人目,万山皆明,实巨观也。”

我噗嗤一笑道:“说来有趣,前几日去花果山游玩,见近来亭中石头地面画了个钱眼子,导游带游客过来,穿凿附会,说围着钱眼转圈可以转财转运,真够庸俗腻人的,把这红涛浴日、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意境全部抹煞。”

刘白眼翻了白眼道:“投其所好。既然现代人爱钱,那就画个钱眼让其或转或穿。”

我继而后翻:十二景,沙渚听潮。凌洲南于公疃,潮汐如鼓;十三景,凌洲春柳。凌洲村被山面水,万柳争环;十四景,东磊朱樱。东磊樱桃四月间火珠万点,游人就树饱啖。

我手抖着十四景道:“东磊村依山而傍,院前屋后,坡前涧旁,种满樱桃树。五月樱桃熟季,正如这诗里所写:丹红争琥珀,甘美敌醍醐。霞散千林绮,星垂万颗珠。此处民风敦厚,从不施肥打药,皆为游人就树饱啖方便。只可惜果子成熟期太短,一场雨掉落的漫山遍野,人之能与飞鸟争吃得一口鲜。”

“世间道理大致如此,不容易得到,人反而珍视。野蔷薇漫山遍野,可不入法眼,更难奢想入选三十六景、二十四景。”

续看十五景,石桥流水。山东村前石桥,上有古木,下面流水潺潺;十六景,孤村茅店。诸麻村客店,居东山要路,青帘招毡,茅屋疏朗,自饶野趣;十七景,祗林银杏。崇善寺银杏两株,树龄数百年,被尊为神树。

我拿着第十八景道:“前些日子电视台拍一专题片,专门拍摄的这两棵银杏树,在中云街道金苏村,号称银杏王,比花果山三元宫两棵古银杏树年岁还要大。大银杏树足足十余抱,传说魏文帝登基时所栽,至今1800余年;另一棵小银杏树,传说北宋宣和年间,张叔夜部下所栽,树龄900年。两棵树相依为命,当地称母子树。”

刘白眼道:“哦,我尚且头次听说,想想蔚为壮观,找时间我们去看看。”

我再往后看:十八景,梅峰香云。黄泥岭梅花遍布,白云满天;十九景,枫叶霜寒。牛王庙村,山多枫树,秋霜鲜艳;二十景,金湖潮信。万金湖,抵山通海,早潮夕汐,可验针晷。

刘白眼看我手拿二十景图稿,叹息道:“想想,当年万金湖湖居群山之中,波光粼粼,可惜现在沦为陆地也。”

我掩卷道:“沧海桑田,白云苍狗,物是人非也,岂能勉强。”

二十一景,荒祠春会。新县孝妇祠,三月初三赛会,百戏杂陈,山中乐事;二十二景,山寺晨钟。宿城法起寺,晨钟暮鼓。

刘白眼道:“法起寺山门前铺设的数百米电梯,不伦不类的,我极不喜欢。”我玩笑道:“方便去西天,拜佛取经不必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坐电梯省却不少脚力。”

第二十三景,万树参天。诸韩山,古木万计,高标云外;二十四景,三潭汲浪。渔湾老潭、二潭、三潭,潭水喷薄。二十五景,古观祥云。巨平村南祥云观,观前二池,常出祥云;二十六景,炉峰霁雪。虎窝顶香炉峰,积雪累月不化,望之玉山;二十七景,平野春耕。平山村,春耕叱牛声如赛歌;二十八景,石城秋牧。石城村乃海防重地,牧骑遍野;二十九景,梵宫竹径。当路村东山华岩庵,修竹成林。三十景,石涧桃花。桃花涧,花满岩谷,相传神女种桃于此;三十一景,钓台夜月。孙家山有钓鱼台,相传为萧望之钓鱼处;三十二景,石墅晚霞。西石村,晚晴时,红霞掩映于渔罾蟹簖间;三十三景,石壁洞天。三元宫东侧一线天。

刘白眼看我拿着三十三景看,道:“宿城景区的一线天和滴水崖比花果山这处风景要壮观许多,只可惜,宿城景区偏远,又因为新开辟了枫树湾和海上云台景区,老宿城景区反而少有人去。”

我笑道:“其实,你说的这三处景区可以合而称之为宿城景区。”

再看:三十四景,仙宫碑篆。大村郁林观,唐宋碑文,遍刻两壁;三十五景,古塔穿云。塔湖之上古塔,远近瞻仰;三十六景,长桥飞瀑。九涧汇流,飞瀑半空,声闻数里,得名九龙桥,又名万寿桥。

看完三十六景,我叹道:“多景不复存焉。想想,清朝又说二十景,今朝又说新二十四景。真是一朝换了人间。代代新景层出,旧景何需留恋。一切景致不过因缘和合而成,百年一梦尔,哈哈一笑尔!”

留守塔湖的刘白眼是第一个知晓春天讯号的人,就像他在这鸡鸣山上每天听到周边十八古村第一声鸡鸣声。当第一缕春风越过云台山脉,吹皱这塔湖湖心之时,微小之变化并不为人所察觉,但他会敏锐觉察到。

不过一夜之间,西北风又将占据主动,为湖面重新穿上一层新的冰面。在那一段时间,冷热空气不断拉锯。当气温持续徘徊在摄氏零度以上,薄薄的冰块便开始蜂窝化,老人家嘴里的立春节气便不请自来。

刘白眼兴奋地和我描叙往年看到的冰块融化之情景:“冰层里不停出现气泡,似晶莹剔透的糖葫芦一串串竖在冰面下。中午,阳光最烈,可以听到湖中心传来冰块爆裂声。冰块的裂缝由湖中心向四周扩散,像一枚树叶的纹理,美丽、细腻而又自然。”

等过完年,日子慢慢变长,到时候,一场暖雨,会让整个湖面冰块骤然消失。刘白眼形容冰块融化得声音像隆隆的雷声。他的描绘很独特,让我难以置信。总有那么三、五个夜晚,他会彻夜不眠,在床上双盘打坐,仔细聆听冰融化的声音。

刘白眼说起冰融化的声音,兴奋不已,笼罩在他脸上的一个冬季的阴郁一扫而光。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