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曳光弹的光焰微弱了,山下志愿军与美军的第一波战斗渐渐停歇。汤姆逊还在附近寻觅,剧烈的疼痛袭来,他的眼前一片黑暗。他们倒下了,在被炸黑的雪泥地上拖出一道长长的血痕,汤姆逊全然不顾。他在寻找,要找到茱莉亚!终于,他在光焰中看到一块沾有皮肉的红头巾碎块,就猛扑上去。那就是茱莉亚的手,上面是小臂的一部分,他看到了一个闪光的东西,那是他给她买的戒指,虽然没订婚,可出征朝鲜前,他留给了她。
汤姆逊泪眼朦胧,颤抖的手捧着朱莉亚的肢体和遗物,他扑通一声跪在炮弹炸成的坑里。茱莉亚还爱着他,这一枚戒指就是明证。汤姆逊顿足捶胸,追悔交加,早知茱莉亚也会来朝鲜,而且死在这个荒山野岭的长津湖,他就是违抗军令也不会来朝鲜。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他甚至连茱莉亚的身体都没有找到,最亲爱的人都被美军155毫米巨型榴弹炸碎了!握着那只手嚎啕大哭,他不甘心,爬起来,跳出炮弹坑就行在附近寻找,可除了不少志愿军的尸体碎块和四肢,什么都没有看到。
汤姆逊就在这一瞬间仿佛成为了一个刚强无比的人,他擦干了眼泪,将茱莉亚的手轻轻用那块红围巾的碎布包起来,然后将其郑重地埋在一个土坑里。汤姆逊伤心欲绝,他哽咽了很久。将茱莉亚的小照片从怀里掏出来,撕下自己的一个证件上的照片,两张叠放在一起,压在茱莉亚那只血淋淋的手的下面。然后轻轻盖上土。
汤姆逊跪在小土堆前面,战场上,他连一个木牌都做不了,只能用深深的凝视,最后惜别那个小小的坟堆。他仰望黑暗的苍天,画起十字,默默对主祷告。离开前,他想到了和茱莉亚一起殉难的志愿军女战士。又将死难的女志愿军从山下抱过来,在茱莉亚身边的土坑边,清理一个干净的地方,然后将女兵抱进去,将她和那个小坟包贴在一起。他没有盖土,因为志愿军还要收拢牺牲者的遗物,这一点两方面是一样的。
汤姆逊仿佛死去了一般,摇摇晃晃地站在山坡上,朝山顶望去。此刻,龚剑诚正抱着那名牺牲的女兵朝山顶走去,他咬着牙跟了上去。没有说一句话,两人默默无语前行。汤姆逊想接过龚剑诚怀中的那位女兵,想亲自抱到志愿军的后勤营地,以表达自己的歉疚之情。可他没能做到,刚伸出手就因剧痛摔到了地上。龚剑诚没理他,目光一直朝向前方。
他们到达山顶的时候,志愿军团部的警卫人员已经将情况通知了首长。一位医务负责人走下来,见龚剑诚抱着一位志愿军的战士,刚要询问,龚剑诚主动说明来意。并解释了刚才双方战斗是一场误会。
龚剑诚将那位英勇牺牲的女战士交给部队,汤姆逊则跪在女兵身边,按照朝鲜人的礼节给她磕了一个头,这个场面是他从路过的村庄看到并学来的。虽然志愿军遭受重大挫折,但志愿军的医务主官并没有忘记中国志愿军是一直仁义之师,赶紧将这位美军使者搀扶起来。
龚剑诚代表国际红十字机构,提出了美方的请求。志愿军方面同意,因为手里确实有一些美军被俘人员,管理他们很费精力。志愿军军医说伤病员可以按照人道主义处理,志愿军提出连一部分健康战俘也都可以交给你们,志愿军目前没有粮食给他们,但须换回所有在下碣隅里和柳潭里作战被俘的我军重伤员和轻伤员。龚剑诚亲自做主,达成口头协议。第一次和祖国同胞在一起,心情十分激动也十分悲痛,但他不能久留。
在龚剑诚的亲自主持下,美军第十军战俘管理处派人开始和志愿军接洽,但美军受到南朝鲜人的干扰,后来只答应释放那些稍重的伤员,轻伤员韩国人要带走。此时战场没有发生战斗,美军将志愿军伤残人员和部分轻伤员用汽车拉到南山岗,在那里和志愿军医务人员交换。
没有什么大场面,交换都是在默默无语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和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时的交换战俘不同,后者是掺和了太多的美国人为干扰因素,而战场上对于伤员的交换,也并非罕见,双方都属于甩掉包袱,换回同胞,对双方士兵的心理都有利。
志愿军第26军作为第9兵团预备队,被放在最后使用,离战场很远,足有几日的行程。这主要是宋时轮将军当时部署考虑到美军的空中力量,前方的20军、27军两支王牌军十万部队应该可以拿下冒进的美国陆战一师和美国7师一部两万余人,到时候再用26军打扫战场和作为预备役。在这样的作战思想指导下,两个军被平均分配于新兴里、柳潭里、下碣隅里和古土里几个地方,结果超乎将军的想象力,美军的一个事并非一万人,而是2.5万人加上配属炮兵和装甲兵以及医疗队等将军3万人,几乎等同中国的一个军,所以一开始部署就出现了志愿军人数不足的劣势。
中国军队想像的美军优势地空火力打击还局限于国民党军的那种简单并不密集的火力支援,但是,到了美军为了活命玩命逃脱之时,想逮住困兽谈何容易,美国拥有最现代化的空地支援系统和战术呼叫支援系统,几乎每个排的美军都可以呼叫空中和后方炮火支援,而美军后方炮群我们根本无法撼动,至于飞机,在入朝作战初期,志愿军是严禁战士们对空射击的,因为那样不但打不中,还容易被敌人锁定位置加以火力覆盖,得不偿失。
我志愿军虽然取胜,但各攻击地区均陷于胶着,苦战数日,伤亡巨大且战果甚微。后来紧急调整部署,集中27军80和81师总算吃掉了新兴里的一个美军团级战斗群,但27军的这二个师也基本打残,而新兴里之战实际上并无关战场大局。
在关键的下碣隅里,20军58师攻坚苦守多日,弹尽粮绝,几乎伤亡绝大多数,无力掐断咽喉,以致美国陆战一师各部迅速从柳潭里收缩,聚集起了突围的拳头。这时宋时轮将军才着急,急调26军加入战场。然而距离过远,沿途美国机又空袭频繁,26军足足赶路4天才进入战场,当时下碣隅里的美国陆1师突围已经一天了,26军只揪住了美军断后的尾巴打了一阵。
美国人撤退是有组织的,他们在撤离之前把所有的废弃物收集到一起焚毁,由于必须抵抗不断追击围剿的九兵团志愿军59师等部队,美军每走一公里都要花三个半小时,英勇顽强的志愿军不管是为了死去的战友复仇,还是执行命令,都豁出了最后的力气,拼搏到最后一颗子弹。
就在柳潭里出现败退迹象之后,第九兵团司令宋时轮将军下总令,全线追击,绝不能让陆战第一师分散的各部会合在故土里和真兴里,务必把美军消灭在撤离到下碣隅里和古土里的公路上。
1950年最后一个月,本来想第一个冲到鸭绿江终点的王牌陆战部队陆战第一师完全被隔绝在朝鲜一个山体水库的崇山峻岭中。雪毯覆盖,大地一片雪白,温度常低于零下30度,更糟的是,陆战队被包围了。数量占绝对优势的中国战士让他们绝望,他们感觉到似乎要被中国人赶尽杀绝。每一条生路都似乎暗藏杀机,后来许多活着的陆战一师老兵说:那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可怕的“单行道”,一条通往兴南港口的70英里的死亡之路。韩国人叫Chan共jin,在日本的地图上,被叫做Chosin这就是长津湖!而美国人叫Chosin few(谐音长津湖,few英文原意是很少。意思是在长津湖战场活下来也是奇迹)
长津湖之战是世界战争有史以来第一次拥有及时完善的战地新闻报道的战役。美方多名随军记者随美国海军陆战一师参与了战争的全过程,他们运用自二战以来获得飞速发展的在当时较为先进的战场新闻无线电传真和无线电报,及时准确地报道了美军的战况,特别是及时地传达了美国士兵几乎每一天的的战地生活和战时情感,准确地记录了他们与志愿军撕杀的残酷、受挫后的懊丧、被包围时的绝望、撤退后的欣慰。
特别是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陆战一师不屈不挠的作战精神和士兵之间的友爱传统(不抛弃、不放弃是也)。事后,该批随军记者中因此战中的出色报道产生了二名普利策奖获得者,即著名的《纽约某论坛报》女记者玛格利特﹒希金斯和《芝加哥新闻报》记者凯斯﹒比特。
正如老赵此书读者“bjwy党y”在2014年评价这本书那样:美国随军记者的报道应该说是比较全面且真实的。他们使西方世界的大众了解到该战恶劣的自然环境,第一次了解了东方那个固执野蛮的民族,了解了强悍而陌生的中共对手。西方尤其是美国民众,对自己的子弟在遥远的东方所作的艰苦斗争产生了极其复杂的共鸣。
他们一方面欣赏美军士兵面对强硬对手时的顽强,一方面从随军记者的报道中了解了中国军队无视自然环境,无视武器差距的大无畏的精神,美国民众被这个完全陌生而且显然无惧无畏的敌手惊得目瞪口呆。
更重要的是,他们完全接受不了在世界最先进武器装备和最先进后勤保障庇护下的自己的优秀子弟,被东方那些衣衫褴褛,装备简陋,落后野蛮的对手在喇叭、哨子的指挥下,以人海战术和近乎于冷兵器时代的近战搏杀所摧残杀戮的事实,这就产生了二战后美国的一大反战浪潮。这种在西方民众当中产生的巨大心理影响,是中国(包括前苏联)豁出老本所作宣传也无法达到的。
12月2日开始,下碣隅里修建了简易机场。空军和陆战队C47运输机开始运送伤员去兴南港。然而,到12月5日上午,仍有1400多名负伤和冻伤的人员滞留在下碣隅里临时医院,第十军的命令要求,陆战一师突围于12月6日上午开始。面对规定的最后期限,C47的飞行员加快了往返速度。
美国强大的空中力量发挥作用。第10军、陆战师、海军、空军及第1陆战飞行大队,精心策划撤向兴南的行动。下碣隅里投下够供应突围到古土里所需的物资。这是美国历史上集结战斗机最多的一次行动。远东空军的每一架可投入使用的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以及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F51飞行中队,都奉命为此次撤退提供掩护。
陆战一师突围行动策划得很周密,进行了整编,编成两个战斗群。陆战5团战斗群:陆战5团,配属陆战1团第3营、英军第41特遣队、第1工兵营A连、第1通信营分遣对、陆战一师第2辎重对(下辖卫生营、勤务营、第1汽车运输营分遣队、陆军第10战斗工兵营党连、陆军第513、第515汽车连和宪兵连交通排,陆战一师第1坦克营)幸存的陆军第31步兵团的坦克连、第11炮兵团第1营和第2营党连(共4个105毫米榴弹炮连)。这个战斗群负责保障环形防御圈的上半部的安全。
陆战第7团战斗群,陆战第7团,配属陆军暂编营(由陆军第7步兵师残部编成)、第1工兵营党连、第1通信营分遣对、陆战一师第1辎重对(下辖师部营、第10军司令部分遣对、第1汽车运输营主力和宪兵连主力,由陆战一师第1勤务营)、第1坦克营党连、第11炮兵团第3营和第4营L连(共3个105毫米榴弹炮连和1个155毫米榴弹炮连)。这个战斗群负责保障环形防御圈的下半部的安全。
美国海军集结了四艘航母舰队在朝鲜东海岸集结。航母飞机作好战斗准备,随时攻击主补给线及其入口处可观察到的任何目标。陆战队海盗式飞机中队VMF312飞机,烟浦机场VMF214中队都从机场起飞执行任务。所有舰载飞机加上远东空军,都在长津湖到兴南港的空域内大集结,为陆战队员和陆军士兵提供空中保护。
但是,饥寒交迫的志愿军誓死追敌。1950年12月5日,下碣隅里集结了从长津湖各处退回来的美军,坦克和汽车近千辆。晚上,美军炮兵阵地上所有的155毫米火炮一齐发射,巨大的轰鸣声震荡着沉寂了两天的山谷。重炮的发射目标是陆战一师即将向南撤退的公路两侧中国军队的阻击阵地和一切美军怀疑有这种可能的地区,美军火力密集的轰击一直延续到6日清晨。
下碣隅里防线内的中国战俘由约翰·H·格里芬上尉宪兵连的一支小分队进行看押,随后,当陆战队员们从下碣隅里撤离时,按照双方约定,他们在看押点留下了受伤的志愿军战俘,并告知他们的“同志”很快就会从山上下来帮助他们。
下碣隅里的美军要撤了。志愿军九兵团根据战场形势调整了部署,将一直处于预备队的26军主力投入战场,以围奸下碣隅里之敌。另外,27军结束了柳潭里战斗后两天休整,将尚能战斗的部队投入到社仓里、黑水里,准备半路堵截陆战一师,另以一个团攻取五老里,配合26军和20军围奸撤退之敌。
20军伤亡很大,但兵团还是以一部分投入围攻古土里,将20军主力进至黄草岭地区,在陆战一师到达水门桥之前,于黄草岭咽喉要路阻敌打援,待26军结束下碣隅里战斗后,三个军再全力攻击古土里。26军作为9兵团预备队,被放在最后,离战场很远,足有几日的行程。因为极寒的天气和美军的密集轰炸,没参加战斗的部队就有大量减员,投入下碣隅里已经晚了。
距离过远,沿途美国机空袭频繁,88师师长看到部队减员太多太疲劳,命令部队休息了几小时,未想晚上突降大雪,造成行动更加缓慢,没能按照预定指令到达下碣隅里。就这样,26军足足赶路4天才进入战场,却没有抓住强敌任何一股主力。
1950年12月6日清晨,美军自下碣隅里向南大规模撤退的行动开始了。美国人绝不会将堆积如山的物资留给志愿军,所以美军自己引爆了大量炸药,他们要把下碣隅里彻底毁灭,就这样,朝鲜高寒地带的这个小村庄顿时浓烟蔽日,火光冲天。
接下来,这里也上演了人类战争以来最大规模,也是朝鲜战争开始以来最大规模的空中掩护撤退行动,从美国航空母舰"莱特"号、"巴里"号、"福基"号、"菲律宾海"号、"普林斯顿"号、"斯特雷德"号、"凡尔登"号、"西西里"号起飞的舰载飞机以及美军第五航空队的侦察机、战斗机、中型和重型轰炸机,依次轮番起飞,在整个陆战一师撤退的必经空域形成了严密的掩护火力网。
虽然美军走了,但朝鲜民居还在,美军不但引爆炸药炸毁临时设施和军事仓库,还打下碣隅里军事设施之外的可以御寒的一切房屋,包括一些村民的房子以及一切携带不走的物资彻底销毁和焚烧。炮兵与先头部队之前已经出发,抢先占领发射阵地。100多架处于同一高度的飞机严密掩护地面撤退,如临大敌。
但即使武装到牙齿,也并不意味着噩梦就结束。对于美军陆战一师幸存者来说,地狱之行才刚刚开始。突围途中,美军轰炸机轮番起飞,在整个陆战一师撤退必经空域形成严密的掩护火力网。但志愿军部队也投入了一个军即26军五万人的预备队,不顾头顶美军飞机扫射和轰炸,开始对美军撤退的长蛇阵进行殊死阻击和咬杀。
两支截然不同的军队狭路相逢,他们都尽力扬长避短。美国第十军521情报部队的评估报告说得很明白,也很客观:志愿军巨大优势在于,单兵具有在地势险恶的地方运动的卓越能力,他们能做到这一点,靠的是双脚和所能携带的那一点点武器、食物和弹药。这意味着中共军队可以随心所欲,到想到的任何地方,可以突然出现在联合国军后方纵深处,可以插到侧翼或者切断美军前线部队。由于中国军队善于悄悄渗透到哪怕防守最严密的阵地上以及他们在夜间进行调动和作战的能力,优势得到加强,尽管夜间必须依赖号角、哨子、照明弹来运动和作战。
美军巨大优势在于,惊人的火力,能够摧毁面对的任何对手。由于火力意味着消耗,并需依赖重型武器如坦克、大炮以及带有履带和轮子的车辆,因此,美军行动不可避免地被限制在可以运送弹药和车辆的主补给线上。